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權熟計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n quán shú jì
基本解釋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慮。
出處《荀子·不茍》:“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熟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
暫未找到成語兼權熟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兼權熟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杯酒釋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將計就計 | 元 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
以權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
有權有勢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從來有權有勢的,多不得善終,都是如此。” |
熟能生巧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31回:“俗話說的‘熟能生巧’,舅兄昨日讀了一夜。不但他已嚼出此中意味,并且連寄女都聽會,所以隨問隨答,毫不費事。” |
駕輕就熟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無計可施 | 元 無名氏《施仁義劉弘嫁婢》第三折:“使小圣展轉彷徨,無計可施。”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為萬安計 | |
濫用職權 | |
當家立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零七回:“賈政本是不知當家立計的人, 一聽賈母的話,一一領命。”又第一一七回:“那些少年托著老子娘的福吃喝慣了的,那知當家立計的道理。” |
用計鋪謀 | 明·黃元吉《流星馬》第二折:“俺行兵處盡按管樂用計鋪謀,相持時盡按孫吳安營下寨。” |
民生國計 | 《荀子 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左傳 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半生不熟 | 茅盾《過封鎖線》:“五個中間的老徐能說幾句半生不熟的廣府話。” |
計功謀利 | 明·鐘士懋《送鄭先生之昌國訓導序》:“以其計功謀利之心,而任之以正誼明道之責,譬猶建樛屈之木,而為測景之表。” |
輕車熟路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滾瓜爛熟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1回:“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 |
智勇兼備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49回:“此人智勇兼備,善于用兵,主公即當調回,可以退敵。” |
材能兼備 | 元 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王煥也空學的文武雙全,培養得材能兼備。” |
一年之計在于春 | 南朝梁 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
權宜之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計窮力盡 | 南朝 梁 蕭繹《馳檄告四方》:“郭默清夷、晉熙附義,計窮力屈,反殺后主。” |
國計民生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續黃梁》:“國計民生,罔存念慮。” |
美人計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6回:“這些美人計,如何有用!” |
達權通變 | 《后漢書 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反經行權 | 元 施惠《幽閨記 招商諧偶》:“倘遇不良之人,無賴之輩,強逼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經行權,成就了好事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