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iàn fēng zhuǎn duò見風(fēng)轉(zhuǎn)舵 | 看風(fēng)向轉(zhuǎn)發(fā)動舵柄。比喻看勢頭或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 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他也是老手,馬上見風(fēng)轉(zhuǎn)舵。” |
gù zhí chéng jiàn固執(zhí)成見 | 見“固執(zhí)己見”。 | 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zhí)成見,那就拉倒。” |
zhǒng jué zhǒu xiàn踵決肘見 | 踵:腳后跟,伢指鞋后跟;決:裂開。整一整衣襟,胳臂肘露了出來,拔一拔鞋,腳后跟露了出來。形容非常貧窮。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ā zéi jiàn zāng捉奸見雙,抓賊見贓 | 奸:通奸;贓:贓物。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抓住贓物。指做事必須要有證據(jù)。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你且忍耐,此事須要三思而行。自古道:‘捉奸見雙,抓賊見贓。’倘或不了事,枉受了苦夢。” |
zhì zhě suǒ jiàn lüè tóng智者所見略同 | 智者:聰明有智慧的人;略:大致。指有見識者所持見解大致相同。 | 晉·虞溥《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
gāo jiàn yuǎn shí高見遠識 | 謂見識高遠。 | 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十:“圣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
jiàn xiǎo àn dà見小暗大 | 指小事清楚,大事糊涂。 | 《孔子家語 五儀解》:“而不知所務(wù),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zhí),此則庸人也。” |
wén míng bù rú jiàn miàn聞名不如見面 | 只聽名聲不如見面更能了解。 | 《北史·列女傳》:“吾聞聞名不如見面,小人未見禮教,何足責(zé)哉。” |
ěr wén mù jiàn耳聞目見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歸心》:“夫信謗之征,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yè)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dāng)或報耳。” |
jiàn léng jiàn jiǎo見棱見角 | 有棱有角。喻人的氣勢,個性表現(xiàn)很強。 | |
yī piān zhī jiàn一偏之見 | 偏于一面的見解。 | 《宋史·劉述傳》:“安石任一偏之見,改立新議,以害天下大公。” |
jiàn guàn sī kōng見慣司空 | 謂經(jīng)常看到,不足為奇。 | 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妙部新奇,見慣司空自品題。” |
xiǎo zhōng jiàn dà小中見大 | 指從小事中可以窺見到更大的問題或更深的道理。 | 清·沈復(fù)《浮生六記》第二卷:“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 |
yǎn bù jiàn wéi jìng眼不見為凈 | 指心里不以為然,但又沒有辦法,只好撇開不管。也在懷疑儀器不干凈時,用作自我安慰的話。 | 茹志鵑《靜靜的產(chǎn)院》:“她想出去,離了這里,眼不見為凈。” |
jiàn hǎo jiù shōu見好就收 | 趁著形勢大好時就收兵。 | 余華《活著》:“賭場無贏家,我是見好就收,免得日后也落到你這種地步。” |
qíng jiàn hū yán情見乎言 | 同“情見乎辭”。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謂為信然”裴松之注:“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 |
qiū shàn jiàn juān秋扇見捐 | 見:被;捐:棄。秋涼以后,扇子就被拋在一邊不用了。舊時比喻婦女遭丈夫遺棄。 | 漢 班婕妤《怨歌行》詩:“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月明,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fēng)發(fā)。常恐秋節(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shí wēi jiàn yuǎn識微見遠 | 謂看到事物的苗頭而能察知它的發(fā)展遠景。 | 清·陳康祺《郎潛紀(jì)聞》第11卷:“是時海禁初開,恭恪此奏可謂識微見遠。” |
ér tóng zhī jiàn兒童之見 | 見:見解。比喻幼稚無知的見解。 | 宋 蘇軾《答劉沔都曹書》:“而統(tǒng)謂之?dāng)ⅲ伺c兒童之見何異。” |
chǒu xí fù zǒng de jiàn gōng pó丑媳婦總得見公婆 | 比喻隱藏不住,總要露相。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十六回:“丑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
zhuō jīn zhǒu jiàn捉衿肘見 | 見“捉衿見肘”。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ná zéi yào zāng捉奸見雙,拿賊要贓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抓住贓物。指做事必須要有證據(jù)。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02回:“‘捉奸見雙,拿賊要贓’……無有對證,如何誣賴孤家呢!” |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仁者見它說是仁,智者見它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 《周易 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
jiàn tù fàng yīng見兔放鷹 |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獵鷹追捕。比喻行動及時,適合需要。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護圣不似老胡,拖泥帶水,只是見兔放鷹,遇獐發(fā)箭。” |
tuī chéng xiāng jiàn推誠相見 | 指以真心對待人。推:展示;誠:誠實的心意。 | 《北齊書 慕容紹宗傳》:“我與晉州推誠相待,何忽輒相猜阻,橫生此言。” |
jiàn qí yī wèi jiàn qí èr見其一未見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詩經(jīng) 小雅 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lǎo chéng zhī jiàn老成之見 | 老成:閱歷多而練達世事。老練而周到的見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從這著,可見老成之見,大略相同。” |
tái tóu bú jiàn dī tóu jiàn抬頭不見低頭見 | 比喻經(jīng)常見面。 | 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咱們一個屯子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平日都是你兄我弟的。” |
jiàn guài bù guài見怪不怪 | 看見奇怪的事也不以為怪;能泰然處之。指遇事沉穩(wěn)不慌。 | 宋 洪邁《夷堅三志 己 姜七家豬》卷二:“畜生之言,何足為信,我已數(shù)月來知之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
zhí shū jǐ jiàn直抒己見 | 直:直爽;抒:抒發(fā);表達。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意見。 | 清 方苞《與李剛主書》:“倘鑒愚誠,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語,一切稚芟,而直抒己見,以共明孔子之道。” |
jiàn shí zhī jī見時知幾 | 時:時勢,時世;幾:細(xì)微的跡象,先兆。看到時運的推移而預(yù)知事情變化的先兆。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四年》:“監(jiān)軍之計在于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
xǐ jiàn yú sè喜見于色 | 同“喜形于色”。 | 《北史·爾朱榮傳》:“與葛榮眾寡非敵。葛榮聞之,喜見于色。” |
jiàn tù gù quǎn見兔顧犬 | 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
bō yún jiàn rì撥云見日 | 撥開烏云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投至的見了爺爺,就是撥云見日,昏鏡重磨。” |
jiàn dé sī qí見德思齊 | 見“見賢思齊”。 |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yǐ xiǎo jiàn dà以小見大 | 從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jié);或通過一小部分看出整體。 | 老舍《趙子曰》:“這樣的事實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設(shè),可是以小見大,這幾件小事不是沒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義的人們所能辦到的。” |
jiàn shì shēng miáo見世生苗 | 比喻眼前就會收效得利。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你尚圖些紫綬金章,赤緊的見世生苗,我則理會的埋根千丈。” |
dòng jiàn zhèng jié洞見癥結(jié) | 洞見:清楚地看到;癥結(jié):肚子里結(jié)塊的病,比喻問題的關(guān)鍵。比喻事情的糾葛或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形容觀察銳利,看到了問題的關(guān)鍵。 | 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見癥結(jié)矣。” |
shā rén bù jiàn xuè殺人不見血 | 殺了人不露一點痕跡。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陰險毒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
jiàn lì sī yì見利思義 | 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想到道義。形容人無貪欲;廉潔自守。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zhuō zéi jiàn zāng捉賊見贓 | 比喻處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實為根據(jù)。 | 元 李文尉《燕青博魚》第三折:“常言道:\'捉賊見臟,捉奸見雙。\'燕大,你既要拿奸,如今還我奸夫來便罷。” |
kāi xīn jiàn chéng開心見誠 | 見:顯現(xiàn)出。披露真心,顯示誠意。形容待人誠懇,顯示出真心實意。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jié),略與高帝同。” |
jiàn qián yǎn kāi見錢眼開 | 見到錢財就眉開眼笑。 | 清 李漁《比目魚 揮金》:“自古道見錢眼開,我兌下一千兩銀子,與他說話的時節(jié),就拿來擺在面前,他見了自然動火。” |
jiàn sù bào pǔ見素抱樸 | 見“見素抱樸”。 | 《老子》曰:“見素抱樸”。老子《道德經(jīng)》新解:“見:現(xiàn),呈現(xiàn),推出。素:沒有染色的生絲。這里比喻品質(zhì)純潔、高尚的圣人。樸:沒有加工的原木。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律。”。“見素抱樸、絕學(xué)無憂、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國的三項具體措施。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xù)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dǎo)幻影以生之。” |
jiàn xián sī qí見賢思齊 | 賢:有才德的人;齊;看齊。見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齊。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ō zéi jiàn zāng捉奸見雙,捉賊見贓 | 奸:通奸。捉拿奸情必須同時抓住奸夫淫婦,捉拿盜賊必須同時抓住贓物。指做事必須要有證據(j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gù zhí jǐ jiàn固執(zhí)己見 | 固:頑固;執(zhí):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改變。 | 《宋史 陳宓傳》:“固執(zhí)己見,動失人心。” |
zhuō jīn jiàn zhǒu捉襟見肘 | 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襤褸;也比喻顧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
zhuō jīn jiàn zhǒu捉衿見肘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衿,同“襟”。謂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衿見肘”形容衣衫襤褸。引申為顧此失彼,處境困難。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
zhuō jiān jiàn shuāng,zhuō zéi jiàn zāng,shā rén jiàn shāng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 | 奸:通奸;贓:贓物。指問罪要有真憑實據(j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 《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xí)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
jīng fēng yǔ,jiàn shì miàn經(jīng)風(fēng)雨,見世面 | 經(jīng)過許多磨難,見多識廣。形容人的生活閱歷豐富。 | 毛澤東《組織起來》:“我們共產(chǎn)黨員應(yīng)該經(jīng)風(fēng)雨,見世面;這個風(fēng)雨,就是群眾斗爭的大風(fēng)雨,這個世面,就是群眾斗爭的大世面。” |
gè chí jǐ jiàn各持己見 | 持:堅持;保持;見:意見、見解。各人都持自己的見解。 | 清 黃鈞宰《金壺浪墨 堪輿》:“甚至徒毀其師,子譏其父,各持己見,彼此相非。” |
lěi jiàn bù xiǎn累見不鮮 | 形容數(shù)量多,見怪不怪。 | |
dān dòu jiàn sè簞豆見色 | 比喻計較小利。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茍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 |
lüè jiàn yī bān略見一斑 | 略:大致;斑:斑紋。大致可以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從見到的一點可以推知事物的全部。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
kě jiàn yī bān可見一斑 | 一斑:豹子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從一點可以推知全貌。 | 清 李汝珍《鏡花緣》:“諸如此類,雖未得其皮毛,也略見一斑了。” |
bù jiàn guān cái bù diào lèi不見棺材不掉淚 | 比喻不到走投無路的境地不肯死心。 | 浩然《艷陽天》第52章:“這家伙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
fèi gān rú jiàn肺肝如見 | 肺肝:肺腑,比喻內(nèi)心。比喻心機與謀算統(tǒng)統(tǒng)被別人看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1回:“殊不知肺肝如見,事實具在,欲蓋彌彰。” |
guǎn kuī zhī jiàn管窺之見 | 管窺:從管中看物。管筒所窺見的地方極小。比喻見解局限、偏頗、膚淺。 | 《魏書·魏收傳》:“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陳愚昧管窺之見。” |
bù jiàn guī jiǎo不見圭角 |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深沉、才干不外露。 | 宋·歐陽修《張子野墓志銘》:“遇人渾渾,不見圭角。” |
páng jiàn cè chū旁見側(cè)出 | 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表現(xiàn)的形象。 | 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后》:“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cè)出,橫偽斜平直各相乘除。” |
xǐ wén lè jiàn喜聞樂見 | 聞:聽。喜歡聽;樂意看。形容適合人們興趣;很受歡迎。 | 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仆誠喜聞而樂道,自顧何德以承之。” |
mù jiàn ěr wén目見耳聞 | 親眼看見,親耳聽到。 | 宋·蘇軾《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
ài jiàn xì wén僾見愾聞 | 僾:仿佛,隱約;愾:嘆息。仿佛看到身影,聽到嘆息。形容對去世親人的思念。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 |
guǎng jiàn qià wén廣見洽聞 | 洽:廣博。看的廣,聽的多。形容見識廣博。 | 唐·楊炯《百泉縣令李楚才神道碑》:“雄才壯思,首九奏而和八音;廣見洽聞,披五年車而誦三篋。” |
guǎ jiàn shǎo wén寡見少聞 | 聽的少,見的少。形容學(xué)識淺薄,見聞不廣。 | 漢·王褒《四子講德論》:“俚人不知,寡見鮮聞。” |
guǎ jiàn xiǎn wén寡見鮮聞 | 形容學(xué)識淺薄,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 漢 王褒《四子講德論》:“俚人不知,寡見鮮聞。” |
dān jiàn qià wén殫見洽聞 | 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 漢 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啟發(fā)篇章,校理秘文。” |
xǐ jiàn lè wén喜見樂聞 | 聞:聽。喜歡聽,樂意看。指很受歡迎。 | 茅盾《夜讀偶記》:“就其形式來說是群眾性的(為人民大眾所喜見樂聞的)。”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dāng)作沒看見,聽到了當(dāng)作沒聽見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yòu yú jiàn wén囿于見聞 | 拘泥于所見所聞。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但是至少需要三人,不然會囿于見聞,不符合真實情況。” |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dāng)作沒看見,聽到了當(dāng)作沒聽見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咸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
shì zhī bù jiàn,tīng zhī bù wén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dān jiàn qiǎn wén單見淺聞 | 見識短淺。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四:“其末年所以為天下后世慮者,未易為單見淺聞?wù)叩酪病!?/td> |
qià wén bó jiàn洽聞博見 | 洽:廣博。見聞和知識非常廣博。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明寺》:“子才洽聞博見,無所不通,軍國制度,罔不訪及。” |
yù wén yàn jiàn飫聞厭見 | 飫聞:飽聞;厭見:飽見。指見聞甚多。 | 唐·韓愈《燕喜亭記》:“宜其于山水飫聞而厭見也。” |
kāi yún jiàn tiān開云見天 | 見“開云見日”。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十回:“眾人一聽,如同開云見天,興奮得一下把老武擁在當(dāng)中。” |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千聞不如一見 | 指聽得再多還不如親見更為可靠。 | 《陳書 蕭摩訶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
jiàn shén jiàn guǐ見神見鬼 | 好象看見了鬼神。比喻多疑。 | 唐 釋惠然《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有一般不識好惡禿奴,便即見神見鬼,指東劃西。” |
qíng xiàn hū cí情見乎辭 | 見:通“現(xiàn)”;乎:于。情感表現(xiàn)在言辭當(dāng)中。 | 《易·系辭下》:“爻象動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
gāo shí yuǎn jiàn高識遠見 | 見“高見遠識”。 | 宋·王楙《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
yún kāi jiàn rì云開見日 | 指撥開云霧;現(xiàn)出太陽。比喻送走黑暗重見光明。又比喻疑團解開;心情舒暢。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文益禪師》:“云開見日時如何?” |
wú yán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無顏見江東父老 | 江東:借指家鄉(xiāng)。指因自己的失敗而感到羞愧,再也沒臉見家鄉(xiāng)父老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jì)》:“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 以之為羞見故鄉(xiāng)人之典實。 | 語本《史記 項羽本紀(jì)》:“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xīng shī jiàn zuì興師見罪 | 興師:起兵。發(fā)動軍隊,聲討罪過。形容群起而嚴(yán)厲斥責(zé)對方的過失。 | 明·無名氏《衣錦還鄉(xiāng)》第一折:“今有沛公無禮,他先入關(guān)中,封秦府庫,改秦苛法,某欲興師見罪。” |
kàn shēng jiàn zhǎng看生見長 | 親眼看著某人的出生和長大。形容對某人非常熟悉。 | 元·王曄《桃花女》楔子:“他在我隔壁住,從小里看生見長的。” |
kuī jiàn yī bān窺見一斑 | 指只了解一二。 | 《高子遺書 會語九八》:“一向不知陽明、象山學(xué)問來歷,前在舟中似窺見其一斑。” |
mù bù rěn jiàn目不忍見 | 形容景象極其悲慘。同“目不忍視”。 | 《廣東軍務(wù)記》:“真為目不忍見。” |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蔽:遮擋;泰山:山名。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shǎo jiàn duō guài少見多怪 | 少見:見識少。見識太少;遇到事情就以為奇怪。多形容見聞淺陋。 | 漢 牟融《理惑論》:“諺云:\'少所見,多所怪,睹駱駝,言馬腫背。” |
jiàn guài fēi guài見怪非怪 | 見“見怪不怪”。 | 明·無名氏《白兔記·牧牛》:“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jué見怪不怪,其怪自絕 | 怪:奇異的;絕:絕跡,了卻。發(fā)現(xiàn)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謝覺哉《作風(fēng)漫談》:“既是毫無根據(jù),那見怪不怪,其怪自絕,又何必大驚小怪呢。” |
dà rén bù jiàn xiǎo rén guài大人不見小人怪 | 怪:責(zé)備,埋怨。指地位高對地位低的過錯不見怪,加以原諒。 | 陳蔭榮《興唐傳·鬧花燈》第12回:“常言道:大人不見小人怪,宰相肚里能行船。一為他們無知,二看卑職面上,您就恕過他們吧。”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huài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 怪:奇異的;壞:敗。發(fā)現(xiàn)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姜七家豬》:“畜生之言,何足為信,我已數(shù)月來知之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
jiàn guài fēi guài,qí guài zì hài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怪:奇異的。發(fā)現(xiàn)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明·無名氏《白兔記·牧牛》:“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bài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 怪:奇異的。發(fā)現(xiàn)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無如愚夫愚婦始終不悟耳。” |
bù jiàn yú xīn不見輿薪 | 看不見一車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見,耳不堪聞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清·葉燮《原詩·內(nèi)篇》:“想其時,陳言為之禍,必有出于目不忍見,耳不堪聞?wù)摺!?/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