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致勃勃的成語故事
拼音xìng zhì bó bó
基本解釋形容興頭很足。興致:興趣。勃勃:精神旺盛的樣子。
出處清 李汝珍《鏡花緣》:“到了群考,眾人以為緇氏必不肯去,誰知他還是興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豈無看巨眼?此番再去,安知不遇知音?’又進去考了一場?!?/p>
暫未找到成語興致勃勃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興致勃勃)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步調(diào)一致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在這種種方面,都應該提高共產(chǎn)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傾向,使我們的黨達到隊伍整齊,步調(diào)一致的目的,以利戰(zhàn)斗?!?/td> |
致遠恐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td> |
林下風致 | 《宣和書譜·婦人薛濤》:“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利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故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td> |
學以致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jié)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td> |
野心勃勃 |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td> |
見危致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興高采烈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shù)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td>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鼻?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td> |
錯落有致 | 《晉書 衛(wèi)恒》:“纖波濃點,錯落其間?!?/td> |
閑情逸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這趟出來,更是閑情逸致,正要問問沿途的景物。” |
止戈興仁 | 《漢晉春秋》:“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命?!?/td> |
致知格物 | 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td> |
生氣勃勃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15卷:“余選錢文敏公詩甚少,家人誤抄十余章,余讀之,生氣勃勃,悔知公未盡?!?/td> |
專心致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td> |
勃然大怒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fā)怒。” |
去害興利 | 唐·韓愈《國子助教河東薛君墓志銘》:“后佐河陽軍,任事去害興利?!?/td> |
家和萬事興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87回:“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甚么事!” |
致之度外 | 《北史 薛辯傳》:“朕且含養(yǎng),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td> |
望洋興嘆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td> |
馬勃牛溲 | 清 褚人獲《堅瓠十集 遺臭文詞》:“馬勃牛溲君受用,何須開口出而哇?!?/td> |
興師動眾 | 《吳子 勵士》:“夫發(fā)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zhàn);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
牛溲馬勃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 |
婦姑勃溪 | 莊周《莊子 外物》:“室無空虛,則婦姑勃溪。” |
大興土木 | 《舊五代史 漢書 李守貞傳》:“以廣其第,大興土木,治之歲余,為京師之甲?!?/td>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d> |
盜食致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fā)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興師問罪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