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馬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ē zài mǎ qián車在馬前 |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后,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xué)拉車。比喻學(xué)習(xí)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dǎo),就容易學(xué)會。 | 《禮記·學(xué)記》:“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
mǎ zhuō lǎo shǔ馬捉老鼠 | 比喻瞎忙亂。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馬捉老鼠》:“方言‘馬捉老鼠’,蓋譏人粗撞不了事也。” |
bái mǎ sù chē白馬素車 | 素車:白色喪車。駕白馬,乘素車。傳說伍子胥被害后化作濤神乘白馬素車來往于江水里。指錢塘江潮。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 |
lǘ nián mǎ yuè驢年馬月 | 不可知的年月。 | 梁斌《紅旗譜》:“嚴志和聽濤他娘說得也有理,又說:‘吞了這口氣吧!過個莊稼日子,什么也別撲摸了。即便有點希望,又在那個驢年馬月呢?’” |
nán chuán běi mǎ南船北馬 | 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 唐·孟郊《送從最校書簡南歸》:“北騎達山岳,南帆指江湖。” |
shù mǎ xuán chē束馬懸車 | 束馬:把馬蹄包起,防止馬滑倒;懸車:把車子鉤牢,以防脫落。把馬腳裹起來,把車吊上山去。形容走山路的艱險情況。 | 先秦 管仲《管子 封禪》:“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 |
hū niú yě kě,hū mǎ yě kě呼牛也可,呼馬也可 | 呼:稱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別人說什么,自己還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róng mǎ kǒng zǒng戎馬倥傯 | 指在戰(zhàn)爭中軍務(wù)緊迫繁忙。 | |
mǎ bù jiě ān馬不解鞍 |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 郭小川《長江組歌 百萬雄師過大江》:“馬不解鞍連續(xù)戰(zhàn),一舉解放大江南。” |
xiū niú guī mǎ休牛歸馬 | 亦作“休牛散馬”。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zhàn)事。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懸:吊掛。把羊吊起來,使羊腳亂動擊鼓;把鈴吊在餓馬的蹄子上發(fā)出聲音。古代作戰(zhàn)時使用空營誘惑敵人。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楔子:“俺今夜倒下個空營,著懸羊擊鼓,餓馬提鈴。” |
tǔ niú mù mǎ土牛木馬 | 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 《關(guān)尹子 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
lì mǎ wàn yán立馬萬言 | 倚靠在馬旁,馬上寫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 上太守李端明書》:“唐翰林應(yīng)長庚之夢,世號謫仙人,立馬萬言,而文章為天下之法。” |
quǎn mǎ zhī láo犬馬之勞 | 犬馬:古時臣子對君主常自比為替主子奔走的犬馬;以表示忠誠。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驅(qū)使;為人效勞。 | 《晉書 段灼傳》:“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馬之勞,思帷蓋之報,發(fā)仁惠之詔,廣開養(yǎng)老之制。” |
tí jiàn hàn mǎ提劍汗馬 | 汗馬:戰(zhàn)馬奔馳出汗,比喻征戰(zhàn)勞苦。手提寶劍,身跨戰(zhàn)馬。比喻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 | 《周書·宇文貴傳》:“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 |
bì chē léi mǎ敝車羸馬 | 敝:破;羸:瘦弱。破車劣馬。比喻清廉儉樸。 | 梁啟超《王荊公傳》第12章:“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 |
kuài mǎ jiā biān快馬加鞭 | 對本來跑得很快的馬再打幾鞭。比喻快上加快。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 |
hǎo mǎ bù chī huí tóu cǎo好馬不吃回頭草 | 比喻有作為的人不走回頭路。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上卷:“好馬不吃回頭草,我既出了門,就是不再打算回去的。” |
cè mǎ yáng biān策馬揚鞭 | 本義是舉起馬鞭驅(qū)趕馬兒,驅(qū)馬快速前行。引申義是比喻做好充分準備,快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 | |
quǎn mǎ zhī chéng犬馬之誠 | 比喻誠心實意。一般謙稱自己的誠意。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臣伏以為犬馬之誠不能動人,譬人之誠不能動天。” |
gōng mǎ xián shú弓馬嫻熟 | 十分熟練拉弓射箭與馬術(shù)。指人善于騎射。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若得此人,可以攻打賊巢。更兼他深通武藝,弓馬嫻熟。” |
xùn bīng mò mǎ訓(xùn)兵秣馬 | 兵:士兵;秣:喂養(yǎng)。練好士兵,喂飽戰(zhàn)馬。指做好戰(zhàn)前準備。 | 《周書·文帝紀》:“臣自奉詔總平?jīng)鲋畮煟熤貞n深,不遑啟處。訓(xùn)兵秣馬,唯思竭力。” |
qiú mǎ qīng kuáng裘馬清狂 | 指生活富裕,放逸不羈。 | 唐 杜甫《壯游》詩:“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
mǎ ěr dōng fēng馬耳東風(fēng) | 比喻把別人的話當作耳邊風(fēng)。 | 宋 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五首》詩:“青山自是絕世,無人誰與為容。說向市朝公子,何殊馬耳東風(fēng)。” |
yǒu qián mǎi mǎ,méi qián zhì ān有錢買馬,沒錢置鞍 | 有錢買一匹馬,卻沒有錢添置馬鞍。比喻用錢不當,花得起大錢,卻花不起必要的小錢。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1回:“你看這‘有錢買馬,沒錢置鞍’的事么!有本兒開鋪子,倒沒有廚柜了。” |
rén huāng mǎ luàn人荒馬亂 | 形容局勢動蕩不安。 | 魯迅《故事新編·理水》:“現(xiàn)在又是這么的人荒馬亂,交通不方便。” |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隆M叭淌яR”。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xuǎn bīng mò mǎ選兵秣馬 | 選好兵器喂飽戰(zhàn)馬。指作好戰(zhàn)前準備。 |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
mǎ dà hā馬大哈 | 輕浮而粗心大意的人。 | 張潔《沉重的翅膀》:“人們不過哈哈大笑一場,說幾句蘇隊長‘馬大哈’就算了事。” |
gāo tóu dà mǎ高頭大馬 | 指體形高大的馬。也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 清 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這個人渾身都是新衣服,鋪蓋齊整,隨身有兵器,騎的是高頭大馬。” |
mǎ shàng qiáng tóu馬上墻頭 | 指男女青年相戀的地方。 | 宋 晁端禮《水龍吟》詞:“馬上墻頭,縱教瞥見,也難相認。”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頭不對馬面 | 比喻答非所問或?qū)Σ簧咸枴?/td>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
fēi yīng zǒu mǎ飛鷹走馬 | 放鷹追捕和騎馬追逐鳥獸。指打獵。 | 宋·歐陽修《乞獎用孫沔札子》:“沔今年雖七十,聞其心力不衰,飛鷹走馬尚如平日。” |
shù bīng mò mǎ束兵秣馬 | 猶厲兵秣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1回:“束兵秣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帶中,撞破鐵籠逃虎豹,頓開金鎖走蛟龍。” |
pān yuán kòu mǎ攀轅扣馬 | 攀:牽挽;扣:套住。拉住車轅牽住馬匹。形容熱情挽留,不肯放行。 | 《東觀漢記》:“第五倫為會稽太守,為事征,百姓攀轅扣馬呼曰:‘舍我何之?’” |
mǎ rù huá shān馬入華山 |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因以“馬入華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qiú mǎ táng sì求馬唐肆 | 唐:原指無壁之屋,引伸為空的;肆:鋪子,這里指賣馬的地方。到不是停馬處去找馬。比喻在什么也沒有的地方尋求自己所需的東西。 | 《莊子·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肆也。” |
rén hǎn mǎ sī人喊馬嘶 | 嘶:馬叫。人人在吶喊;馬在嘶叫。形容喧鬧嘈雜的聲音。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4卷:“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 |
yǐ mǎ cháng cái倚馬長才 | 倚:靠著。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快。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7回:“兩人不來多嘴,全憑那斫輪老手徐世昌,及倚馬長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
chē shuǐ mǎ lóng車水馬龍 | 車絡(luò)繹不絕;有如流水;馬首尾相接;好像游龍。形容沿途車馬很多;成群結(jié)隊;繁華熱鬧的場面。也作“馬龍車水”。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皇后紀上 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
qí cáo bù jì mǎ騎曹不記馬 | 指有名士習(xí)氣,不理事務(wù)。 | 《晉書 王徽之傳》載:“徽之字子猷。性卓犖不羈,為大 司馬桓溫參軍,蓬首散帶,不綜府事。又為車騎桓沖騎兵參軍,沖問:‘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馬,何由如數(shù)!’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 |
gǒu mǎ zhī xīn狗馬之心 | 像犬馬一樣對主人忠心。 | 東漢·班固《漢書·汲黯傳》:“臣常有狗馬之心。” |
gǔn ān xià mǎ滾鞍下馬 | 從馬上迅速下來。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1回:“良久,見一員小將,白袍銀鎧,滾鞍下馬。” |
mǎ gé shèng shī馬革盛尸 | 見“馬革裹尸”。 | 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尸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
sì mǎ gāo chē駟馬高車 | 駟馬:一車所駕的四匹馬。套著四匹馬的高蓋車。舊時形容有權(quán)勢的人出行時的闊綽場面。也形容顯達富貴。 | 東漢 班固《漢書 于定國傳》:“少高大閭門,令容駟馬高蓋車。” |
jīn mǎ yù táng金馬玉堂 | 金馬:漢代的金馬門,是學(xué)士待詔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詔學(xué)士議事的地方。舊指翰林院或翰林學(xué)士。 | 漢 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上說人主,下談公卿。” |
quǎn mǎ zhī chǐ犬馬之齒 | 齒:年輪。自己的年齡。 | 宋·楊萬里《答張子儀尚書》:“今茲犬馬之齒,七十有六矣。” |
mǎ mǎ hǔ hǔ馬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
kuài mǎ yī biān快馬一鞭 | 跑得快的馬只著一鞭就行。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六卷:“快馬一鞭,快人一言。” |
qīng qiú féi mǎ輕裘肥馬 | 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
jīn gē tiě mǎ金戈鐵馬 | 金戈:金屬制的戈;鐵馬:披有鐵甲的馬。揮動金戈;騎著鐵馬。比喻戰(zhàn)爭及戎馬生涯。也形容軍隊或?qū)⑹康耐湫圩恕?/td> | 《新五代史 李襲吉傳》:“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時。” |
qí kāi mǎ dào旗開馬到 | 令旗一揮,戰(zhàn)馬一到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進展順利,一開始就取得成功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旗開馬到施驍勇,大宋英雄拱手降。” |
ān bù lí mǎ bèi,jiǎ bù lí jiàng shēn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甲:鎧甲。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tài)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nán rén jià chuán,běi rén chèng mǎ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 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 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xùn)》:“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 |
mǎ qián zú馬前卒 | 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現(xiàn)在比喻為人奔走效力的人。 | 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 |
shī mǎ sài wēng失馬塞翁 | 比喻因禍得福的人。 |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余,也還可以勉強溫飽,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fā)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還仗天祖之靈,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ān mǎ láo juàn鞍馬勞倦 | 指長途跋涉或戰(zhàn)斗中備嘗困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實不相瞞太公說:老母鞍馬勞倦,昨夜心痛病發(fā)。” |
yǐn mǎ cháng jiāng飲馬長江 | 在長江邊給戰(zhàn)馬喝水。謂渡江南下進行征伐。 | 《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魏人聞之,……自是頻歲南伐,有飲馬長江之志。” |
yī mǎ bù kuà liǎng ān一馬不跨兩鞍 | 一匹馬不能套兩個馬鞍。比喻一女不嫁二夫。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我一馬不跨兩鞍。想男兒在日,曾兩年匹配,卻叫我改嫁別人,其實做不得。” |
mǎ shǒu shì zhān馬首是瞻 | 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戰(zhàn)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四年》:“茍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
wèn yáng zhī mǎ問羊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廣漢傳》:“鉤距者,設(shè)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 |
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鞭長不及馬腹 | 及:到。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yīng)該打到馬肚子。比喻力所不能及。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lì gē mò mǎ礪戈秣馬 | 磨戈喂馬。比喻作好戰(zhàn)斗準備。 | 《舊唐書·劉仁軌傳》:“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 |
yī mǎ píng chuān一馬平川 | 能縱馬奔馳的廣闊平坦的地面。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mǎ chǐ jiā zhǎng馬齒加長 | 馬的牙齒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齡有多大。比喻自己虛度年華,沒有成就。 | 《谷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
zòng mǎ héng dāo縱馬橫刀 | 縱:放。比喻勇敢、剽悍。 | 元·鄭光祖《老君堂》第二折:“我與你縱馬橫刀去戰(zhàn)敵,殺氣騰騰映日起,助陣鼓凱春雷。” |
dān qiāng dú mǎ單槍獨馬 | 比喻孤身一人或單獨行動。 | 清 蘧園《負曝閑談》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找了那位幫帶。” |
zuò sǐ mǎ yī作死馬醫(yī) | 醫(yī):醫(yī)治。比喻在無可奈何時作最后努力。 | 晉·干寶《搜神記》第三卷:“入門見死馬,跳梁走往死馬頭,噓吸其鼻,頃之,馬即能起,奮迅嘶鳴,飲食如常。” |
rén huān mǎ jiào人歡馬叫 | 人在呼喊,馬在嘶鳴。形容一片喧鬧聲。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只聽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馬嘶之聲,漸漸近前堂來了。” |
dé mǎ shēng zāi得馬生災(zāi) | 《淮南子·人間訓(xùn)》:“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后以“得馬生災(zāi)”謂因福而得禍。 | 《淮南子·人間訓(xùn)》:“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
sī mǎ chēng hǎo司馬稱好 | 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 五代·李瀚《蒙求》詩:“司馬稱好。”徐子光集注:“(后漢司馬徽)口不談人之短。與人語,莫問好惡,皆言好。有鄉(xiāng)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聞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
yì mǎ xīn yuán意馬心猿 |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 宋 朱翌《睡軒》:“意馬心猿不用忙,睡鄉(xiāng)深處解行裝。” |
róng mǎ kǒng zǒng戎馬倥傯 | 形容軍務(wù)繁忙。戎:古代兵器的總稱;戎馬;借指軍事;倥傯;事多;繁忙。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然至于戎馬倥傯,大勢已烈,只手難撐,不得不以一死報國家。” |
róng mǎ shēng yá戎馬生涯 | 指從事征戰(zhàn)的生活、經(jīng)歷。 | 顧笑言《愛情交響詩》:“那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軍,在他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的。” |
jiàn ān sī mǎ見鞍思馬 | 看見死去或離別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 | 明 湯顯祖《紫釵記 哭收釵燕》:“休喳,俺見鞍思馬,難道他是野草閑花?” |
yàn zhāo hǎo mǎ燕昭好馬 | 燕昭王喜愛駿馬。后作求賢之典。 | 《舊唐書·薛登傳》:“燕昭好馬,則駿馬來庭;葉公好龍,則真龍入室。” |
rén kùn mǎ fá人困馬乏 | 人也累了;馬也困乏。也指人們非常疲倦。 | 元 黃元吉《流星馬》:“俺兩口兒三日不曾吃飲食,人困馬乏。” |
xiǔ suǒ yù mǎ朽索馭馬 |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奔馳的馬。形容傾覆的危險十分嚴重。多含戒懼之意。亦作“腐索御馬。” | 《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
fēng chē yǔ mǎ風(fēng)車雨馬 | 指神靈的車馬。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 唐·李商隱《燕臺詩·冬》之四:“風(fēng)車雨馬不持去,蠟獨啼紅怨天曙。”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牛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
mǎ lù yì xíng馬鹿易形 | 出自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比喻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上 崔琦》:“不能結(jié)納貞良,以救禍敗,反復(fù)欲鉗塞士口,杜蔽主聽,將欲使玄黃改色,馬鹿易形乎?” |
mǎ shǒu yù dōng馬首欲東 | 謂東歸;返回。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欒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余馬首欲東。’乃歸。”楊伯峻注:“秦兵在西,東則歸矣。” | 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欒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余馬首欲東。’乃歸。”楊伯峻注:“秦兵在西,東則歸矣。” |
gāo chē sì mǎ高車駟馬 | 四匹馬駕駛的、車蓋很高的車。舊時形容高官顯貴的闊綽。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范睢歸取大車駟馬,為須賈御之,入秦相府。” |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tài)。 |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馬當活馬醫(yī) | 比喻明知事情已經(jīng)無可求藥,仍然抱萬一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 清 顧張思《土風(fēng)錄》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醫(yī)治曰‘死馬當活馬醫(yī)’。” |
shā mǎ huǐ chē殺馬毀車 | 《后漢書 周燮傳》:“捍馮良呴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xué)。”后以“殺馬毀車”喻棄官歸隱。 | 《后漢書·周燮傳》:“[馮良]年三十,為尉從佐。奉檄迎督郵,即路慨然,恥在廝役,因壞車殺馬,毀裂衣冠,乃遁至犍為,從杜撫學(xué)。” |
xìn mǎ yóu jiāng信馬游韁 | 信:聽憑。騎著馬隨意游蕩。指沒主意,受外力左右。指不受約束,任意游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4回:“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 |
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條條大路通羅馬 | 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 艾煊《大江風(fēng)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驢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同“驢唇不對馬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ān mǎ láo dùn鞍馬勞頓 | 騎馬趕路過久,勞累疲困。形容旅途勞累。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興兒,我一路上鞍馬勞頓,我權(quán)且歇息。” |
yī mǎ dāng xiān一馬當先 | 策馬走在最前頭。比喻走在領(lǐng)先位置;起帶頭作用。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6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
mǎ yān chē tián馬咽車闐 | 形容車馬繁多,非常熱鬧。 | 清·蔣仁錫《燕京上元竹枝詞》:“馬咽車闐拉雜聲,火光照火月光明。” |
lǎo mǎ sī fēng老馬嘶風(fēng) | 嘶:馬叫。馬老了但雄風(fēng)猶在,鳴叫的聲音還很雄壯。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這位舅太太也算就得個‘老馬嘶風(fēng),英心未退’了!” |
wǔ huā shā mǎ五花殺馬 | 毛色凋落的馬。比喻年老體衰。 | |
fǔ suǒ bēn mǎ腐索奔馬 | 腐:腐爛。用腐朽的繩索駕馭奔跑的烈馬。比喻形勢十分艱險危急。 | 《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
ná xià mǎ lái拿下馬來 | 比喻將人制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叫我問誰去?誰不幫著你呢?誰不是襲人拿下馬來的?” |
quǎn mǎ zhī liàn犬馬之戀 | 比喻臣子眷戀君上。 | 唐 劉禹錫《蘇州謝上表》:“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為榮。” |
bǎo mǎ xiāng chē寶馬香車 | 華麗的車子,珍貴的寶馬。指考究的車騎。 | 唐 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濱應(yīng)制》:“寶馬香車清渭濱,紅桃碧柳禊堂春。” |
qiú mǎ qīng kuáng裘馬輕狂 | 指生活富裕,放蕩不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