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死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ǐ wú suǒ míng死無所名 | 名:為世人知曉。雖死而不為人所稱道。指白白地送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聞此必恐而謀泄,死無所名,非壯士也。” |
lín sǐ bù qiè臨死不怯 | 怯:膽小,害怕。面臨危險(xiǎn)而毫不膽怯。 | 宋·洪邁《夷堅(jiān)乙志》:“為言此人臨死不怯,似亦可用。” |
lǎo ér bù sǐ老而不死 | 本是孫子罵舊友原壤年老無德可稱術(shù)的話,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會(huì)國家或拖累后輩。 | 《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zhǎng)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
zhuǎn sǐ gōu qú轉(zhuǎn)死溝渠 | 見“轉(zhuǎn)死溝壑”。 | 《梁書·武帝紀(jì)上》:“征發(fā)閭左,以充繕筑。流離寒暑,繼以疫厲,轉(zhuǎn)死溝渠,曾莫收恤,朽肉枯骸,烏鳶是厭。” |
zéi xīn bù sǐ賊心不死 |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xù)做下去。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17章:“這伙強(qiáng)盜賊心不死,說不定下一步對(duì)咱會(huì)更毒。”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xiàn)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jiàn sǐ bù jiù見死不救 | 見到別人面臨死亡威脅而不去救援。 | 元 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你做的個(gè)見死不救,可不羞殺桃園中殺白馬,宰烏牛。” |
shì sǐ bù cóng誓死不從 | 從:服從。發(fā)誓就是死也不服從。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7回:“宜之子誓死不從,而衣裳遠(yuǎn)避也。”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bù zì yóu,wù nìng sǐ不自由,毋寧死 | 毋寧:同“無寧”,寧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權(quán),寧可去死。 | 清 梁?jiǎn)⒊缎轮袊磥碛洝返谌兀骸案绺缲M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毛澤東《開展根據(jù)地的減租、生產(chǎn)和擁政愛民運(yùn)動(dòng)》:“我黨在根據(jù)地內(nèi)細(xì)心地認(rèn)真地徹底地爭(zhēng)取群眾、和群眾同生死共存亡的任務(wù),較之過去六年有更加迫切的意義。” |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 | 瞑目:閉眼。死而閉眼。指死后沒有什么牽掛 | 清·袁枚《與香亭書》:“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
bù shēng bù sǐ不生不死 | 指超脫生死的界限。現(xiàn)指半死不活。 | 《入楞伽經(jīng)》第八卷:“如來藏世間,不生不死,不來不去,常恒清涼不變。”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戰(zhàn)把軍隊(duì)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zhàn)死的境地,兵士就會(huì)奮勇前進(jìn),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xún sǐ mì huó尋死覓活 | 叫喊著要去死。多形容因極其悲痛或耍無賴而瘋瘋顛顛的樣子。 | 元 關(guān)漢卿《金錢池》:“只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時(shí)常與這虔婆合氣,尋死覓活,無非是為俺家的緣故。” |
sǐ qiú bǎi lài死求百賴 | 見“死乞白賴”。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你死求百賴的叫我出去,出去干什么呀?” |
shēng guān sǐ jié生關(guān)死劫 | 泛指生和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五回:“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guān)死劫誰能躲?” |
sǐ bù kāi kǒu死不開口 | 至死也不說話。指緘口不言 | 老舍《四世同堂》:“別跟我裝蒜了,死不開口。打開天窗說亮話,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
shì sǐ rú guī視死如歸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生命。 | 《韓非子 外儲(chǔ)說左下》:“三軍既成陣,使士視死如歸,臣不如公子成父。”《呂氏春秋 勿躬》:“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仁:晉代周颙的字。指對(duì)別人的死亡負(fù)有某種責(zé)任。 | 《晉書·周颙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zhì sǐ bù wù至死不悟 | 到死都不覺悟。形容頑固不化。悟:醒悟。 | 晉 葛洪《抱樸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
tù sǐ quǎn jī兔死犬饑 | 比喻敵人滅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 明·張居正《答兩廣劉凝齋言賊情軍情民情》:“鳥盡弓藏,兔死犬饑,故諸將士多張大賊勢(shì)者,亦未可盡以為然也。” |
náo huí zhī sǐ蟯蛔之死 | 蟯:人體寄生蟲;蛔:蛔蟲。形容不勞而獲者終歸會(huì)失敗。 | 《燕書》:“蟯蛔所藉以生者,在人腸胃之中也。” |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zhǎng)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y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shí shēng jiǔ sǐ十生九死 | 形容歷盡艱險(xiǎn)。 | 唐 韓愈《八月十五贈(zèng)張功曹》詩:“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哀莫大于心死 | 最可悲的莫過于意志消沉和喪失進(jìn)取心了。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士為知己者死 |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為賞識(shí)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xiàn)身。 | 《戰(zhàn)國策 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bào)知氏之讎矣。” |
duī duò sǐ shī堆垛死尸 | 堆垛:堆積;死尸:死人尸體。比喻文章一味拾取陳腐冷僻的典故,堆砌成文。 | 宋·許凱《彥周詩話》:“凡作詩若正爾填塞,謂之‘點(diǎn)鬼簿’,亦謂之‘堆垛死尸’。” |
sǐ bù gǎi huǐ死不改悔 | 到死也不肯改過悔悟。形容極其頑固;堅(jiān)持錯(cuò)誤。 | 毛澤東《堅(jiān)定地相信群眾的大多數(shù)》:“少數(shù)極頑固的,可能死不改悔,戴著右派帽子進(jìn)棺材。” |
sǐ qǐ bǎi lài死乞百賴 | 見“死乞白賴”。 | 梁斌《播火記》:“他只好年有年禮,節(jié)有節(jié)禮,死乞百賴巴結(jié)上馮老蘭。” |
shě sǐ wàng shēng舍死忘生 | 舍死:舍得犧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個(gè)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 元 無名氏《鎖魔鏡》第二折:“你須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勛。” |
ài shēng wù sǐ愛生惡死 | 愛:喜愛;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6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 |
miàn rú sǐ huī面如死灰 | 死灰:冷卻的灰燼。形容因心情沮喪或受驚嚇而臉色灰白。 | 《淮南子 修務(wù)訓(xùn)》:“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霉墨,涕液交集。” |
bàn sǐ là huó半死辣活 | 指死又死不了,活著又受罪。 | 參見“半死半生”。 |
jué yī sǐ zhàn決一死戰(zhàn) | 拼死一戰(zhàn)以決勝負(fù)。 | 《清史稿 文宗本紀(jì)》:“周天爵素稱勇敢,所保臧紆青練勇可當(dāng)一面,獨(dú)不能與賊決一死戰(zhàn)耶。” |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不到黃河心不死 | 比喻不達(dá)目的不罷休。也比喻不到實(shí)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 | 《論語 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zāi)難不會(huì)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內(nèi)亂的罪魁禍?zhǔn)祝偷貌坏桨矊帯?/td>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níng sǐ bù rǔ寧死不辱 | 寧愿被處死也不肯受辱。 | 元·賈仲名《對(duì)玉梳》第三折:“待將咱所圖,我寧死不辱。” |
shēng sǐ bù yú生死不渝 | 渝:改變。無論活著還是死去都不會(huì)改變。形容對(duì)理想、信念、友誼、盟約等忠貞不移。 | 嚴(yán)復(fù)《論中國之阻力與離心力》:“然其先必有數(shù)十人或數(shù)百人,同一心志,生死不渝。” |
hú sǐ tù qì狐死兔泣 | 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 《宋史 叛臣傳下 李全傳下》:“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得獨(dú)存?愿將軍垂盼。” |
xīn ruò sǐ huī心若死灰 | 形容不為外物所動(dòng)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現(xiàn)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 《淮南子·精神訓(xùn)》:“若然者,正肝膽,遺耳目,心志專于內(nèi),通達(dá)耦于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渾然而往逯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
shì sǐ zhī jǐ士死知己 | 士:有才識(shí)的人。為了報(bào)答知己,不惜犧牲生命。亦作“士為知己者死”。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bào)知氏之讎矣。” |
wèi sǐ tān shēng畏死貪生 | 畏:害怕。害怕死亡,貪戀生存。 | 明·陸采《明珠記·吐衷》:“古人然諾處,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貪生不向前。” |
shí sǐ jiǔ huó十死九活 | 形容難以幸存。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降者三萬人,除那逃走脫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損八傷,顛翻在地,被人馬踐踏,骨肉如泥的,不計(jì)其數(shù)。” |
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 面目慘白。原比喻面部沒有什么表情。現(xiàn)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zhí)轡三失,目茫然無見,色若死灰。” |
sǐ bù huǐ gǎi死不悔改 |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頑固。 | 古華《芙蓉鎮(zhèn)》第三章:“雖是吃后悔藥可悲,但總比那些花崗巖腦殼至死不悔改的好得多。” |
dé yī zhī jǐ,sǐ kě wú hèn得一知己,死可無恨 | 知己:彼此相知的朋友;恨:遺憾。能得到一位知心朋友,就是死了也沒有遺憾。形容知音難覓。 | 謝覺哉《知己難》:“所謂‘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得一知己,死可無恨’。” |
sǐ gǔ gèng ròu死骨更肉 | 猶起死回生。 | 唐·牛肅《吳保安傳》:“使亡魂復(fù)歸,死骨更肉。” |
shēng sǐ wú èr生死無貳 | 貳:背叛,有二心。至死沒有二心。指十分堅(jiān)定。 | 《論立憲與外交之關(guān)系》:“陷陣則生死無貳,其所以致勝于我者,殆不盡由船堅(jiān)炮利之故。” |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suǒ死無葬身之所 | 葬:埋葬。死了沒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結(jié)局很悲慘。 | 魯迅《而已集·答有桓先生》:“社會(huì)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 |
sǐ shēng róng rǔ死生榮辱 | 指死亡,生存,榮耀,恥辱。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論威》:“死生榮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
sǐ ér wú huǐ死而無悔 |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tài)度堅(jiān)決。 | 《論語·述而》:“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
shì sǐ bù èr誓死不貳 |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貞不渝或意志堅(jiān)定專一。 | 《宋書·鄧琬傳》:“宜速處分,為一戰(zhàn)之資,當(dāng)停據(jù)盆城,誓死不貳。” |
bàn sǐ bàn huó半死半活 | 半死:接近死亡。不死不活,形容被折磨得很慘或死氣沉沉,沒有生氣。 | 清·劉鶚《老殘游記》:“聽說停刊的頭一日,即是昨日,站籠上還有幾個(gè)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監(jiān)了。” |
bù zhī sǐ huó不知死活 |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7回:“無才小輩,背反狂夫!上負(fù)朝廷之恩,下辱祖宗名目,不知死活!引軍到來,有何理說?” |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 | 失節(jié):原為封建禮教指女子失去貞操,后泛指失去節(jié)操。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jié)事情就大了。 | 《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 |
wàn sǐ bù cí萬死不辭 | 即使死一萬次也決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辭:推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
sǐ ér bù huǐ死而不悔 | 悔:悔恨,懊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態(tài)度堅(jiān)決。 | 唐·趙蕤《反經(jīng)·是非》:“自與殺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也。” |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 | 衾:被子。生時(shí)共用一條被子,死后合一個(gè)墳?zāi)埂P稳莘蚱薅鲪邸?/td>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fēng)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樂則同樂,憂則同憂;生同衾,死同穴。” |
sǐ shēng táo qì死聲淘氣 | 見“死聲咷氣”。 | 明·馮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歸堂夜話》曲:“死聲淘氣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
sǐ sǐ píng píng死死平平 | 麻木不仁,沒有生氣。 | |
zhī sǐ bù yú之死不渝 | 同“之死靡它”。 | 宋·蘇轍《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諸孤。賦詩《柏舟》,之死不渝。” |
jìn jié sǐ dí盡節(jié)死敵 | 盡:竭盡;節(jié):節(jié)操。竭盡節(jié)義,捐軀殺敵。指為正義而犧牲。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shì)》:“入則務(wù)本疾作,以實(shí)倉廩;出則盡節(jié)死敵,以安社稷。” |
shēng sǐ yǔ duó生死予奪 | 〖釋義〗生:讓人活;死:處死;予:給予;奪:剝奪。形容反動(dòng)統(tǒng)治者掌握生死、賞罰大權(quán)。 | 《韓非子 三守》:“使殺生之機(jī),予奪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 王制》:“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
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 | 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zāi)禍中死亡。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
shēng sǐ bù yì生死不易 | 易:改變。活著還是死了都不改變。形容對(duì)理想、情誼等的忠貞不移。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權(quán)曰:‘孤與子渝,有生死不易之盟。’” |
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難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biāo)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方志敏《獄中紀(jì)實(shí)》:“將獄中情形描寫出來,使全國紅軍和革命的工農(nóng)群眾,知道他們同生死共患難的戰(zhàn)友們,正在國民黨監(jiān)獄內(nèi),挨日子。” |
sǐ méi dèng yǎn死眉瞪眼 | 形容呆滯,表情冷漠。 | 清 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110回:“偏偏那日人來的多,里頭的人都死眉瞪眼的。鳳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會(huì)子。” |
sǐ rì shēng nián死日生年 |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的縮語。指感人的恩德。 |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bǔ),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 |
zhī sǐ mí tā之死靡他 | 同“之死靡它”。 | 宋·王讜《唐語林·補(bǔ)遺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贄《昆侖奴》:“忠臣俠忠,則扶顛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俠義,則臨危自奮,之死靡他。”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 | 比喻明知事情已經(jīng)無可求藥,仍然抱萬一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 清 顧張思《土風(fēng)錄》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醫(yī)治曰‘死馬當(dāng)活馬醫(yī)’。” |
chū sǐ duàn wáng出死斷亡 | 謂效死捐生。 | 《荀子·富國》:“故仁人在上,百姓貴之如帝,親之如父母,為之出死斷亡而愉者,無它故焉;其所是焉誠美,其所得焉誠大,其所利焉誠多。” |
qīng sǐ zhòng qì輕死重氣 | 謂以義氣為重而不怕死。 | 漢·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起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輕死重氣,結(jié)黨連群。” |
lèi sǐ lèi huó累死累活 | 形容十分勞累。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4回:“端英如喪考妣一般,累死累活的大哭。” |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蠶到死絲方盡 | 絲:雙關(guān)語,思的諧音。比喻情深誼長(zhǎng),至死不渝。 | 唐 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tān shēng wù sǐ貪生惡死 | 見“貪生畏死”。 |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親戚,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
shēn sǐ míng rǔ身死名辱 | 辱:玷辱。人死了聲譽(yù)還受到了玷辱。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當(dāng)以鄭忽標(biāo)題,專寫三折,而未折證以魯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
shēng jì sǐ guī生寄死歸 | 寄:暫居。生似暫寓,死如歸去。指不把生死當(dāng)作一回事。 | 《淮南子·精神訓(xùn)》:“生:寄也;死:歸也。” |
sǐ shēng huó qì死聲咷氣 | 大聲嘶喊、哭叫。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聽不的他死聲咷氣,惡叉白賴。” |
sǐ wáng zhěn jiè死亡枕藉 | 枕藉:縱橫相枕而臥。形容死的很多。 | 朱自清《執(zhí)政大屠殺記》:“那時(shí)前后都有槍彈,人多門狹,前面的槍又極近,死亡枕藉。” |
dǎ sǐ hǔ打死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shì)的人。 | |
sǐ zhōng qiú huó死中求活 | 死中求生。 | 宋·王質(zhì)《上皇帝書》:“今日刃侵于胸,火逼于膚,死中求活,法當(dāng)尋出奇之計(jì)。” |
sǐ duì tóu死對(duì)頭 | 指難以和解的仇敵。 | 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chǎng)》:“現(xiàn)在他們怕我們防得厲害,犯不著為這點(diǎn)小事,做成個(gè)死對(duì)頭。” |
sǐ shēng cún wáng死生存亡 |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態(tài)已經(jīng)到了決定前途命運(yùn)的關(guān)鍵時(shí)刻。亦作“生死存亡”。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
shēng sǐ gǔ ròu生死骨肉 | 使死人復(fù)生,白骨長(zhǎng)肉。形容恩惠極深厚。 | 唐·顏真卿《謝戶部侍郎表》:“生死骨肉,受賜已深。” |
zuì shēng mèng sǐ醉生夢(mèng)死 | 像在醉夢(mèng)中那樣糊里糊涂地過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確而頹廢、沉淪。 | 宋 朱熹《小學(xué)》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mèng)死,不自覺也。” |
jiǔ sǐ wèi huǐ九死未悔 | 九:表示極多。縱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堅(jiān)定,不認(rèn)經(jīng)歷多少危險(xiǎn),也決不動(dòng)搖退縮。 | 戰(zhàn)國 楚 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yǐ sǐ jì zhī以死繼之 | 不惜一死來把某事繼續(xù)下去。形容決心很大,不可動(dòng)搖。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九年》:“其濟(jì),君之靈也。不濟(jì),則以死繼之。” |
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 | 謂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xùn)》:“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zāi)禍。遇到巨大的災(zāi)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huì)好起來。” |
zhì sǐ mí tā至死靡它 | 至:到;靡:沒有;它:別的。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致死不變。現(xiàn)也形容立場(chǎng)堅(jiān)定。 | 《詩經(jīng) 墉風(fēng) 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
zhì sǐ bù qū至死不屈 | 至:到。到死也不屈服。形容英勇頑強(qiáng),視死如歸。 | 宋·周密《齊東野語·二張?jiān)濉罚骸百F身被數(shù)十創(chuàng),力不支,遂為生得,至死不屈。” |
jì chū wàn sǐ計(jì)出萬死 | 謂謀劃來自必死的決心。 | 《宋書·武帝紀(jì)》:“不然。彼兵速銳,計(jì)出萬死。” |
shǐ sǐ wú èr矢死無貳 | 矢:通“誓”;貳:二心。誓死不懷二心。 | 《明史·忠義傳·琴彭》:“茶籠守彭被困孤城,矢死無貳。” |
shēng sǐ cháng yè生死長(zhǎng)夜 | 生死:生存和死亡。指漫長(zhǎng)昏昧的生死輪回。 | 清·道霈《重刊<壇經(jīng)>緣起》:“原夫大地眾生,居生死長(zhǎng)夜中。” |
tù sǐ gǒu pēng兔死狗烹 | 野兔捕殺了;獵狗無用;被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拋棄或殺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pīn sǐ pīn huó拼死拼活 | ①不顧一切地斗爭(zhēng)。②用盡全部精力。 | 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第九章:“但真遇到勁頭兒上,狠抽他兩鞭子,他肯拼死拼活地賣命。” |
zhāo shēng mù sǐ朝生暮死 | ①早晨剛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暫。 | 《重修政和證類本草 草下之上》:“朝生幕落花……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 |
chuí sǐ zhēng zhá垂死掙扎 | 垂:快要;接近。接近死亡時(shí)的拼命支撐、抵抗。 | 浩然《艷陽天》第127章:“他這會(huì)兒真的熬到了垂死掙扎的時(shí)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