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揚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áng yáng dé yì揚揚得意 |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隋煬帝逸游召譴》:“獨楊素殘忍深刻,揚揚得意,以為‘太子由我得立’。” |
jiā chǒu bù kě wài yáng家丑不可外揚 |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揚。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 風月瑞仙亭》:“欲要訟之于官,爭奈家丑不可外揚,故爾中止。” |
è wù yáng shàn遏惡揚善 | 遏:阻止;揚:宣揚。禁絕壞事,宣揚提倡好事。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
tǔ qì yáng méi吐氣揚眉 | 形容受壓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 明·孫仁孺《東郭記·與之大夫》:“吐氣揚眉,青云激勵,卻憐小友尚窮乏。” |
fèn wǔ yáng wēi奮武揚威 | 振奮勇氣,施展威風。 | 《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沖右突,魏兵大亂。” |
chàng jiào yáng jí暢叫揚疾 | 指大吵大鬧。“暢叫”即“唱叫”,吵鬧之意。“揚疾”猶嚷唧,亦吵鬧之意。 | 元 楊暹《劉行首》第四折:“可笑愚癡,不辨?zhèn)€高低,暢叫揚疾。” |
shén hún dàng yáng神魂蕩揚 | 蕩:搖動;揚:飛起。形容精神飄忽不定。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第一卷:“添香侍者似風狂,執(zhí)磐的頭陀呆了半晌,作法的者黎神魂蕩揚,不顧那本師和尚,聒起那法堂。” |
yáng luó dǎo gǔ揚鑼搗鼓 | 揚:搖。比喻大聲張揚,喧嘩吵鬧。 | 曾樸《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這回必然要揚鑼搗鼓的大鬧,所以張夫人身雖在這邊,心卻在那邊。” |
míng yáng cè lòu明揚側(cè)陋 | 側(cè)陋:之地位低下而才德兼?zhèn)涞馁t人。明察薦舉出身微賤而德才兼?zhèn)涞娜恕?/td> | 《尚書 堯典》:“明明揚側(cè)陋。” |
yáng pā zhèn zǎo揚葩振藻 | 葩:華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寫得華麗多采。 | 《北史·文苑傳序》:“漢自孝武之后,雅尚斯文,揚葩振藻者如林,而二馬、王、揚為之杰。東京之朝,茲道愈扇,咀徵含商者成市,而班、傅、張、蔡為之雄。” |
shén fēi qì yáng神飛氣揚 | 精神振奮,意氣昂揚。 | 清·李漁《蜃中樓·義舉》:“大丈夫見義即為,還揀甚么日子,叫左右?guī)яR過來,我神飛氣揚,這叫做當仁見義無謙讓。” |
qí hè shàng wéi yáng騎鶴上維揚 | 比喻欲集做官、發(fā)財、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 宋·孫惟信《阮郎歸》:“許誰騎鶴上維揚,溫柔和醉鄉(xiāng)。” |
shēn xiǎn míng yáng身顯名揚 | 身世顯赫,聲名遠揚。 | 元·施惠《幽閨記·推就紅絲》:“兄弟,所喜者志得意滿,身顯名揚;所悲者家園蕩廢,恐瑟凄涼。” |
wú fēng yáng bō無風揚波 | 猶言無風起浪。喻無端生事。 | 明·李贄《讀<金勝>》:“無風揚波,無事生事,一人好名,毒流萬世,卒使管叔流言,新莽藉口。” |
yáng míng sì hǎi揚名四海 | 揚名:傳播名聲。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故以“四海”代指全國各處;也指世界各地。指名聲傳遍各地。 | |
míng yáng zè lòu明揚仄陋 | 見“明揚側(cè)陋”。 | 漢·曹操《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
jiù huǒ yáng fèi救火揚沸 | 沸:開水。比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形容情況危急。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序》:“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 |
jiā chǒu bù wài yáng家丑不外揚 | 丑:羞恥;揚:宣揚,傳播。家庭內(nèi)部不體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揚。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玄門偃禪師法嗣》:“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不欲說似人。’曰:‘為甚么卻如此?’師曰:‘家丑不外揚。’” |
míng yáng tiān xià名揚天下 | 形容名聲極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8回:“瓶兒罐兒也有兩個耳朵,你須曾聞我等十節(jié)度使累建大功,名揚天下,大將王文德么?” |
qí hè yáng zhōu騎鶴揚州 | 同“騎鶴上揚州”。 | 宋·吳禮之《風入松·江景》詞:“恬然云水無貪吝,笑腰纏,騎鶴揚州。” |
jié zhuó yáng qīng潔濁揚清 | 猶激濁揚清。 | 《新唐書·王珪傳》:“至潔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有一日之長。” |
hú mái hú yáng狐埋狐揚 | 見“狐埋狐搰”。 | 梁啟超《復古思潮平議》:“而狐埋狐揚,天下其謂政府何?” |
yóu guāng yáng shēng游光揚聲 | 流傳榮譽,播揚名聲。 | 清·錢謙益《吳中名賢表揚續(xù)議》:“列郡之中,亦有弓旌賁及,著作繁富,游光揚聲,傾動海內(nèi)者矣。” |
qí yáng zhōu hè騎揚州鶴 | 同“騎鶴上揚州”。 | |
sōu yáng zè lòu搜揚仄陋 | 搜:尋求;揚:舉薦,選拔;仄:通“側(cè)”;仄陋:指微賤的人。搜羅和舉薦地位卑微的賢人。 | 《晉書·紀瞻傳》:“先王身下白屋,搜揚仄陋,使山無扶蘇之才,野無《伐檀》之詠。” |
yáng fān léi gǔ揚幡擂鼓 | 幡:垂直的長條旗子。舞動著幡,敲打著鼓。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
sōu yáng cè lòu搜揚側(cè)陋 | 搜:尋找。揚:選拔、舉薦。側(cè):同“仄”。側(cè)陋:隱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尋找和舉薦地位低微的賢能之士。亦作“搜揚仄陋”。 | 《尚書·堯典》:“明明揚側(cè)陋。” |
yán yáng xíng jǔ言揚行舉 | 根據(jù)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 西漢 戴圣《禮記 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 |
yào wǔ yáng wēi耀武揚威 | 耀:炫耀;夸耀;武:武力;揚威:顯示威風。炫耀武力;顯示威風;也作“揚威耀武”。 | 元 鄭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這唐兵人強馬壯,耀武揚威,真?zhèn)€是將勇兵驍也。” |
yáng wǔ yào wēi揚武耀威 | 見“揚威曜武”。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臣已有退諸葛亮之計。不用魏軍揚武耀威,蜀兵自然走矣。” |
cuò gǔ yáng huī挫骨揚灰 | 死后將骨頭挫成灰撒掉。形容罪孽深重或恨之極深。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倘然要把老爺?shù)倪@項銀子耽擱了,慢說我,就挫骨揚灰也抵不了這罪過。” |
pū zhāng yáng lì鋪張揚厲 | 原指竭力鋪陳渲染,力求發(fā)揚光大。后多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唐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鋪張對天之閎休,揚厲無前之偉跡。” |
jī yáng qīng zhuó激揚清濁 | 見“激濁揚清”。 | 北周·庾信《溫湯碑》:“仁則滌蕩埃氛,義則激揚清濁。” |
qí hè wéi yáng騎鶴維揚 | 同“騎鶴上揚州”。 | 宋·劉克莊《沁園春·七和林卿韻》:“腰錢騎鶴維揚,分表事誰能預(yù)測。” |
yáng yáng zì dé揚揚自得 | 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語出《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wén fēng yuǎn yáng聞風遠揚 | 一聽到風聲,就逃到遠方去。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
fēi yáng bá hù飛揚跋扈 | 飛揚:放縱;跋扈:蠻橫;霸道。原指驕橫放肆;不受約束。現(xiàn)形容氣焰囂張;目中無人。 | 《北史 齊紀上 高祖神武帝》:“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 |
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饑則附人,飽便高揚 | 附:依附,歸附;揚:飛揚。餓了就來歸附,飽了就飛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來依附,得志時就遠走高飛,忘恩負義。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yǎng)鷹,饑即為用,飽則揚去。” |
bǒ tǔ yáng shā簸土揚沙 | 簸:揚。指虛張聲勢。 | 元 喬吉《兩世姻緣》第三折:“你這般搖旗吶喊,簸土揚沙。” |
yáng méi shùn mù揚眉眴目 | 橫眉怒目。 |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忽然化出毒龍,口吐煙云,黑天翳日,揚眉眴目,震地雷鳴。” |
dōng yáng xī dàng東揚西蕩 | 謂飄泊無定。 |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見憐,怎樣著落妹子死后魂靈,不至東揚西蕩。” |
lù jǐ yáng cái露己揚才 | 見“露才揚己”。 | 宋·蘇舜欽《投匭疏》:“若出而求陛下之試,是其人非高蹈者,則皆露己揚才,干時謁進者也。” |
yáng lì pù zhāng揚厲鋪張 | 夸大渲染。 | 清·王韜《英但自守》:“而載筆者揚厲鋪張,若臨大敵,賞功之典,至再至三。” |
yáng méi dǐ zhǎng揚眉抵掌 | 抵掌:雙掌合在一起。揚起眉毛,雙掌合在一起。非常喜悅、珍惜的神態(tài)。 | 《梁書·任昉傳》:“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 |
bá hù fēi yáng跋扈飛揚 | 指驕橫放肆。 | 宋 王安石《辭拜相表》:“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而未免流離餓莩;四夷以衰弱僅存之勢,而猶能跋扈飛揚。” |
yì dòu yáng jī挹斗揚箕 | 《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孔穎達疏:“言維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不可以挹U其酒漿。”因以“挹斗揚箕”謂徒有虛名。 | 《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孔穎達疏:“言維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不可以挹■(奭斗)其酒漿。” |
yáng fēng bào yǎ揚風扢雅 | 品評詩文。 |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諸人嘗寓其家,流連觴詠,聲光映蔽江表。此皆林下之人揚《風》扢《雅》,而聲氣所屆,希風附響者,如恐不及。” |
fū zhāng yáng lì敷張揚厲 | 敷:通“鋪”;敷張:鋪陳渲染;揚厲:發(fā)揚光大。形容過分講究排場。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文之敷張而揚厲者賦之變體。” |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fā yáng dǎo lì發(fā)揚蹈厲 | 發(fā):奮發(fā);振作;揚:昂揚;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形容精神飽滿蓬勃;意氣風發(fā)昂揚。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發(fā)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 |
fèi fèi yáng yáng沸沸揚揚 | 沸沸:水翻滾的樣子;揚:掀動;升騰。開水翻滾;氣泡升騰的樣子。比喻人聲喧擾、議論紛紛。形容熙來攘往;非常熱鬧的情景。 | 《山海經(jīng) 西山經(jīng)》:“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 |
yì qì yáng yáng意氣揚揚 | 意氣:意志;氣概;揚揚:得意昂揚的樣子。形容十分得意或氣概高昂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yáng méi fèn rán揚眉奮髯 | 髯:頰旁的胡須。眉毛揚起,髯須舞動。神情激動興奮的樣子。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徐禧無學術(shù)而口辯,揚眉奮髯,足以動人主意。” |
yǎn guò yáng shàn掩過揚善 | 同“掩惡揚善”。 | 《漢書·丙吉傳》:“[丙吉]于官屬掾吏,務(wù)掩過揚善。” |
fēn lù yáng biāo分路揚鑣 | 揚鑣:指驅(qū)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yáng wēi yào wǔ揚威耀武 | 見“揚威曜武”。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揚威耀武顯神通,走石飛沙弄本事。” |
dùn cuò yì yáng頓挫抑揚 | 形容詩文作品或音樂聲響等高低起伏、停頓轉(zhuǎn)折,和諧而有節(jié)奏。 |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 靖節(jié) 休齋論〈歸去來辭〉》:“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xié)聲律,蓋其詞高甚。” |
chòu míng yuǎn yáng臭名遠揚 | 名:名聲;臭名:壞名聲;揚:傳播。壞名聲傳得很遠。也作“丑聲遠播”。 | 《宋書 劉義真?zhèn)鳌罚骸鞍杠囼T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 |
fēn dào yáng biāo分道揚鑣 |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鑣:驅(qū)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fā)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yáng tāng zhǐ fèi揚湯止沸 | 把鍋里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董卓傳》:“卓未至,進敗”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
yáng méi tǔ qì揚眉吐氣 | 揚眉:揚起眉頭;吐氣:吐出怨氣、悶氣。形容擺脫壓抑心情后的高興;得意的神情。 | 唐 李白《與韓荊州書》:“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
xiǎn qīn yáng míng顯親揚名 | 顯:使顯赫;揚:傳揚。使父母宗族顯耀;張揚自己的聲譽。指中舉、立功、做官的榮耀。 | 《孝經(jīng) 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yáng míng hòu shì揚名后世 | 名聲傳揚到后世。 |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méi yáng mù zhǎn眉揚目展 | 展:伸張。形容神采飛揚,精神振奮。 | 清·李漁《閑情偶寄·賓白》:“同一話也,以尖新出之,則令人眉揚目展,有如聞所未聞。” |
yáng qīng yì zhuó揚清抑濁 | 猶揚清激濁。 | 《梁書·武帝紀》:“公揚清抑濁,官方有序,多士聿興。” |
jī fù bǎo yáng饑附飽揚 | 附:依附,歸附;揚:飛揚。指不得志時即來依附,得志時便遠走高飛。比喻人貪婪自私,沒有情義。 | 唐·房玄齡《晉書·慕容垂載記》:“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便高揚。” |
shén cǎi fēi yáng神采飛揚 | 神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彩。臉上的神態(tài)煥發(fā)有神。形容人興奮得意;精神煥發(fā)的樣子。 | 丁玲《夢珂》:“她居然很能夠安逸的,高貴的,走過去握那少年導演的手,又用那神采飛揚的眼光去照顧一下全室的人。” |
fèng yáng rén fēng奉揚仁風 | 奉揚:頌揚;仁風:施行仁政如同風行。舊時用作頌揚德政。 | 《晉書·袁宏傳》:“時閑皆集,安欲以卒迫試之,臨別執(zhí)其手,顧就左右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贈行。’宏應(yīng)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此黎庶。’” |
chǎn yáng guāng dà闡揚光大 | 發(fā)揚光大,使美好的事物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不斷發(fā)展、擴大和提高。 | 明 李贄《與焦弱侯書》:“待木之人,望兄速了業(yè)緣,以闡揚光大此學為不朽事業(yè)。” |
hè hè yáng yáng赫赫揚揚 | 赫赫:顯赫的樣子。①光明盛大的樣子。②形容興旺顯赫。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診崇》:“赫赫揚揚,日出東方。” |
yáng huā jié zǎo揚花扢藻 | 花:比喻文采;藻:辭藻,文采。形容文章寫得華麗多采。 | 清·顧景星《楝亭詩鈔》序:“鑄格煉字,揚花扢藻,此可以學得也。” |
qí shàng yáng zhōu hè騎上揚州鶴 | 比喻欲集做官、發(fā)財、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貪婪、妄想。同“騎鶴上揚州”。 | |
chū chǒu yáng jí出丑揚疾 | 暴露丑惡。 | 元·關(guān)漢卿《玉鏡臺》第三折:“這一場出丑揚疾,安排下佯小心,妝大膽,丹方一味。” |
xiǎn zǔ yáng míng顯祖揚名 | 謂使祖宗顯耀,使名聲傳揚。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及吳諸顧、陸舊族長者,世有高位,當報漢德,顯祖揚名。” |
bǒ yáng kāng bǐ簸揚糠秕 | 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無才而居前列。 | 明·張居正《答宗伯董潯陽書》:“兒曹徼時厚幸,并登仕版,而懋修又邋居文孫之首,簸揚糠秕,殊為慚汗。” |
yáng méi shùn mù揚眉瞬目 | ①猶橫眉怒目。②一舉眉,一轉(zhuǎn)眼。形容時間極短。③傾心注目。④沾沾自喜貌。 |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行如奔電,驟如飛旋,揚眉瞬目,恐動四邊。” |
fén shī yáng huī焚尸揚灰 | 見“焚骨揚灰”。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燒坯》:“其母恨禮甚,又詣弄部,請照陶和氣例,凌遲后焚尸揚灰。” |
yù yáng xiān yì欲揚先抑 | 要發(fā)揚、放開但先控制、壓抑。 | 郁達夫《蘇州煙雨記》:“還是為喚醒觀者的觀聽起見,用修辭學上的欲揚先抑的筆法,使能得著一個對稱的效力而想出來的?” |
zhì gāo qì yáng志高氣揚 | 志氣高昂而自得。 | 《史記 蘇秦列傳》:“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
yǐn è yáng shàn隱惡揚善 | 隱:隱匿;隱瞞;揚:宣揚。隱蔽別人的壞處;宣揚別人的好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
huá bù zài yáng華不再揚 | 已開過的花,在一年里不會再開。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 | 晉·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揚。” |
yáng cháng ér qù揚長而去 | 揚長:大模大樣的樣子。丟下別人;大模大樣地離去。也作“徉長而去”。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說罷,深深一揖,揚長而去。” |
yáng jǐ lù cái揚己露才 | 露:顯露;揚:表現(xiàn)。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xiàn)自己。 | 漢 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 |
yǎn è yáng měi掩惡揚美 | 見“掩惡揚善”。 | 《漢書·王商史丹傅喜傳贊》:“丹之輔道副主,掩惡揚美,傅會善意,雖宿儒達士無以加焉。” |
shù gōng yáng míng樹功揚名 | 樹:建立;揚:稱頌。建立功業(yè),流芳于世。 | 東漢·班固《漢書·雋不疑傳》:“凡為吏,太剛則折,太柔則廢,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樹功揚名,永終天祿。” |
gǔ ní yáng bō淈泥揚波 | 淈:攪濁;揚:掀起。攪混泥漿,掀起波浪。形容人沒有主見,隨大流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漁父》:“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
yáng míng xiǎn qīn揚名顯親 | 揚:傳揚;顯:顯赫;親:父母。指使雙親顯耀,名聲傳揚。 | 《孝經(jīng) 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dǎo lì fā yáng蹈厲發(fā)揚 | 蹈厲:踏地猛厲;發(fā)揚:奮發(fā)。比喻奮勇直前。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發(fā)揚蹈厲,大公之志也。” |
fā yáng chuō lì發(fā)揚踔厲 |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fā)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fā),意氣昂揚。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發(fā)揚蹈厲,大(太)公之志也。” |
lì shēn yáng míng立身揚名 | 立身:使自己在社會上有相當?shù)匚唬粨P:傳布。使自己立足于社會,名聲遠揚。 | 三國 魏 應(yīng)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潛精墳籍,立身揚名。” |
wǎn zhuǎn yōu yáng宛轉(zhuǎn)悠揚 | 委宛曲折,也指聲音悠揚動聽。 | 魯迅《社戲》:“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zhuǎn)悠揚。” |
fā yáng guāng dà發(fā)揚光大 | 光大:使顯赫盛大。使好的優(yōu)秀的事物現(xiàn)象不斷發(fā)展;從而更加完善、提高。 | 宋 黃榦《黃勉齋文集 劉正之遂初堂記》:“備前人之美發(fā)揮而光大之。” |
xiǎn zǔ yáng zōng顯祖揚宗 | 謂使祖宗的名聲顯耀傳揚。 | 明·無名氏《魏征改詔》第一折:“博得個官高祿重,都則要敬于事上要攄忠,咱人要立身行道,顯祖揚宗。” |
zú gāo qì yáng足高氣揚 | 猶言趾高氣揚。語本《戰(zhàn)國策·齊策三》:“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 | 《戰(zhàn)國策·齊策三》:“公孫戍趨而去。 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 |
fén gǔ yáng huī焚骨揚灰 | 燒掉尸骨,揚棄骨灰。形容非常仇視。 | 《梁書·侯景傳》:“曝尸于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
yì qì fēi yáng意氣飛揚 | 猶意氣風發(fā)。形容精神振奮,氣概豪邁。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30回:“小柳兒唱得聲情激越,意氣飛揚。” |
zhāo hún yáng fān招魂揚幡 | 魂:靈魂;招魂:招回靈魂;幡:一種垂直懸掛的窄長的旗子。比喻為死亡的舊事物復活進行鼓吹。 | |
yīng yáng hǔ shì鷹揚虎視 | 象鷹那樣飛翔,如虎一般雄視。形容十分威武。 | 《詩經(jīng)·大雅·大明》:“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周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三國魏·應(yīng)璩《與侍郎曹長思書》:“王肅以宿德顯授,何曾以后進見拔,皆鷹揚虎視,有萬里之望。” |
jī zhuó yáng qīng激濁揚清 | 激:沖去;抨擊;濁:不干凈的水;清:清澈的水。沖去臟水;使清水涌流。比喻批評過錯;表彰良善;揚善除惡。 | 《尸子 君治》:“揚清激濁,蕩去滓穢,義也。” |
dòu yì jī yáng斗挹箕揚 | 比喻無實用。斗、箕皆星宿名,一象斗,一象箕,故以為名。語出《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孔穎達疏:“言維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不可以挹U其酒漿。” | 語出《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