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希猶記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xī yóu jì
基本解釋依希:模糊。模模糊糊還記得。
出處宋·蘇軾《題靈峰寺壁》:“前世德云今我是,依希猶記妙高臺?!?/p>
暫未找到成語依希猶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依希猶記)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楊柳依依 | |
依樣畫葫蘆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
困獸猶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斗,況國相乎!” |
記憶猶新 | 宋 劉克莊《后村全集跋章南舉千藁》:“多識其士,友去之?dāng)?shù)十年,猶記憶如新相知;今屈指故友存者十無一二?!?/td> |
徐娘半老,風(fēng)韻猶存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fā)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fēng)韻猶存’,就是‘豆蔻年華,玲瓏可愛?!?/td> |
無依無靠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四折:“如今閃的我老身無依無靠,著誰人養(yǎng)贍我來,兀的不好苦也?!?/td> |
百依百順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做爺娘的百依百順,沒一事違拗了他?!?/td> |
相依為命 | 晉 李密《陳情事表》:“母孫二人,更相為命。” |
依依不舍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飯,臨去時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內(nèi)取出一件不曾開折的羅衫出來相贈?!?/td> |
過猶不及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唬骸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
依然如故 | 唐 薛調(diào)《無雙傳》:“舅甥之分,依然如故?!?/td> |
猶豫不定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正在他猶豫不定的時候,馬連福來了,真是天遂人愿。” |
毫不猶豫 | 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第二次杜修經(jīng)、楊開明來,主張紅軍毫不猶豫地向湘南發(fā)展。” |
不依不饒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36回:“這里黃三太見周應(yīng)龍不依不饒,他就開口說:‘周寨主,……’” |
淺希近求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65卷:“與安期相隨少久,其術(shù)可得而傳。如淺希近求,則房戶幽堅?!?/td> |
猶豫不決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三》:“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 |
記問之學(xué)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xué)記》:“記問之學(xué)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
博聞強記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td> |
鷗水相依 | 明·陳汝元《金蓮記·蜀晤》:“我老生涯鷗水相依,他舊風(fēng)流鴻塞荒投?!?/td> |
依流平進 | 《南史·王騫傳》:“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茍求也?!?/td> |
皈依三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9卷:“今吾事已畢,少不得皈依三寶,以了終身?!?/td> |
地廣人希 | 《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希?!?/td> |
依法砲制 | |
依此類推 | 宋·周煇《清波雜志》第六卷:“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
千里猶面 | 《舊唐書·房玄齡傳》:“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td> |
依依惜別 | 宋 陸游《舟中對月》:“百壺載酒游凌云,醉中揮袖別故人,依依向我不忍別,誰似峨嵋半輪月?!?/td> |
依山傍水 |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奔迸渡江求活者幾二十萬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幾二十萬家?!?/td> |
中饋猶虛 | 《周易·家人》:“無攸遂,在中饋?!?/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