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虛名的成語故事
拼音tú yǒu xū míng
基本解釋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shí)。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bào)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
暫未找到成語徒有虛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徒有虛名)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成名 | 唐 韓愈《國子監(jiān)司業(yè)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 |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shí)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契訥禪師》:“問:‘如何是東禪家風(fēng)?’師曰:‘一人傳虛,萬人傳實(shí)。’” |
一人有慶 | 《尚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
一文不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一文莫名 | 巴金《談<憩園>》:“不過我雖然一文莫名靠稿費(fèi)生活,卻不能不說自己不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shí)分子,所以我會(huì)由五叔的死想出了一個(gè)楊老三的故事。” |
一無所有 | 《敦煌變文集 廬山遠(yuǎn)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fēng),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
一錢不名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來打算早辦,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幾日。又兼我是一錢不名,還要張羅幾文才能辦事,因此耽擱下來。’” |
一錢不落虛空地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員一千兩銀子,好在一錢不落虛空地,將來自有作用。” |
一面虛詞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jì)》:“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丈夫有淚不輕彈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37出:“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
三人行,必有我?guī)?/a>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td>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三生有幸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今能一見,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
三盈三虛 | 漢·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出。”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shí)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從來江山秀麗,人物奢華,所以相傳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下筆如有神 | 唐·杜甫《奉贈(zèng)韋左丞文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下筆有神 | 唐·王勃《綿州北亭公宴序》:“五際飛文,想群眾之不讓;一言留贈(zèng),知下筆之有神。” |
不務(wù)空名 | 毛澤東《<中國工人>發(fā)刊詞》:“工人中間應(yīng)該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們應(yīng)該有知識(shí),有能力,不務(wù)空名,會(huì)干實(shí)事。” |
不可名狀 | 晉 葛洪《神仙記》:“光彩耀目,不可名狀。” |
不可名貌 | 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五卷:“穿幽透深,不可名貌。” |
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 《南齊書·張融傳》:“太祖索奇愛融,為太尉時(shí),時(shí)與融款接。見融常笑曰:‘此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
不可無一,不能有二 | 清·張岱《周宛委墓志銘》:“如此異才,求之天下,真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也。” |
不名一文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不名一格 | 清錢泳《履園叢話 收藏 元》:“有元一代畫家,全講氣韻,不名一格,實(shí)能超出唐、宋人刻畫之習(xí)。” |
不名一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中國現(xiàn)在記》第二回:“總而言之,一句話,現(xiàn)在的情形,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
不法之徒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11回:“而今我國大清,焉有這樣不法之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