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死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 晉 常璩《漢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suī sǐ yóu shēng雖死猶生 | 猶:如同。指人雖死,精神不滅,楷模猶存。也指心無牽掛、憾事,雖死猶同活著。 | 晉 常璩《漢中士女志 文姬》:“先公為漢忠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 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rén sǐ liú míng人死留名 |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績,死后可以傳名于后世。 |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 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饑 | 比喻敵人滅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明·張居正《答兩廣劉凝齋言賊情軍情民情》:“鳥盡弓藏,兔死犬饑,故諸將士多張大賊勢者,亦未可盡以為然也。” |
shēng sǐ wèi bǔ生死未卜 | 或生或死結果尚難測定。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25回:“急的是母親生死未卜,深怕見了面不能說話,仍和不見一般,豈不可痛!” |
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難相死 | 遇到患難彼此互相救助,甚至不惜生命。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 |
hú sǐ shǒu qiū狐死首丘 | 首丘:頭向著狐穴所在的土丘。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 戰國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
rèn sǐ lǐ ér認死理兒 | 堅持某種道理或理由。 | 王朔《一點正經沒有》:“不準備變,巋然不動認死理兒不管山下旌旗是否在望。” |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長夜 | 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長昏昧的生死輪回。 | 清·道霈《重刊<壇經>緣起》:“原夫大地眾生,居生死長夜中。” |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 得:能夠。想死也不能。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20卷:“璞流汗驚懼,因成瘡疾,遍身有瘡,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jí jiāng sǐ千夫所指,無疾將死 | 指:指責。被眾人所指責將沒什么好下場。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云翠仙》:“迨于身無襦,婦無袴,千夫所指,無疾將死,窮敗之念無時不縈于心。” |
dǐ sǐ mán shēng抵死謾生 | 謾:謊騙。形容殫智竭慮,絞盡腦汁。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五卷:“待閻王道俺無憑準,抵死謾生斷不定,也不共他爭,我專指著伊家做照證。” |
dǐ sǐ màn shēng抵死漫生 | 猶言竭盡思慮;千方百計。 | 宋·向滈《西江月》詞:“抵死漫生要見,偷方覓便求歡。” |
shēng róng sǐ āi生榮死哀 | 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
chū shēng rù sǐ出生入死 | 原指人從出生到死亡。后形容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也作“出死入生”。 | 先秦 李耳《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
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難共生死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八節:“羅馬雖屬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難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將有所為。” |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斷亡 | 謂效死捐生。 | 《荀子·富國》:“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
shēng sǐ wú èr生死無貳 | 貳:背叛,有二心。至死沒有二心。指十分堅定。 | 《論立憲與外交之關系》:“陷陣則生死無貳,其所以致勝于我者,殆不盡由船堅炮利之故。” |
qīng sǐ zhòng qì輕死重氣 | 謂以義氣為重而不怕死。 | 漢·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起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輕死重氣,結黨連群。” |
sǐ qǐ bái lài死乞白賴 | 謂糾纏不休。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三十二回:“這可虧了他三個死乞白賴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
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 | 堆垛:堆積;死尸:死人尸體。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陳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宋·許凱《彥周詩話》:“凡作詩若正爾填塞,謂之‘點鬼簿’,亦謂之‘堆垛死尸’。”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 |
chū rù shēng sǐ出入生死 | 出生入死。 | 唐·韓偓《海山記》:“吾常親鋒刃,冒矢石,出入生死,與子同之。”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寧死 | 毋寧:同“無寧”,寧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權,寧可去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bù sǐ bù shēng不死不生 | 指超脫生死的界限。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
shì sǐ bù qū誓死不屈 | 立誓寧死也不屈服。 | 宋·朱熹《跋王樞密答司馬忠潔公帖》:“司馬忠潔公仗節虜廷,誓死不屈。” |
jì ruò sǐ huī寂若死灰 | 寂:靜悄悄,沒有聲音。一點聲響也沒有,像死灰一般的寂靜。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37卷:“志心者,始終運意,行坐動形,寂若死灰,同于枯木,滅諸想念,唯一而已。” |
sǐ xīn yǎn ér死心眼兒 | 固執拘泥,想不開。比喻性情固執,或者遇事想不開的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難道天下沒有一樣的風箏,單他有這個不成?二爺也死心眼兒了!” |
nìng sǐ bù qū寧死不屈 | 寧:寧可;寧肯;屈:屈服。寧愿一死;決不屈服。 | 明 趙弼《效顰集 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
sǐ qīng hóng máo死輕鴻毛 | 鴻毛:大雁的毛。比喻死得微不足道,毫無意義。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所:地方。 | 《魏書 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 |
yī bǎ sǐ ná一把死拿 | 比喻因循守舊,不肯變通。 | 老舍《駱駝祥子》八:“祥子沒說什么,等高媽走了,對自己點了點頭,似乎是承認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興的。” |
shí sǐ bù wèn十死不問 | 謂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寬恕。 | 《北史·藝術傳·皇甫玉》:“孝昭賜趙郡王十死不問,王喜曰:‘皇甫玉相臣,云當惡死,今復何慮?’” |
xiào sǐ shū zhōng效死輸忠 | 指竭盡忠誠。 | 《舊五代史 晉書 皇甫遇王清等傳倫》:“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無幾。” |
lè ér wàng sǐ樂而忘死 |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 | ①不顧一切地斗爭。②用盡全部精力。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勁頭兒上,狠抽他兩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賣命。” |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賴 | 見“死乞白賴”。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你死求百賴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
lín sǐ bù kǒng臨死不恐 | 恐:恐懼。遇到危難,毫不畏懼。 | 西漢·劉秀《新序·義勇》:“吾聞知命之士,見利不動,臨死不恐。” |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蘇轍《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諸孤。賦詩《柏舟》,之死不渝。”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
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奮斗終身,貢獻出一切。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天二子之良,將勒營其君,復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來。” |
yào sǐ yào huó要死要活 | 形容鬧得很兇。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臉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讓。” |
sǐ bān yìng tào死搬硬套 | 指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運用別人的經驗,照抄別人的辦法。 | |
sǐ yǒu yú zuì死有余罪 | 猶死有余辜。 | 東漢·班固《漢書·平當傳》:“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余罪。” |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他 |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 | 《詩經·鄘風·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
dà nàn bù sǐ大難不死 | 難:災禍。遇到巨大的災難而沒有死掉。形容幸運地脫險。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陰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難不死,必有后程,準定發跡也。” |
sǐ dì qiú shēng死地求生 | 求:尋取。指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 《新唐書·趙孇傳》:“士貴建功立名節,今雖眾寡不敵,男子當死地求生,徒懼無益也。” |
bàn sǐ là huó半死辣活 | 指死又死不了,活著又受罪。 | 參見“半死半生”。 |
yī sǐ yī shēng一死一生 | 指有關生死的關鍵時刻。 | 《史記·汲鄭列傳》:“太史公曰: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
jiù sǐ fú shāng救死扶傷 | 扶:扶助。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精神。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余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
xīn shēng wù sǐ欣生惡死 | 欣:喜悅;惡:憎恨,討厭。貪生怕死。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38卷:“元始天尊告諸四眾:一切眾生,貪著有功,欣生惡死。” |
shǐ sǐ bù èr矢死不二 | 矢:同“誓”,發誓;二:二心。立誓到死不改變意志。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鴉頭》:“瑥得鴉頭,橫施楚驚。既北綻,又欲奪其志,女矢死不二,因囚置之。” |
zì xún sǐ lù自尋死路 | 指自己走上毀滅的道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7回:“話說楊志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如何回轉去見得梁中書,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 |
zhì sǐ bù èr至死不二 | 至:到。到死不改變。 |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蓋內臣性貪茍得,至死不二,遂傳為笑柄。” |
āi sǐ shì shēng哀死事生 | 哀:哀痛;事:侍奉。哀慟死者,侍奉生者。 | 西漢 司馬遷《吳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
zuì yīng wàn sǐ罪應萬死 | 形容罪惡極大。 | 《晉書 苻堅載記下》:“弟沖不識義方,孤背國恩,臣罪應萬死。” |
sǐ shāng xiāng zhěn死傷相枕 | 枕:以頭枕物。死亡受傷者相互枕藉而臥。形容傷亡者多。 | 唐·陸贄《請不置瓊林大盈二庫狀》:“凍餒交侵,死傷相枕。” |
tù sǐ hú bēi兔死狐悲 | 兔子死了;狐貍很悲傷。比喻因同類遭遇不幸而悲痛傷感。悲:悲傷。 | 元 汪元亨《折桂令 歸隱》曲:“鄙高位羊質虎皮,見非辜兔死狐悲。” |
sǐ lǐ táo shēng死里逃生 | 從極危險的境地中逃脫;幸免于死。 | 《京本通俗小說 馮玉梅團圓》:“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乃陰德積善之報也。” |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謹,盡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為止。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shí sǐ yī shēng十死一生 | 形容生命非常危險。 | 漢 賈誼《新書 匈奴》:“愛好有實,已諾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將至。” |
yú sǐ fú shāng輿死扶傷 | 謂抬運死者,扶持傷者。形容死傷之眾。 | 《管子·輕重甲》:“若此,則士爭前戰為顏,行不偷而為用,輿死扶傷,死者過半,此何故也?士非好戰而輕死,輕重之分使然也。” |
sǐ duì tóu死對頭 | 指難以和解的仇敵。 | 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現在他們怕我們防得厲害,犯不著為這點小事,做成個死對頭。”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bù zhī sǐ suǒ不知死所 | 所:處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 宋·孔平仲《續世說·尤悔》:“莊宗迫之出站,德威謂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父子俱戰沒。” |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 | 衾:被子。生時共用一條被子,死后合一個墳墓。形容夫妻恩愛。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樂則同樂,憂則同憂;生同衾,死同穴。” |
sǐ ér wú hàn死而無憾 | 即使死了也而無遺憾。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66回:“小妹真能為我守節,我便死而無憾。” |
yú sǐ wǎng pò魚死網破 | 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指拼個你死我活。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破。” |
dǐ sǐ màn shēng底死謾生 | 底:通“抵”。竭盡全力,想盡辦法。 | 南唐 馮延巳《應天長》詞:“蘭房一宿還歸去,底死謾生留不住。” |
tāi sǐ fù zhōng胎死腹中 | 比喻一件事情還在籌備階段就夭折。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19章:“這支即將新生的部隊又將面臨滅頂之災而胎死腹中了。” |
shì sǐ yóu guī視死猶歸 |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樣平常。形容不怕犧牲生命。同“視死如歸”。 | 晉·葛洪《抱樸子·弭訟》:“夫不伏之人,視死猶歸,血刃之禍,于是將起。” |
sǐ huī fù rán死灰復燃 | 熄滅的火灰又燃燒起來。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東西又重新活動起來。復:又。 | 宋 陳亮《謝曾察院啟》:“劫火不燼,玉固如斯;死灰復燃,物有待爾。” |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不到黃河心不死 | 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hēng sǐ róng rǔ生死榮辱 | 生存與死亡,榮耀和恥辱。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0回:“妾身國破家亡,今日生死榮辱,悉聽大王之命。”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懼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氣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shuì shēng mèng sǐ睡生夢死 | 整天像在睡夢里一樣。形容糊涂地生活。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7回:“他逐日睡生夢死,奴那里耐煩和他干這營生。” |
sǐ pí lài liǎn死皮賴臉 | 臉憨皮厚;沒羞沒臊地纏磨不清。形容不顧羞恥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4回:“還虧是我呢,要是別的,死皮賴臉的三日兩頭兒來纏舅舅,要三升米兩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沒有法兒呢。” |
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 士:有才識的人。為了報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責 | 猶死有余辜。 |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幸得充位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此負國,死有余責。” |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 | 猶死有余辜。 | 明·沈德符《野獲編·世宗廢后》:“至殺無辜,如文臣李夢陽、內臣何文鼎輩所奏,真死有余僇。” |
yī gùn zi dǎ sǐ一棍子打死 | 比喻認為沒有絲毫可取之處而全盤否定。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家發表錯誤的意見,發表了就‘一棍子打死’,這不是解決矛盾的辦法。”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 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ǐ xiāng zhěn jiè死相枕藉 | 枕藉:縱橫相枕而臥。形容死亡的人非常多。 | 《明史·李文祥等傳贊》:“抗言極論,竄嫡接踵,而來者愈多;死相枕藉,而赴蹈恐后。” |
shēng sǐ yǒu mìng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的。指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晉·葛洪《抱樸子·對俗》:“生死有命,修短素定,非彼藥物,所能損益。” |
kū mù sǐ huī枯木死灰 | 死灰:燃燒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極其消極悲觀。 | 莊周《莊子 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sǐ hú tòng死胡同 | 指只有一個出入口的胡同。比喻絕境、絕路。 | 曲波《林海雪原》:“我們利用了奶頭山的天險,仙姑洞這個死胡同,把許匪堵成甕中之鱉。” |
jìn jié sǐ dí盡節死敵 | 盡:竭盡;節:節操。竭盡節義,捐軀殺敵。指為正義而犧牲。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廩;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 |
shēng lí sǐ bié生離死別 | 活人之間的分離就像與死者永別一樣。形容很難再見面或永遠分別。 | 《陳書 徐陵傳》:“況吾生離死別,多歷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 |
sǐ shēng qì kuò死生契闊 | 契闊:久別的情懷。指生死離合。 | 《詩經·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么表情。現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 |
sǐ nǎo guā gǔ死腦瓜骨 | 不開通。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shēng lí sǐ jué生離死絕 | 形容很難再見的離別或永久的離別。 | 《晉書·殷仲堪傳》:“而一旦幽縶,生離死絕,求之于情,可傷之甚。” |
gǎo mù sǐ huī槁木死灰 | 干枯的樹木;冷卻的灰燼。比喻心灰意冷;消沉已極或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冷漠無情。槁:干枯。 | 莊周《莊子 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qǐ sǐ huí hái起死回骸 | 使死人或死東西復活。形容醫術高明。比喻挽救了看來沒有希望的事情。 | 宋·范成大《問天醫賦》:“竊聞大神,天醫之王。范圍堪輿,運平陰陽;起死回骸,斡旋天藏。” |
sǐ bù yào liǎn死不要臉 | 指沒有害羞的意思 | 曲波《林海雪原》:“真他媽的吊死鬼擦粉,死不要臉。” |
sǐ yào miàn zǐ死要面子 | 指特別愛惜自己的顏面。 | 張潔《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絕不會把這些事往外講。” |
yǔ sǐ fú shāng與死扶傷 | 與:援助;扶:扶助。援助要死的人,輔助受傷的人。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白刃合,流矢接,步血屬腸,與死扶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