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75 個還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ǐ yǎn huán yǎn,yǐ yá huá yá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用瞪眼回擊瞪眼,用牙齒咬人對付牙齒咬人。指對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進行回擊。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wǎng zhǔ hái tīng往渚還汀 | 謂往返都須渡水。 | |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解鈴還須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
fǎn běn huán yuán反本還原 | 反:同“返”,歸,還。指回復到原來的狀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連服一二次,方才反本還原,知得人事。” |
yǒu jiè wú huán有借無還 | 指借別人東西耍賴不歸還。 | 梁實秋《書》:“大概都是有感于書之有借無還。” |
xīn bìng hái jiāng xīn yào yī心病還將心藥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明·周楫《西湖二集·吹鳳簫女誘東墻》:“真心病還將心藥醫也。” |
fù zhài zǐ huán父債子還 | 父親生前的債務,由子女負責償還。也指父輩的過錯累及子女。 | 祝興義《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在娘胎就背上父輩罪惡的包袱。就算是‘父債子還’吧。” |
yǐ yǎn huán yǎn以眼還眼 | 用瞪眼回擊瞪眼。比喻用對方使用的手段來回擊對方。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hái nián què lǎo還年卻老 | 恢復年輕,長生不老。 | 南朝·宋·顏延之《庭誥文》:“煉形之家,必就深曠,反飛靈,糇丹石,粒芝精,所以還年卻老,延年駐彩。” |
yào jià huán jià要價還價 | 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 |
zhěn xí hái shī枕席還師 | 見“枕席過師”。 | 唐·李德裕《贈王茂元司徒制》:“必當樽俎制勝,枕席還師,勢如風霆,功在刻漏。” |
fǎn pǔ hái chún反樸還淳 | 復歸于樸實、淳正。 |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于世也?” |
fǎn lǎo huán tóng反老還童 | 反:回。由衰老恢復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 清 翟灝《通俗編 識馀》:“《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
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én解鈴還需系鈴人 | 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 宋 釋惠洪《林間集》下卷:“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 |
hái chún fǎn pǔ還淳反樸 | 同“還淳反樸”。 | 《梁書·明山賓傳》:“處士阮孝緒聞之,嘆曰:‘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
gào lǎo huán jiā告老還家 |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還:回,返;家:故鄉、故里。因年老而辭職回歸故鄉安度晚年。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名喚王忠,曾做過宰輔,如今告老還家。” |
hái chún fǎn pǔ還醇返樸 | 同“還淳反樸”。 | 胡樸安《<中國文學史>序》:“玄宗雅尚儒術,崇實黜華,群臣亦厭虛浮,還醇返樸。” |
shā rén cháng mìng,qiàn zhài huán qián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 償:償還。殺人者須抵命,欠債者要還錢。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 |
yǐ yá huán yá以牙還牙 | 用牙咬來對付牙咬。比喻針鋒相對地進行回擊。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yī qù bù fù huán一去不復還 | 復:再;還: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 |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fǎn běn huán yuán返本還源 |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幺?” |
huán nián què lǎo還年卻老 | 恢復年輕,長生不老。 | |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拿;治:懲處。用別人的辦法來懲治別人。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jiè shī huán hún借尸還魂 | 迷信傳說;人死以后靈魂可以借別人的尸體復活。比喻已經沒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種形式或名義出現。 | 元 岳伯川《鐵拐李》楔子:“岳壽,誰想你渾家將你尸骸燒化了,我如今著你借尸還魂,尸體是小李屠,魂靈是岳壽。” |
què lǎo hái tóng卻老還童 | 返老還童。 | 清·黃鈞宰《金壺遁墨·候仙》:“攝神御氣,救護命寶,可以卻老還童。” |
shí dài zhòng hái拾帶重還 |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 裴度》。后以喻拾到財物,物歸原主,不占為己有。 | 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 |
hái yuán fǎn běn還元返本 | 見“還原反本”。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56卷:“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于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復命之道。” |
xīn bìng hái cóng xīn shàng yī心病還從心上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元·吳昌齡《張天師》:“這的是心病還從心上醫。” |
fǎn pǔ hái zhēn返樸還真 | 同“返樸歸真”。 | 《人民日報》1961.8.19:“就連那位聲‘美言不信’,力主返樸還真的老聘,在他自己寫《道德經》的時候,又何嘗不運用精妙的語言來著書立說,可見他也并不反對真正美的文采。” |
xīn bìng hái xū xīn yào yī心病還須心藥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
tiān dào hǎo huán天道好還 | 舊指惡有惡報。 | 先秦 李耳《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
jiē zhài huán zhài揭債還債 | 揭:舉;揭債:借債。用借債的辦法還債,虧空會始終存在。形容于事無補。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0回:“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 |
shù yūn hái fù束缊還婦 | 同“束缊請火”。 | 宋·秦觀《謝館職啟》:“束缊還婦,雖蒙假借之和;懲羹吹虀,尚慮譴訶之及。” |
hé pǔ hái zhū合浦還珠 | 見“合浦珠還”。 |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今分一顆與你帶去,我自留一顆,以寓合浦還珠之意。” |
xīn bìng hái xū xīn shàng yī心病還須心上醫 | 心里的憂慮或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自古說得好:‘心病還須心上醫’,眼見得不是盼奴來,醫藥怎得見效。” |
gù tai fù hái故態復還 | 見“故態復萌”。 | 唐·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
huán zhū fǎn bì還珠返璧 | 寶物失而復得。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八回:“若非耿耿包卿一腔忠赤,焉得有還珠返璧之期。” |
duàn huán guī zōng斷還歸宗 | 指出嫁或被賣的女子由官府判決歸還母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 |
jiě líng hái shì xì líng rén解鈴還是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系鈴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0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 |
hái pǔ fǎn gǔ還樸反古 | 見“還淳反古”。 | 《陳書·周弘正傳》:“夫文質遞變,澆淳相革,還樸反古,今也其時。” |
hái chún fǎn gǔ還淳反古 | 謂回復到原來的淳厚古樸的狀態。 | 《宋書·孔琳之傳論》:“先宜削華止偽,還淳反古,抵璧幽峰,捐珠清壑。” |
mǎi dú huán zhū買櫝還珠 |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了盛珍珠的盒子;卻退還了匣子里的珍珠。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 戰國 韓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
fǎn běn huán yuán返本還原 | 本、原:根本,原來面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元·劉志淵《江神志令》:“返本還原真體現,魂魄聚,凈無陰。” |
jǐn náng hái shǐ錦囊還矢 | 謂凱旋告捷。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盛以錦囊,……及凱旋而納之。” |
hái zhū mǎi dú還珠買櫝 | 同“買櫝還珠”。 | 清·蔣士銓《臨川夢·送尉》:“篇成各自觀,笑還珠買櫝、胠篋探丸,英雄欺世,久之畢竟難瞞。” |
xuè zhài yào yòng xuè lái huán血債要用血來還 | 血債:未報的殺人仇恨。欠下殺人害命的深仇,必須以死來償還。 | 曲波《橋隆飆》:“同志們,走!血債要用血來還,欠一分也不成!” |
huán xiāng zhòu jǐn還鄉晝錦 | 同衣錦晝行,指富貴時穿錦衣回歸故鄉。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
xīn bìng hái yòng xīn yào yī心病還用心藥醫 | 心里的憂慮或戀念成了精神負擔,必須消除造成這種精神負擔的因素才能解決。 |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86回:“自古道,心病還用心藥醫。怎生設計害了方表,弄他妻子到手。” |
yī jǐn huán xiāng衣錦還鄉 | 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穿著華麗的衣服回到故鄉;表示向親鄰炫耀自己的富貴。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yī hái yī bào一還一報 | 謂做一件壞事后必受一次報復。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一折:“不是我千錯萬錯,大剛來一還一報。” |
zhú wù bù hái逐物不還 | 謂沉湎于世俗。語本《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 語出《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之十八:“流代難寤,逐物不還。至人遠鑒,歸之自然。” |
fǎn lǎo huán tóng返老還童 | 反:扭轉;還:回復原來的狀態。扭轉衰老;回復童年。形容衰老的人恢復了青春的健康或精神。 | 《云笈七簽》第60卷:“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
huán chún fǎn pǔ還淳返樸 | 回復到人本來的淳厚、樸實的狀態或本性。 | 《梁書·明山賓傳》:“處士阮孝緒聞之,嘆曰:‘此言足使還淳還樸,激薄停澆矣。” |
tǎo jià huán jià討價還價 | 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復爭議。現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復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 |
xìn shǐ wǎng huán信使往還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我景仰中山先生幾己二十年,信使往還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沒有得著見他面的機會。” |
hé pǔ zhū huán合浦珠還 |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hái chún fǎn sù還淳反素 | 同“還淳反樸”。 | 《周書·蘇綽傳》:“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 |
juàn niǎo zhī huán倦鳥知還 | 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后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
zhū huán hé pǔ珠還合浦 | 合浦:漢代郡名,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 |
yī bào huán yī bào一報還一報 | 舊時認為做了怎幺樣的事,就有怎幺樣的報應。也指怎幺對待別人的,也就會得到怎幺樣的回報。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做冤仇能做毒,少不的一報還一報。” |
hái yuán fǎn běn還原反本 | 回復到事物的本來形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5回:“毒蝎枉修人道行,還原反本見真形。” |
fǎn zhèng hái chún反正還淳 | 見“反樸還淳”。 |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峰》:“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 |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就用那個人對付別人的辦法返回來對付那個人自己。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huán wǒ hé shān還我河山 | 表示決心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本屬于自己的國土。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五卷:“徽宗嘗夢吳越錢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來朝,便終于還我河山。’” |
huán zhū hé pǔ還珠合浦 | 比喻東西失而復得或人去而復回。 | 唐 駱賓王《上兗州刺史啟》:“還珠合浦,波含遠近之星。” |
biàn huán jiù gū便還就孤 | 就撤回到我這里.。 | |
fǎn pǔ huán chún返樸還淳 | 返:返回,還。樸:樸實。淳:誠實,厚道。指恢復原始的誠實和樸實厚道的社會風氣。 | 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則神清志靜;用之治國,則返樸還淳。” |
yù shuō hái xiū欲說還休 | 休:停止。想說又停下來不說。 | 宋·辛棄疾《丑奴兒》詞:“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gào lǎo huán xiāng告老還鄉 | 年老辭職,回到家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西京洛陽縣有一官人,姓劉名弘敬,字元普,曾任過青州刺史,六十歲上告老還鄉。” |
qī fǎn hái dān七返還丹 | 見“七返丹”。 | 李涵虛《三車秘旨》:“三車者,三件河車也。第一件運氣,即小周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人能知三車秘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
hái nián zhù sè還年駐色 | 恢復年輕,永葆青春。 | 南朝·梁·劉孝標《山棲志》:“金鹽重于素壁,玉豉貴于明珠,可以養性銷痾,還年駐色。” |
piàn jiǎ bù hái片甲不還 | 見“片甲不回”。 | 明·方汝浩《禪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軍馬守關,以待劉總督后隊官軍,殺教他片甲不還,方稱暢快!” |
fǎn běn hái yuán返本還元 | 猶言返本還源。 | 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那時著第十六尊羅漢月明尊者,直至人間點化柳翠,返本還元,同登佛會。” |
zhà nuǎn hái hán乍暖還寒 | 形容冬末春初氣侯忽冷忽熱,冷熱不定。 | 宋·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宋 ·劉清夫《玉樓春》詞:“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 |
jiè shī hái yáng借尸還陽 | 猶言借尸還魂。 | 何其芳《理性與歷史》:“以后再有法西斯蒂的鬼魂借尸還陽的話,總可以少騙幾個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