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皇帝遠(yuǎn)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ān gāo huáng dì yuǎn
基本解釋指王法管轄不到。
出處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二部:“你們山高皇帝遠(yuǎn),干的好事,只當(dāng)我姓白的不知道?”
暫未找到成語山高皇帝遠(yuǎn)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山高皇帝遠(yuǎn))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高升,眾人得濟(jì)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一人高升,眾人得濟(jì)。你一個人掙錢,一大家子人不受急窄了。”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td> |
一山不藏二虎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diǎn)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guān)于獨(dú)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高二低 | 路遙《人生》上篇第二章:“他決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會的面前,和高明樓他們比個一高二低!” |
七高八低 | 清·曾樸《孽?;ā返诙兀骸蔼?dú)自一個,在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腳絆一腳的望前走去?!?/td> |
萬丈高樓從地起 | 沈從文《新與舊》:“‘萬丈高樓從地起’,同隊(duì)人也覺得這家伙將來不可小覷?!?/td> |
萬丈高樓平地起 | 沈從文《虎雛再遇記》:“他記得一句格言:‘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因此永遠(yuǎn)能用起碼名分在軍隊(duì)里混?!?/td> |
萬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見杏花作》詞:“天遙地遠(yuǎn),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diào)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 |
三皇五帝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運(yùn)》:“故夫三皇五帝之禮法度,不矜于同而預(yù)于治?!?/td> |
不分高下 | |
不敢高攀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二 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感郎意氣重,遂得結(jié)金蘭?!?/td> |
不知天高地厚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4回:“如今年過知非,想起幼年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真覺愧悔?!?/td> |
不知高下 | 明 康?!吨猩嚼恰返谌郏骸跋壬?,謝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話兒敢說幺?” |
不知高低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洞賓見了,叫聲好,不知高低?!?/td>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td> |
不識泰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qiáng),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td> |
不識高低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1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
不遠(yuǎn)萬里 | 晉 王嘉《拾遺記》第六卷:“門徒來學(xué),不遠(yuǎn)萬里?!?/td> |
不遠(yuǎn)千里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丑聲遠(yuǎn)播 | 《宋書·盧陵孝獻(xiàn)王義真?zhèn)鳌罚骸跋剃栔?,丑聲遠(yuǎn)播?!?/td> |
丘山之功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祿?!?/td> |
叢山峻嶺 | 吳運(yùn)鐸《把一切獻(xiàn)給黨 在礦井里》:“煤礦的空中索道,越過了叢山峻嶺?!?/td> |
東山之志 |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td> |
東山再起 | 唐 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shù)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