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幡擂鼓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幡:垂直的長條旗子。舞動著幡,敲打著鼓。形容熱熱鬧鬧地大事張揚。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如今是揚幡擂鼓,弄至大家都知道了,都看見了。”
基礎信息
拼音yáng fān léi gǔ
注音一ㄤˊ ㄈㄢ ㄌㄟˊ ㄍㄨˇ
感情揚幡擂鼓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揚幡擂鼓的意思解釋、揚幡擂鼓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一鼓一板 | 鼓、板都是演唱時用以調和節奏的,兩者不可分離,因以喻互相幫襯。 |
一鼓作氣 |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
一鼓而下 | 一次擊鼓發動進攻就把敵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勢一舉打垮敵人。 |
丑事外揚 | 不光彩、見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處傳揚。 |
東揚西蕩 | 謂飄泊無定。 |
東海揚塵 | 大海變陸地。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
兩部鼓吹 | 鼓吹:古時儀仗樂隊的器樂合奏。兩部器樂合奏。特指蛙鳴。 |
仆旗息鼓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
優賢揚歷 | 亦作“優賢飏歷”。謂敬重賢才,表揚其事跡。 |
偃旗仆鼓 | 見“偃旗息鼓”。 |
偃旗臥鼓 | 見“偃旗息鼓”。 |
偃旗息鼓 |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 |
其貌不揚 | 其:他的;不揚:不出眾。指人的外貌不漂亮。也形容器物不美觀。 |
出丑揚疾 | 暴露丑惡。 |
擊壤鼓腹 | 原謂人民吃得飽,有余閑游戲。后用為稱頌太平盛世之典。 |
擊鼓鳴金 | 古時兩軍作戰時用鼓和金發號施令,擊鼓則進,鳴金則退。 |
分路揚鑣 |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分道揚鑣 |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鑣:驅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
華不再揚 | 已開過的花,在一年里不會再開。比喻時間過去了不再回來。 |
臥旗息鼓 |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臥鼓偃旗 | 臥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卷旗息鼓 |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
發揚光大 | 光大:使顯赫盛大。使好的優秀的事物現象不斷發展;從而更加完善、提高。 |
發揚踔厲 |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
發揚蹈勵 | 發:奮發,振作;揚:昂揚;蹈:跳、踏。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風發昂揚。 |
發揚蹈厲 | 發:奮發;振作;揚:昂揚;蹈:跳、踏;厲:猛烈;有力。形容精神飽滿蓬勃;意氣風發昂揚。 |
名揚四海 | 四海:指全國各地。名聲傳遍全國。形容名聲很大。 |
名揚天下 | 形容名聲極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