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ì zhuī zhī dì立錐之地 | 立錐:插錐子。指插錐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極小的地方。也作“置錐之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 |
héng méi lì yǎn橫眉立眼 | 猶言橫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視,態(tài)度兇狠的樣子。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二部第二四章:“白占魁橫眉立眼,兇狠狠地要去趕車。” |
duō jiē lì bàn咄嗟立辦 | 咄嗟:一呼一諾之間,形容時間短。比喻馬上就辦到。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石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
ér lì zhī nián而立之年 | 三十歲的代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yún tún sēn lì云屯森立 | 眾多而整肅貌。 | 清·侯方域《為司徒公贈萬將軍序》:“以張公節(jié)制三方,其部下熊羆之士,云屯森立,而特屬望將軍,其必有以取之矣。” |
jiàn gōng lì shì建功立事 | 猶“建功立業(yè)”。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于世。”唐·林蘊《上宰相元衡弘靖書》:“見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則幕之。” |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桂陽太守李溫等,皆建功立事,有補于世。” |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漢賊不兩立 | 比喻有我無你。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 |
lì mù nán mén立木南門 | 立木:豎木于地上。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 《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dú lì wáng guó獨立王國 | 指主權完整的國家。比喻不受上級或制度約束,自行其是的地區(qū)、部門或單位。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第78章:“所謂政治分會與北洋軍閥的巡閱使毫沒有區(qū)別,目的在于割據(jù)一方,形成獨立王國。” |
yíng rèn lì jiě迎刃立解 | 同“迎刃而解”。 | 清·魏源《圣武記》第二卷:“茍官兵長驅,則澧州、常德、湘陰迎刃立解,可以夾攻長沙。” |
lì dì shēng gēn立地生根 | 比喻過于性急,立刻就要辦好事情。 | |
dǐng tiān lì dì頂天立地 | 頭頂云天;腳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氣概豪邁。也形容敢作敢為;光明磊落。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育王裕禪師法嗣 道場法全禪師》:“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肩橫榔栗,到處行腳。” |
shù sú lì huà樹俗立化 | 樹立風俗教化。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樹俗立化,彼獨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pò jiù lì xīn破舊立新 | 破除舊的,建立新的。 | 余秋雨《關于嫉妒》:“那也是一個破舊立新兩未靠岸的奇異時期,什么怪事都會發(fā)生。” |
féng jī lì duàn逢機立斷 | 猶言當機立斷。 | 唐·元載《故相國杜鴻漸神道碑》:“觀公之辨政,消煩解結,逢機立斷。” |
qiú xīn lì yì求新立異 | 立:豎立。追求新奇,以顯示與眾不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4回:“眾美人亦因煬帝留心裙帶,便個個求新立異蠱惑他,博片刻之歡。” |
shù yuán lì dí樹元立嫡 | 謂立嫡長子為儲君。 | 南朝·梁·沈約《立太子恩詔》:“王公卿士,咸以為樹元立嫡,有邦所先,守器傳統(tǒng),于斯為重。” |
lì guó ān bāng立國安邦 | 建立國家,安定天下。亦作“立業(yè)安邦”。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你看我立國安邦為相宰,那其間日轉千階,喜笑迎腮,掛印懸牌。”元·宮大用《七里灘》第一折:“自開基起運,立國安邦,坐籌帷幄,竭力疆場。” |
wēi rán sǒng lì巍然聳立 | 巍然:高大雄偉的樣子。比喻像高山一樣聳立,不可動搖。 | 孫世愷《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在天安門右前方,巍然聳立著一坐雄偉壯麗的大廈,這就是人民大會堂。” |
jiā tú bì lì家徒壁立 | 徒:只,僅僅。家里只有四面的墻壁。形容十分貧困,一無所有。 | 《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dá rén lì rén達人立人 | 達:引進;立:培植。指幫人建功立業(yè)。 | 宋·程頤、程顥《二程全書·遺書》:“夫仁者達人立人,取譬可謂仁之方而已。” |
chéng mén lì xuě程門立雪 |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 《宋史 道學傳二 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
cháng shēn hè lì長身鶴立 | 鶴立:像鶴站立。形容瘦而高的人。 | 曾樸《孽海花》第32回:“就在這一陣笑語聲中,有一個長身鶴立的人……兩臉緋紅,醉態(tài)可掬,七跌八撞的沖進房來。” |
jīn jī dú lì金雞獨立 | 中國武術的一種姿式。像公雞似的用一足站立的一種武術姿式。也泛指用一只腳站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我是金雞獨立,要一足微長。” |
lì shǎo guān duō立少觀多 | 指略一作為而影響很大。 | 春秋·齊·管仲《管子·七法》:“立少而觀多,則天下懷之矣。” |
lì méi dèng yǎn立眉瞪眼 | 倒豎雙眉,圓瞪二目。形容暴怒的樣子。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21章:“她退了兩步,立眉瞪眼地用手槍朝哈叭狗一點:‘你別動!’” |
yīng yīng yù lì英英玉立 | 儀態(tài)俊美的樣子。 | 《儒林外史》第十回:“適才會見令表叔,才知尊大人已謝賓客,使我不勝傷感。今見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稱嗣續(xù)有人,又要破涕為笑。” |
xiū shēn lì jié修身立節(jié) | 提高自己品德修養(yǎng),樹立高尚節(jié)操。 | 唐·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士之修身立節(jié),而竟不遇知己。” |
dāng jī lì duàn當機立斷 | 面臨緊急關頭;毫不猶豫地作出決斷。當:面臨;斷:決斷。 | 漢 陳琳《答東阿王箋》:“秉青萍干將之器,拂鐘無聲,應機立斷。” |
lì tán zhī jiān立談之間 | 站著說話的一會兒時間。形容時間極短。 | 漢·揚雄《解嘲》:“或七十說而不遇,或立談而封侯。” |
qióng qióng gū lì煢煢孤立 | 煢煢:孤零零的樣子。孤身一人。形容一個人無依無靠,孤苦伶仃。 | 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煢煢孤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無與為婚。” |
qiáng miàn ér lì墻面而立 | 面對墻壁對立。形容目光短淺。亦作“面墻而立”。 | 《書·周官》:“不學墻面”孔傳:“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論語·陽貨》:“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bù lì wén zì不立文字 | 佛家語,指禪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經卷,唯以師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傳法授受。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七佛 釋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yún chuí hǎi lì云垂海立 | 垂:低下。云低垂,海水陡立。比喻帝王的威德或文辭雄渾壯麗。 | 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鳳凰威遲而不去,鯨魚屈矯以相吸。” |
zào tiān lì jí造天立極 | 造:到,往;極:準則。指君王登上帝位,確立綱紀。 | 唐·陳子昂《為資州鄭使君讓官表》:“伏惟陛下,革命開基。造天立極,方且弘宜帝典。” |
lì sǎo qiān yán立掃千言 | 立:即時;掃:迅速掠過。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快。 | 明·湯顯祖《還魂記·耽試》:“風檐寸晷,立掃千言,可敬可敬!” |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 預:預先,指事先作好計劃或準備;立:成就;廢:敗壞。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shǎng lì zhū bì賞立誅必 | 謂該賞的立即賞,該罰的一定罰。 | 清·侯方域《豫省試策》:“賞立誅必,雖失十左氏無傷也;賞不立,誅不必,雖得十左氏無益也。” |
tè lì dú xíng特立獨行 | 特:獨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潔,不同流俗。 | 《禮記·儒行》:“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
lì mǎ wàn yán立馬萬言 | 倚靠在馬旁,馬上寫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文公集 上太守李端明書》:“唐翰林應長庚之夢,世號謫仙人,立馬萬言,而文章為天下之法。” |
jiàn gōng lì yè建功立業(yè) | 建:建立;功:功勛;業(yè):事業(yè)。建立功勛和事業(yè)。 | 宋 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古之圣賢建功立業(yè)、興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觀。”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dú lì bù qún獨立不群 | 獨立:突出,超群;不群:卓異。比喻超群出眾。 | 《舊唐書·韋陟傳》:“陟自幼風標整峻,獨立不群,安石尤愛之。” |
jì tiān lì jí繼天立極 | 繼:繼承;天、極:指帝位。繼承天子之位。 | 宋·朱熹《<大學章句>序》:“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三條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tíng tíng yù lì亭亭玉立 | 形容身材碩長秀美的女子或挺拔奇麗的花木。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玉立:比喻身材高而美麗。 | 《北齊書 徐之才傳》:“白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shù)丈,亭亭而立。” |
lì shí sān kè立時三刻 | 立刻、馬上。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51回:“有天聽了朋友一句玩笑話,便立時三刻逼我母親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
hè lì qǐ zhù鶴立企佇 | 企:企望;佇:佇立。像仙鶴直立、伸長脖頸盼望。 | 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實懷鶴立企佇之心。” |
máo sēn gǔ lì毛森骨立 | 森:陰森;立:豎立。陰森可怖,汗毛都豎了起來。 | 元 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時分了,覺一陣風過,吹的我毛森骨立。” |
qín yǐ lì shēn勤以立身 | 勤儉才能生存下去。 | |
lì dì jīn gāng立地金剛 | 比喻人力大氣壯,異常威武。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4回:“馬似掀天獅子,人如立地金剛。” |
shì bù liǎng lì勢不兩立 | 兩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
hóng xiān fèng lì鴻鶱鳳立 | 鴻鵠高飛,鳳凰挺立。比喻超卓突出。 | 唐·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贊府兄還都序》:“鴻鶱鳳立,不循常流。” |
yuān tíng yuè lì淵渟岳立 | 見“淵渟岳峙”。 | 晉·葛洪《抱樸子·名實》:“執(zhí)經衡門,淵渟岳立,寧潔身以守滯,恥脅肩以茍合。” |
yù lì tíng tíng玉立亭亭 | 玉立:比喻身長而美麗;亭亭:高聳直立的樣子。形容女子身材細長。也形容花木等形體挺拔。 | 元·喬吉《七夕贈歌者》曲:“水灑不著春妝整整,風吹的倒玉立亭亭。” |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腳。能夠站得住腳的地方。比喻存身的處所。 | 清 湘靈子《軒亭冤》:“你們這班狂妄之徒,還有立足之地么?” |
dāng jiā lì yè當家立業(yè) | 主持家業(yè)。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偏偏晴雯上來換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將骨子跌折。寶玉因嘆道:‘蠢才,蠢才!將來怎么樣!明日你自己當家立業(yè),難道也是這么顧前不顧后的?”一本作“當家立事”。 |
kāi jī lì yè開基立業(yè) | 開創(chuàng)基業(yè),通常比喻舊時開國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國家。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斷蛇起義,開基立業(yè),傳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據(jù)一方。” |
qióng qióng jié lì煢煢孑立 | 孤獨無依的樣子。 | 晉 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
wēi rán tǐng lì巍然挺立 | 巍然:高大的樣子。比喻像高山一樣聳立,不可動搖。 | 肖兵《太行青松》:“山上那濃郁蔥蘢的松柏,巍然挺立,充滿生機。” |
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0卷:“只不遷不貳,是甚力量,便見工夫,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míng bù xū lì名不虛立 | 謂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虛妄。 | 西漢·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書櫥 | 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文博。 | 《宋史·吳時傳》:“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成,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 |
lì dìng jiǎo gēn立定腳跟 | 立:站。站穩(wěn)腳跟。指腳踏實地地做事或立場堅定。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71回:“你是個風流人兒,將來于這‘色’之一字,到要立定腳跟。” |
jué shì dú lì絕世獨立 | 絕世:當代獨一無二。當世無雙,卓然而立。多用來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 | 《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xíng xiāo gǔ lì形銷骨立 | 身體消瘦;骨架凸現(xiàn)。形容身體極為消瘦。形:身形;形體;銷:消瘦;枯槁;骨:骨架;立:樹立;凸現(xiàn)。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葉生》:“生嗒喪而歸,愧負知己,形銷骨立,癡若木偶。” |
zhuó lì jī qún卓立雞群 | 象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 晉·戴逵《竹林七賢論》:“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chí qiāng hú lì持槍鵠立 | 鵠:天鵝;鵠立:像天鵝一樣站立。形容軍人手握鋼槍,莊嚴肅立。 |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第一章:“近別墅及別墅內武裝保衛(wèi)森嚴,持槍鵠立。” |
lì xián wú fāng立賢無方 | 立:植,豎。指推舉賢人不拘一格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湯執(zhí)中立賢無方。” |
dāng jiā lì shì當家立事 | 主持家業(yè)。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一回:“偏生晴雯上來換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將股子跌折。寶玉因嘆道:‘蠢才,蠢才!將來怎么樣?明日你自己當家立事,難道也是這么顧前不顧后的?’” |
gé gù lì xīn革故立新 | 見“革故鼎新”。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是一個勵精圖治,革故立新的單于。” |
lì chī dì xiàn立吃地陷 | 不從事生產,只知道消耗,就會連地也弄得塌陷。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那錢物則有出去的,無有進來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
shān bēn hǎi lì山奔海立 | 像高山飛奔,似大海豎起。形容氣勢浩大。 |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鳴樹偃。” |
chéng jiā lì yè成家立業(yè) | 成家:組成家庭;即結婚;立業(yè):建立事業(yè)。指能獨立生活或建立某種事業(yè)。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定山惟素山主》:“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師曰:‘成家立業(yè)。’曰:‘見后如何?’師曰:‘立業(yè)成家。’” |
yuān tíng shān lì淵停山立 | 喻人品德如淵水深沉,如高山聳立。 | 清 錢謙益《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順祥,篤誡明允,淵停山立,不茍訾笑。” |
ān jiā lì yè安家立業(yè) | 安置家庭;創(chuàng)立事業(yè)。也指長期在一個地方勞動和生活。 | 梁斌《漫談<紅旗譜>的創(chuàng)作(代序)》:“于是背起鋪蓋卷下了關東,在關東挖參、淘金,積了一些錢,回來安家立業(yè),準備報仇。” |
yí shì dú lì遺世獨立 | 遺世:遺棄世間之事。脫離社會獨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來。 | 宋 蘇軾《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
chuí shǒu shì lì垂手侍立 | 垂:低下;垂手:表示恭敬;侍:侍侯。形容恭敬地站在旁邊隨時聽從吩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4回:“院中許多小廝垂手侍立,伺候燒紙。” |
máo fà sǒng lì毛發(fā)悚立 | 毛發(fā):頭發(fā)和汗毛;聳:豎起。頭發(fā)與汗毛豎起。形容非常恐懼。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迄今思之,尚毛發(fā)悚立也。” |
xiū cí lì chéng修辭立誠 | 寫文章應表現(xiàn)出作者的真實意圖。 | 《周易 乾》:“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 |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 | 見“巧立名目”。 | 明·李贄《三大夫像議》:“我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魎匠、魍魎僧巧立名色,誑人錢財也。” |
dú lì nán zhī獨立難支 | 獨:單獨;獨立:不依賴外力。比喻個人力量單薄不能維持全局 | 清·無名氏《說唐》第55回:“雄信聞言大怒,想眾將都已殺盡,獨立難支,遂叫一聲:‘罷了!’” |
bǐ jiān ér lì比肩而立 |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離極近。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 |
zhù shū lì shuō著書立說 | 著:寫作;立:成就;說:學說。寫書或文章,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說。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將南京元(玄)武湖賜與莊尚志著書立說,鼓吹休明。” |
dài zuì lì gōng戴罪立功 | 身負罪責;爭取立下功勞;借以贖罪。 | 《明史 史可法傳》:“以平賊逾期,戴罪立功。” |
héng méi lì mù橫眉立目 | 猶言橫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視,態(tài)度兇狠的樣子。 | 老舍《茶館》第一幕:“三三兩兩的打手,都橫眉立目,短打扮,隨時進來往后院去。” |
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拔趙幟立赤幟 | 用以比喻偷換取勝或戰(zhàn)勝、勝利之典。 | 見“拔趙幟易漢幟”。 |
lì dì chéng fó立地成佛 | 佛家勸善之語;禪宗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棄惡從善;立即可以成佛。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立于不敗之地 | 立于:處在;地:地位。指人處在不會失敗的境地上。 | 孫武《孫子 軍形篇》:“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
shù bēi lì zhuàn樹碑立傳 | 樹:建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跡刻在石碑上或寫成傳記;使他的名聲世代流傳下去。現(xiàn)比喻樹立個人威信;抬高個人聲望。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桓彬傳》:“蔡邕等共論序其志,僉以為彬有過人者四……乃共樹碑而頌焉。” |
bì lì qiān rèn壁立千仞 | 形容巖石高聳。 | 晉 張載《劍閣銘》:“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
chái lì bù ē柴立不阿 | 猶言剛直不阿。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七:“年罹嚴遣,而公以恩遇始終,正見公之柴立不阿。” |
xīng jiā lì yè興家立業(yè) | 建設家庭,創(chuàng)立事業(yè)。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十二回:“縱不能興家立業(yè),也不至棄田蕩產。” |
jīn gōng bù lì矜功不立 | 矜:自夸。自以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 《戰(zhàn)國策 齊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虛愿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 |
wēi rán yì lì巍然屹立 | 巍然:極高的樣子;屹立:山勢直立高聳。比喻象高山一樣直立地上,不可動搖。 | 梁啟超《新民說》第三節(jié):“吾國夙巍然屹立于大東,環(huán)列皆小蠻夷,與他方大國,未一交通。” |
lì shēn yáng míng立身揚名 | 立身:使自己在社會上有相當?shù)匚唬粨P:傳布。使自己立足于社會,名聲遠揚。 | 三國 魏 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潛精墳籍,立身揚名。” |
shù gōng lì yè樹功立業(yè) | 樹:建立;業(yè):業(yè)績。建立功勛和業(yè)績。 | 唐·杜牧《上宣州崔大夫書》:“未有不得多士之盡心,而得樹功立業(yè)流于歌詩也,況于諸侯哉!” |
zhèng sè lì cháo正色立朝 | 正色:態(tài)度嚴肅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諂媚阿諛和不畏強暴的人。 | 《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