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馬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ē gōng mǎ tóng車攻馬同 | 攻:堅固精致;同:齊聚。戰車堅固,戰馬整齊。形容軍容極盛。 | 《詩經·小雅·車攻》:“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
ān mǎ láo juàn鞍馬勞倦 | 指長途跋涉或戰斗中備嘗困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實不相瞞太公說:老母鞍馬勞倦,昨夜心痛病發。” |
mǎ chǐ tú cháng馬齒徒長 | 見“馬齒徒增”。 | 《穀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
quǎn mǎ chǐ qióng犬馬齒窮 | 狗和馬老了,牙都掉光了。謙稱自己年老體衰。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皇甫規傳》:“臣素有固疾,恐犬馬齒窮,不極大恩。” |
róng mǎ shēng jiāo戎馬生郊 | 《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陳鼓應注:“生于郊,指牝馬生駒犢于戰地的郊野。”意謂國家政治不上軌道,連懷胎的母馬也用來作戰。后以“戎馬生郊”指戰亂不斷。 | 《老子》:“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陳鼓應注:“生于郊,指牝馬生駒犢于戰地的郊野。” |
lǎo mǎ liàn zhàn老馬戀棧 | 戀:留戀。棧:馬棧。老馬不妒忌離開馬棧。比喻老年人戀念舊情。也指年老還貪戀官位。 | 《晉書·宣帝紀》:“駑馬戀棧豆。” |
quǎn mǎ zhī lì犬馬之力 | 猶犬馬之勞。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驅使,為人效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不才愿施犬馬之力,同共替天行道。” |
chē shuǐ mǎ lóng車水馬龍 | 車絡繹不絕;有如流水;馬首尾相接;好像游龍。形容沿途車馬很多;成群結隊;繁華熱鬧的場面。也作“馬龍車水”。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皇后紀上 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
sù chē bái mǎ素車白馬 | 舊時辦喪事用的車馬,后用作送葬的語詞。 | 《尸子》上卷:“湯之救旱,乘素車白馬,著布衣,嬰白茅。” |
lín yá shī mǎ臨崖失馬 | 失:遺失,喪失。比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 明·沈受先《三元記·錯認》:“我且回程,又不是臨崖失馬,有何勞頓?” |
máng rén qí xiā mǎ盲人騎瞎馬 | 瞎子騎著瞎馬。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桓南郡與殷荊州語次,因共作了語……復作危語。桓曰:‘矛頭淅米劍頭炊。’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zǒu mǎ fù rèn走馬赴任 | 走馬:騎著馬跑;任:職務。舊指官吏到任。現比喻接任某項工作。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先以陳公走馬赴任,乃樹一魁妖,共翼佐之。” |
wǔ mǎ liù hóu五馬六猴 | 形容不守規矩、不受管束的人。 | |
héng gē yuè mǎ橫戈躍馬 | 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 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
gǔn ān xià mǎ滾鞍下馬 | 從馬上迅速下來。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 |
mǎ dào chéng gōng馬到成功 | 戰馬一到陣前就取得勝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 元 張國賓《薛仁貴》楔子:“憑著您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 |
mò mǎ lì bīng秣馬利兵 | 秣:喂;利:鋒利。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
nú mǎ qiān dāo駑馬鉛刀 | 鉛刀:鉛質的刀。蹩腳的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很弱。 | 《后漢書·隗囂傳》:“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鉛刀,不可強扶。” |
chē fán mǎ bì車煩馬斃 | 形容旅途勞頓困乏。 | 明 汪道昆《洛水悲》:“你看白日西弛,黃河東逝,車煩馬斃,前驅不行,不免在此假宿一宵,多少是好。” |
mǎ rú yóu yú馬如游魚 | 同“馬如游龍”。 | 《初學記》卷四引漢·劉楨《魯都賦》:“日暮宴罷,車騎就衢,蓋如飛鶴,馬如游魚。” |
yě mǎ chén āi野馬塵埃 | 野馬:狀如野馬的云。云氣灰塵。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 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 |
pāi mǎ pì拍馬屁 | 向人諂媚奉承。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十回:“還有朋友哚拍馬屁鬼討好,連忙搭俚買好仔家生送得去鋪房間。” |
ān qián mǎ hòu鞍前馬后 | 馬前馬后。指追隨左右。 | 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鞍前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為你干。” |
kuài mǎ jiā biān快馬加鞭 | 對本來跑得很快的馬再打幾鞭。比喻快上加快。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 |
zhān yú mǎ shǒu瞻予馬首 | 看我馬頭,指聽我的指揮,跟著行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
hàn mǎ gōng jì汗馬功績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 | 明·無名氏《精忠記·聞訃》:“感皇恩寵錫無窮,端不負汗馬功績。” |
pǐ mǎ dāng xiān匹馬當先 | 一馬當先。指沖鋒在前。 | 元 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刀橫宇宙三軍喪,匹馬當先戰百合。” |
lǘ nián mǎ yuè驢年馬月 | 不可知的年月。 | 梁斌《紅旗譜》:“嚴志和聽濤他娘說得也有理,又說:‘吞了這口氣吧!過個莊稼日子,什么也別撲摸了。即便有點希望,又在那個驢年馬月呢?’” |
shè rén xiān shè mǎ射人先射馬 | 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 唐 杜甫《前出塞》詩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馬勃 | 牛溲:牛屎;一說指車前草。馬勃:一種生長在濕地及腐木上的菌類植物;俗稱牛尿和馬屁菌。借指不值錢的下賤而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niú mǎ bù ruò牛馬不若 | 若;如。不如牛和馬。形容極其勞苦。 | 明·袁宏道《錦帆集·沈廣乘》:“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 |
jīn jū mǎ niú襟裾馬牛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 語出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mǎ gōng méi sù枚速馬工 | 工:工巧;速:速度快。原指枚皋文章寫得多,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工。后用于稱贊各有長處。 | 《漢書 枚乘傳》:“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
mò mǎ lì bīng秣馬厲兵 |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
wén jūn sī mǎ文君司馬 | 后指相愛的情人或夫妻。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動臨邛富商卓王孫寡居的女兒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與之結為夫婦。卓王孫不認這門親事,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了個酒館,文君當爐賣酒,相如穿著犢鼻褲與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孫感到恥 |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yǐ mǎ cháng cái倚馬長才 | 倚:靠著。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快。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7回:“兩人不來多嘴,全憑那斫輪老手徐世昌,及倚馬長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
gāo chē dà mǎ高車大馬 | 高車:車蓋很高的車。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 唐·李商隱《偶成贈四同舍》:“詰旦天門傳奏章,高車大馬來煌煌。” |
gāo chē sì mǎ高車駟馬 | 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舊時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入秦相府。” |
tí jiàn hàn mǎ提劍汗馬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比喻征戰勞苦。手提寶劍,身跨戰馬。比喻在戰場上建立功勛。 | 《周書·宇文貴傳》:“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 |
hàn mǎ zhī láo汗馬之勞 | ①指征戰的勞苦。亦指戰功。②指用馬運輸的勞累。 |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
hàn mǎ zhī gōng汗馬之功 | 謂戰功。 |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遂良出自草茅,無汗馬之功,蒙先帝殊遇,以有今日。” |
fú niú chéng mǎ服牛乘馬 | 役使牛馬駕車。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jīn gē tiě mǎ金戈鐵馬 | 金戈:金屬制的戈;鐵馬:披有鐵甲的馬。揮動金戈;騎著鐵馬。比喻戰爭及戎馬生涯。也形容軍隊或將士的威武雄姿。 | 《新五代史 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 |
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鼓;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出聲音。古代作戰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yù táng jīn mǎ玉堂金馬 | 玉堂:漢代殿名;金馬:漢代宮門名,也稱“金門”。舊時比喻才學優異而富貴顯達。 | 漢·揚雄《解嘲》:“今子幸得遭明圣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
shí mǎ liú gān食馬留肝 | 后反用其義,比喻未能吸取精華。 | 《史記·封禪書》:“文成(少翁)食馬肝死耳。”司馬貞索隱:“案:《論衡》云:‘氣熱而毒盛,故食走馬肝殺人。’” |
yǒu qián mǎi mǎ,méi qián zhì ān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 有錢買一匹馬,卻沒有錢添置馬鞍。比喻用錢不當,花得起大錢,卻花不起必要的小錢。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1回:“你看這‘有錢買馬,沒錢置鞍’的事么!有本兒開鋪子,倒沒有廚柜了。” |
héng gē pán mǎ橫戈盤馬 | 猶橫戈躍馬。 | 宋·陸游《蝶戀花·離小益作》詞:“忽記橫戈盤馬處,散關清渭應如故。” |
xuán yá lè mǎ懸崖勒馬 | 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勒:收住韁繩。 | 元 鄭德輝《智勇定齊》:“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xiān yī liáng mǎ鮮衣良馬 | 見“鮮衣怒馬”。 | 宋·李昉《太平廣記》卷第三一○引唐·載孚《廣異記·汝陰人》:“汝陰男子姓許,少孤,為人白皙,有姿調,好鮮衣良馬,游騁無度。” |
xiān yī nù mǎ鮮衣怒馬 | 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 | 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冤獄》:“群盜得志,彌橫恣為推埋,鮮衣怒馬,以游俠為稱,其魁名朱國臣者,初亦宰夫也。” |
mǎ shàng kàn huā馬上看花 | 指粗略行事,走馬看花。 | 明 天然癡叟《石點頭 玉簫女再世玉杯緣》:“分明馬上看花,但過眼即忘,何嘗在意。” |
sì mǎ mò zhuī駟馬莫追 | 見“駟馬難追”。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二十八回:“常泰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莫追,豈有變更!’” |
sāi wēng dé mǎ塞翁得馬 | 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 清·李漁《比目魚·耳熱》:“精神乏,安心要把驢兒跨,又誰知塞翁得馬,塞翁得馬。” |
shù mǎ xiàn chē束馬縣車 | 見“束馬懸車”。 | |
pāi mǎ liū xū拍馬溜須 | 比喻諂媚奉承。 | 草明《乘風破浪》六:“新社會拍馬溜須根本吃不開。” |
ān mǎ láo shén鞍馬勞神 | 見“鞍馬勞頓”。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0回:“也未見勝敗,眾位尊兄,鞍馬勞神不易。” |
ān mǎ láo dùn鞍馬勞頓 | 騎馬趕路過久,勞累疲困。形容旅途勞累。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興兒,我一路上鞍馬勞頓,我權且歇息。” |
rén yǎng mǎ fān人仰馬翻 | 人和馬被打得翻倒在地。形容被打得慘敗。也比喻亂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趙家一門大小,日夜忙碌,早已弄得筋疲力盡,人仰馬翻。” |
zuò niú zuò mǎ作牛作馬 | 牛、馬:比喻供人使喚的人。指被當作牛馬驅使。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韶州云門山爽和尚》:“問‘受施主供養將何報答?’師曰:‘作牛作馬。’” |
sù sī liáng mǎ素絲良馬 | 以之為禮遇賢士之辭。 | 《詩 鄘風 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鄭玄箋:“素絲者以為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朱熹集傳:“言衛大夫乘此車馬,建此旌旄,以見賢者。” |
liàn bīng mò mǎ練兵秣馬 | 訓練士兵,喂飽戰馬。指作好戰斗準備。 | 宋 蘇洵《幾策 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于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
lì bīng mò mǎ礪兵秣馬 | 礪:磨礪;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飽馬匹。指準備戰斗。 | 明·朱元璋《皇陵碑》:“礪兵秣馬,靜看頡頏。群雄自乎聲教,戈矛天下鏗鏘。” |
gāo chē mò mǎ膏車秣馬 | 為車上油,給馬喂料。指準備起程。語出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 語出唐·韓愈《送李愿歸盤 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明·屠隆《彩毫記·欽取回朝》:“羨調和鼎鼐,便膏車秣馬好歸來。” |
liù mǎ yǎng mò六馬仰秣 | 形容樂聲美妙,連馬都抬起頭傾聽,不吃飼料。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
fàng mǎ hòu pào放馬后炮 | 比喻事情已過去才發議論。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9回:“人已死了,在這里放馬后炮,可是遲了。” |
wǔ huā shā mǎ五花殺馬 | 毛色凋落的馬。比喻年老體衰。 | |
mò mǎ zhī chē秣馬脂車 | 秣:喂;脂:涂油脂。喂飽馬,給車涂好油脂。指準備作戰或準備好交通工具。 |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便當秣馬脂車,陵蹈城邑,乘勝逐北,以定華夏。” |
gā qī mǎ bā嘎七馬八 | 指毫無條理,亂七八糟 | 老舍《駱駝祥子》:“他就嘎七馬八的買回一大堆食物,給他們倆吃。” |
hū niú zuò mǎ呼牛作馬 | 見“呼牛呼馬”。 |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zhèn mǎ fēng qiáng陣馬風檣 | 檣:船上用的桅桿。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 | 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 |
mǎ shēng jiǎo馬生角 | 烏鴉變白,馬頭生角。比喻不能實現之事。 | 《燕丹子》上卷:“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 |
fēng qiáng zhèn mǎ風檣陣馬 | 檣:船上用的桅桿。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 | 唐 杜牧《<李賀歌詩集>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
shé máo mǎ jiǎo蛇毛馬角 | 蛇生毛,馬出角。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比喻有名無實者。 | 章炳麟《王天論》:“國家者如機關木人,有作用而無自性,如蛇毛馬角,有名言而非實存。” |
lóng mǎ jīng shén龍馬精神 | 龍馬:傳說中形狀像龍的馬;也指駿馬。比喻人的精神健旺。 | 唐 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
qiāo niú zǎi mǎ敲牛宰馬 | 謂宰殺牲畜。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四折:“兩壁廂敲牛宰馬,做一個慶喜的筵席。” |
nán chuán běi mǎ南船北馬 | 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 唐·孟郊《送從最校書簡南歸》:“北騎達山岳,南帆指江湖。” |
huáng mén fù mǎ黃門駙馬 | 黃門:宮庭禁門,后成為官署名;駙馬:轉指皇帝女婿。漢代掌管皇帝出行車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李廣蘇建傳》:“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 |
dòu jī zǒu mǎ斗雞走馬 | 斗雞賽馬。古代的賭博游戲。 | 《漢書·宣帝紀》:“[宣帝]受《詩》于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 |
zhěn gē hàn mǎ枕戈汗馬 | 枕著武器,疾馳戰馬。形容時刻準備殺敵立功。 | 明·屠隆《曇花記·公子受封》:“念親恩主德總來難報,須教,枕戈汗馬,努力塞云邊草,兒時得功成大漠,鶴歸華表。” |
róng mǎ kǒng zǒng戎馬倥傯 | 指在戰爭中軍務緊迫繁忙。 | |
niú mǎ zǒu牛馬走 | 指在皇帝前如牛馬般奔走的人。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
mǎ mǎ hǔ hǔ馬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
róng mǎ shēng yá戎馬生涯 | 指從事征戰的生活、經歷。 | 顧笑言《愛情交響詩》:“那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在他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幾乎是戰無不勝的。” |
wǔ mǎ fēn shī五馬分尸 | 古代的一種酷刑,用五匹馬分裂人的頭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東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 王西彥《老太婆伯伯》:“汪精衛私通外國卻饒放不得,抓到時應該千刀萬剮,五馬分尸。” |
wèn niú zhī mǎ問牛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驢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同“驢唇不對馬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qiū gāo mǎ féi秋高馬肥 | 秋高氣爽,馬匹肥壯。古常以指西北外族活動的季節。 | 宋 李綱《靖康傳信錄》卷三:“臣恐秋高馬肥,虜必再至,以責前約。” |
bīng mǎ wèi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 | 林占財《森林中的遠征》:“是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自古以來用兵的老規矩,你們沒有糧食怎么走這么遠的路!” |
yī mǎ bù kuà liǎng ān一馬不跨兩鞍 | 一匹馬不能套兩個馬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一馬不跨兩鞍。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叫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 |
xiǔ suǒ yù mǎ朽索馭馬 |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形容傾覆的危險十分嚴重。多含戒懼之意。亦作“腐索御馬。” | 《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
pǐ mǎ zhī lún匹馬只輪 | 一匹戰馬,一只車輪。微不足道的一點兵馬裝備。 | 《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者。” |
yǐn mǎ tóu qián飲馬投錢 | 比喻為人廉潔,不損公肥私。 | 唐 徐堅《初學記》卷六引《三輔決錄》:“安陵清者有項仲仙,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
mǎ niú qí fēng馬牛其風 |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 《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 |
dà mǎ jīn dāo大馬金刀 | ①形容豪爽,氣派大。②形容說話直率鋒利,不留情面。 |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姑娘大馬金刀的坐在上面,反眉一皺,說:‘你怎么這么俗啊?起來!’” |
zǒu mǎ guān huā走馬觀花 | 騎在跑著的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觀察了解。走:跑。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sì mǎ gāo gài駟馬高蓋 | 見“駟馬高車”。 | 《漢書·于定國傳》:“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南史·隱逸傳上·漁父》:“吾黃金白璧,重禮也;駟馬高蓋,榮勢也。” |
sì mǎ gāo chē駟馬高車 | 駟馬:一車所駕的四匹馬。套著四匹馬的高蓋車。舊時形容有權勢的人出行時的闊綽場面。也形容顯達富貴。 | 東漢 班固《漢書 于定國傳》:“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 |
sì mǎ xuān chē駟馬軒車 | 見“駟馬高車”。 | 清·方文《為陳俞公五十初度》詩:“駟馬軒車易傾覆,何如野老話桑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