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槍帶棍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 qiāng dài gùn
基本解釋形容說話帶刺,并牽涉旁人。
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姑娘倒尋上我的晦氣!又不像是惱我,又不像是惱二爺,夾槍帶棍,終久是個甚么主意?”
暫未找到成語夾槍帶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夾槍帶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棍子打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家發表錯誤的意見,發表了就‘一棍子打死’,這不是解決矛盾的辦法。” |
一棍打一船 |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的話雖是不錯,但俗語說的,樹大有枯枝,一國之大,自然是有好的有壞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
一衣帶水 | 《南史 陳紀下 后主》:“隋文帝謂仆射高穎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
不斷如帶 | 《新唐書 韓愈傳贊》:“自晉汔隋,老佛顯行,圣道不斷如帶。” |
不絕如帶 | 《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
不解衣帶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臨陣磨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以點帶面 | 竺可楨《一年來的綜合考察》:“考慮全面布局,因此是點面結合,以點帶面。” |
使槍弄棒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因他會寫諸家字體,人都喚他做圣手書生。又會使槍弄棒,舞劍掄刀。” |
光棍一條 | 老舍《搬家》:“又不是光棍一條,搬起來也省事。” |
光棍不吃眼前虧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六回:“俗語說的好,光棍不吃眼前虧。” |
內外夾擊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臺兒莊正面之敵,經我軍于六日夜開始總攻,內外夾擊……尚據險頑抗,戰況之烈,空前未有。” |
內外夾攻 | 元·鄭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間內外夾攻,方能取勝。” |
冠袍帶履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8回:“一個捧著文房四寶,一個捧著冠袍帶履。” |
刀槍不入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三章:“我同孫猴子一樣,早練得刀槍不入啦!” |
刀槍入庫 | 清 錢彩《說岳全傳》:“其時天下太平已久,真個是: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五谷豐登,萬民樂業。” |
刀槍劍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劊子手,刀槍劍戟,燦若霜雪。” |
分釵斷帶 | 晉 袁宏《后漢紀 靈帝紀上》:“婦人見去,當分釵斷帶。” |
匕首投槍 | 茅盾《聯系實際·學習魯迅》:“除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發聾振聵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
匹馬單槍 | 宋 釋道元《景德傳燈錄 汝州南院和尚》:“問:‘匹馬單槍來時如何?’師曰:‘待我斫棒。’” |
單槍匹馬 | 唐 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
單槍獨馬 | 清 蘧園《負曝閑談》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找了那位幫帶。” |
博帶褒衣 | 《新唐書·劉知畿傳》:“博帶褒衣,革履高冠。” |
受夾板氣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福臨滿腦門冒火,感到他在受夾板氣。” |
受夾板罪 | |
含牙帶角 | 《淮南子·兵略訓》:“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后距。” |
吳帶當風 |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曹吳體法》:“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
唇槍舌劍 | 元 高文秀《澠池會》一折:“憑著我唇槍舌劍定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