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牛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káng dǐng biàn niú扛鼎抃牛 | 扛鼎:把鼎舉起來。抃牛:把兩頭相斗的牛位開。能把鼎舉起來,能把相斗的兩頭牛拉開。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 漢·楊雄《法言·淵騫》:“秦悼武、烏獲、任鄙,扛鼎抃牛,非絕力也?” |
niú mǎ jīn jū牛馬襟裾 | 猶言衣冠禽獸。 |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我罵你個沐猴冠冕,牛馬襟裾。”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教人道這喬男女,則是些牛馬襟裾。” |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牛不喝水強按頭 | 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喝水強按頭’嗎?我不愿意,難道殺我老子娘不成!” |
qì tūn niú dǒu氣吞牛斗 | 牛:牽牛星。斗:北斗星。牛斗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 誕孫相慶〉》:“看蘭孫,氣吞牛斗,知不是等閑人。” |
mǎ niú qí fēng馬牛其風 |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 《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 |
niú tí zhōng yú牛蹄中魚 | 牛蹄:是指牛蹄印里的積水。牛蹄印坑里的魚。比喻死期迫近。 | 三國(魏) 應璩《與韋仲將書》:“誠恐將為牛蹄中魚,卒鮑氏之肆矣。” |
qí niú dú hàn shū騎牛讀漢書 | 形容刻苦攻讀。 | 《新唐書 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sàn mǎ xiū niú散馬休牛 | 《書 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后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
qì chuǎn rú niú氣喘如牛 |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一頭說著,只張著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 |
niú xì tuì dí牛餼退敵 | 餼:活的牲口。用牛羊擊退敵軍。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傳》:“弦高以牛餼退敵,墨翟以縈帶全城。”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牛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
nìng wéi jī kǒu,wù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 寧:寧愿;牛后:牛的肛門。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
hū niú yě kě,hū mǎ yě kě呼牛也可,呼馬也可 | 呼:稱呼;可:可以。叫我牛也好,叫我馬也好,我不在乎。指不管別人說什么,自己還是按自己意愿去做。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xiū niú guī mǎ休牛歸馬 | 亦作“休牛散馬”。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書弗服。”《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tǔ niú mù mǎ土牛木馬 | 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 | 《關尹子 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
jiǔ niú yī háo九牛一毫 |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 | 陳毅《感事書懷》詩:“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 |
niú huáng gǒu bǎo牛黃狗寶 | 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內臟病變的產物,因以喻壞透了的心腸。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五回:“若大家好取和便罷,倘若有一點叫人過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兩個的牛黃狗寶掏了出來,再和那潑婦拼了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 |
dù zhuó pōu liáng zhù,wén méng zǒu niú yáng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 蠹:蛀蟲;剖:破開;虻:蚊蟲。蛀蟲能毀壞梁柱,蚊虻可以趕走牛羊。比喻忽視微小的有害因素就會產生大的禍患。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謂也。” |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fǔ shǒu gān wéi rú zǐ ni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都指責;孺子牛:甘為為人服務的人。指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愿服務。 |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niú jì tóng zào牛驥同皂 | 皂:牲口槽。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同處。 | 漢 焦贛《易林 升之小畜》:“牛驥同槽,郭氏以亡。” |
jīng xī niú yǐn鯨吸牛飲 | 鯨吸:像鯨魚吸水一樣。如鯨吸百川,似牛飲池水。比喻放量狂飲。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四卷:“桀為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 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
wú niú chuǎn yuè吳牛喘月 | 吳牛:指產于江淮間的水牛。吳地水牛見月疑是日,因懼怕酷熱而不斷喘氣。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 漢 應劭《風俗通》:“吳牛望月則喘;使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頭不對馬面 |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
jiǎn sī niú máo繭絲牛毛 | 形容功夫細密。 | 明 郎瑛《七修續稿 詩文》:“繭絲牛毛,充棟汗牛,字書之繁也;道聽涂說,井蛙甕雞,學識之拘也。” |
nìng wéi jī shī,wú wéi niú cóng寧為雞尸,無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為雞尸,無為牛從。尸,主也。” |
jí niú léi tún瘠牛羸豚 | 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豬。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國家。 | 清 梁啟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杜蘭斯哇人,撒遜人等,亦隨其所敵視之馬哥耶族,同成灰燼。瘠牛羸豚,坐待割。” |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九牛二虎之力 | 九頭牛和兩只老虎的力氣。比喻非常大的力氣。 | 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兄弟,你不知他靴尖點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 |
xué rú niú máo,chéng rú lín jiǎo學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學的人很多,學成的人極少。形容要學業有成極不容易。 | 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第13卷:“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蔣之《萬機論》。” |
qì zhuàng rú niú氣壯如牛 | 氣很盛;但使人覺得笨拙。 | 劉玉民《騷動之秋》第十章:“‘我園藝場是書記的十大臺柱子之一!’他會氣壯如牛地告訴你。” |
jī kǒu niú hòu雞口牛后 |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niú tí zhī yú牛蹄之魚 | 見“牛蹄中魚”。 | 《孔叢子·連叢子下》:“且今已乏矣,而方須租人,是猶古人欲決江海以救牛蹄之魚之類也。” |
zhì chōng dǒu niú志沖斗牛 | 斗牛:牽牛星與北斗星。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 |
zhuā niú bí zǐ抓牛鼻子 | 比喻抓工作能夠抓根本、抓重點。 | |
bǐng jí wèn niú丙吉問牛 | 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九牛拉不轉 | 形容態度十分堅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旁人只說是慢慢的勸著就勸轉來了,那知他早打了個九牛拉不轉的主意,一言抄百總,任是誰說,算是去定了。” |
xī niú wàng yuè犀牛望月 | 比喻見到的不全面。 |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niú mián lóng rào牛眠龍繞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發財的墳地。 | 清·蒲松齡《東郭外傳》:“那東門外頭許多牛眠龍繞的吉地,那富貴人家的冢田多半在這里。” |
niú dāo xiǎo shì牛刀小試 |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試驗。比喻有大本領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 宋 蘇軾《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詩:“讀遍牙簽三萬軸,欲來小邑試牛刀。” |
niú dǐng pēng jī牛鼎烹雞 | 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只雞。比喻大材小用。 | 《后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
mài jiàn mǎi niú賣劍買牛 | 賣掉刀劍;買進耕牛。形容改業歸農;也形容離開戰斗生活;從事生產勞動。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 龔遂》:“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櫝。” |
niú bù yǐn shuǐ qiáng àn tóu牛不飲水強按頭 | 比喻強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飲水強按頭尚且不行,何況是婚姻大事。” |
zuān niú jī jiǎo鉆牛犄角 | 指思想方法狹窄。比喻費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無法解決的問題。 | 老舍《趙子曰》:“有人要是非鉆牛犄角死想不可,他一定是傻蛋。” |
dài niú pèi dú帶牛佩犢 | 原指漢宣帝時渤海太守龔遂誘使持刀劍起義的農民放棄武裝斗爭而從事耕種。后比喻改業歸農。 | 《漢書·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
zhì chōng niú dǒu志沖牛斗 | 牛斗:牽牛星與北斗星。形容人的氣勢很盛。 | 明·無名氏《趙匡胤打董達》第五折:“三位將軍,乃人中豪杰,志沖牛斗,氣吐凌云。” |
niú zhǔ fàn yuè牛渚泛月 | 牛渚:地名,在安徽當涂縣;泛月:月夜劃船游玩。比喻才士相逢,以文會友。 | 《晉書·袁宏傳》:“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會,辭又藻拔,遂駐聽久之。” |
mǎ niú jīn jū馬牛襟裾 | 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著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 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tù jiǎo niú yì兔角牛翼 | 兔不生角,牛不長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 章炳麟《國故論衡·明見》:“若然,始者果不可知,即萬論若兔角牛翼矣。” |
niú pí dà wáng牛皮大王 | 牛皮:指虛套的話。指會吹噓而不干實事的人。 | 李曉明《平原槍聲》:“都是牛皮大王!” |
shǔ rù niú jiǎo鼠入牛角 | 比喻勢力愈來愈小。 |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奈何吾子孫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勢當漸小爾!” |
mù niú yóu rèn目牛游刃 | 游刃: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間。看到牛后游刃有余。比喻技藝精湛。 | 《東陽夜怪錄》:“諸公清才綺靡,皆是目牛游刃。” |
chuáng xià niú dòu床下牛斗 | 聽到床下螞蟻動,誤以為牛在相斗。形容體衰耳聰,極度過敏。 | 《晉書·殷仲堪傳》:“仲堪父嘗患耳聰,聞床下蟻動,謂之牛斗。” |
niú yī bìng wò牛衣病臥 | 形容貧病交迫。 | 宋·劉克莊《沁園春·再和林卿韻》詞:“便羊裘歸去,難留嚴子;牛衣病臥,肯泣王章?”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馬勃 | 牛溲:牛屎;一說指車前草。馬勃:一種生長在濕地及腐木上的菌類植物;俗稱牛尿和馬屁菌。借指不值錢的下賤而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wáng yáng dé niú亡羊得牛 | 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 《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
niú mǎ shēng huó牛馬生活 | 比喻飽受壓迫剝削的非人生活。 | 鄒韜奮《經歷·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濟在日本紗廠里過牛馬生活,罷工后饑寒交迫的中國同胞。” |
hàn niú sāi wū汗牛塞屋 | 漢牛:使牛出汗。指藏書太多,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非常多。 |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xiū niú sàn mǎ休牛散馬 | 見“休牛歸馬”。 |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bǎn zhù fàn niú版筑飯牛 | 版筑,造土墻;飯牛,喂牛。后以之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 《書 說命上》載: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筑于傅巖,武丁用以為相。《呂氏春秋 舉難》載: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 |
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解牛 | 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
gē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割雞焉用牛刀 | 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著花大氣力。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biān dǎ kuài niú鞭打快牛 |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讓它走得更快。比喻賞罰不明,獎懶罰勤。 | 洪放《秘書長》:“不能鞭打快牛,這不科學。” |
zhí niú ěr執牛耳 |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
jī shī niú cóng雞尸牛從 | 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yī niú míng一牛鳴 | 指牛鳴聲可及之地。比喻距離較近。同“一牛吼地”。 | 唐 王維《與蘇盧二員外游方丈寺》詩:“回看雙鳳闕,相去一牛鳴。” |
lǎo niú lā pò chē老牛拉破車 | 形容人做事就像老牛拉破車,慢慢吞吞,不講究效率。 | 吳強《紅日》第六章:“那么,什么時候解決戰斗?還是老牛拉破車,慢慢吞吞的嗎?” |
lǎo niú shì dú老牛舐犢 | 舐:舔;犢:小牛。老牛舔著小牛。比喻做父母的憐愛兒女。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楊彪傳》:“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
mài dāo mǎi niú賣刀買牛 | 刀:武器。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劉昆宰江陵,昔日反風滅火;龔遂守渤海,賣刀買牛。” |
hēi niú bái jiǎo黑牛白角 | 形容辦事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解老》:“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鳴于門外。” |
mù wú quán niú目無全牛 | 比喻技藝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
niú yī yè kū牛衣夜哭 | 見“牛衣對泣”。 | 唐·溫庭筠《上裴舍人啟》:“今則阮路興悲,商歌結恨;牛衣夜哭,馬柱晨吟。” |
zuò niú zuò mǎ作牛作馬 | 牛、馬:比喻供人使喚的人。指被當作牛馬驅使。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韶州云門山爽和尚》:“問‘受施主供養將何報答?’師曰:‘作牛作馬。’” |
xué zhě rú niú máo,chéng zhě rú lín jiǎo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學的人很多,學成的人極少。形容要學業有成極不容易。 | 三國·魏·蔣濟《蔣子萬機論》:“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
nìng wéi jī shī,bù wéi niú cóng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尸: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仆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
niú yī suì yuè牛衣歲月 | 謂貧困的生活。 | 清·曾國藩《送妹夫王五歸》詩之四:“織屨辟纑終古事,牛衣歲月即羲皇。” |
wèn niú zhī mǎ問牛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
niú jiǎo zhī gē牛角之歌 | 后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 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后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 |
niú tí zhī cén牛蹄之涔 | 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積水。形容水量極少。也比喻處在不能有所作為的境地。 | 《淮南子 汜論訓》:“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鮪。”《淮南子 俶真》:“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北周 庾信《為杞公讓宗師表》:“況復一枝倦曲,終危九層之臺;一股涔蹄,必傷千里之駕。” |
sī mǎ niú zhī tàn司馬牛之嘆 | 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 《論語 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
zhuàng qì tūn niú壯氣吞牛 | 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 明 孫梅錫《琴心記》第二十出:“男兒漢壯氣吞牛,丈夫志豈困荒丘?” |
tóng niú jiǎo mǎ童牛角馬 | 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 漢 揚雄《太玄 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測曰,童牛角馬,變天常也。” |
niú tīng dàn qín牛聽彈琴 | 比喻聽不懂。 | 瞿秋白《亂彈》:“現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無線電的播音里去聽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聽彈琴,一竅不通了。” |
zhuī niú shà xuè椎牛歃血 | 古時聚眾盟誓,殺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誠意。 | 清·戴名世《紀紅苗事》:“或欲有剽掠,則潛結眾誓于神,椎牛歃血,乃出所獲者,集而瓜分之。” |
niú mǎ bù ruò牛馬不若 | 若;如。不如牛和馬。形容極其勞苦。 | 明·袁宏道《錦帆集·沈廣乘》:“人生作吏甚苦,而作令為尤苦,若作吳令,則其苦萬萬倍,直牛馬不若矣。” |
qì kè dǒu niú氣克斗牛 | 斗:北斗星。牛:牽牛星。斗牛泛指星空。形容氣魄很大。同“氣吞牛斗”。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千金記 受辱胯下〉》:“俺自有翅排云,氣克斗牛,怎肯與他年少成仇。” |
niú bù hē shuǐ nán àn jiǎo牛不喝水難按角 | 比喻強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57回:“牛不喝水難按角,你老人家只拿定主意不賭,他會怎的?” |
qiān niú xià jǐng牽牛下井 | 比喻事情棘手,很難辦到。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負販經商,登山涉水,吃煙人更是牽牛下井。” |
fēng niú mǎ bù xiāng jí風牛馬不相及 |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風馬牛不相及”。 | 梁啟超《天演學初祖達爾文之學說及其傳略》:“夫孰知蘭之生產,與彼風牛馬不相及之貓,有此若大關系乎?” |
yǐ yáng yì niú以羊易牛 | 易:更換。用羊來替換牛。比喻用這個代替另一個。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
mí hóu qí tǔ niú獼猴騎土牛 | 比喻職位提升很慢。 | 《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引《世語》:“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職;獼猴騎土牛,又何遲也。” |
hū niú zuò mǎ呼牛作馬 | 見“呼牛呼馬”。 | 《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lí niú mài jiǎo犁牛骍角 | 見“犁生骍角”。 | 春秋·魯·孔丘《論語·雍也》:“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
cán sī niú máo蠶絲牛毛 | 比喻多而細密。 | 明·宋濂《答郡守聘五經師書》:“茍于孝道有闕,則雖分析經義如蠶絲牛毛,徒召辱耳。” |
wō xíng niú bù蝸行牛步 | 蝸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動或進展極慢。 |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馬渤 | 見“牛溲馬勃”。 |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房舍》:“收牛溲馬渤入藥籠,用之得宜,其價值反在參苓之上。” |
niú yáng wù jiàn牛羊勿踐 | 勿使牛羊踐踏。比喻愛護。語出《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鄭玄箋:“草木方茂盛,以其終將為人用,故周之先王為此愛之,況于人乎?” | 語出《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鄭玄箋:“草木方茂盛,以其終將為人用,故周之先王為此愛之,況于人乎?” |
niú mián dì牛眠地 |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發財的墳地。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堪輿》:“經月余,各得牛眠地。” |
niú jì gòng láo牛驥共牢 | 驥:好馬。牛跟馬同槽。比喻不好的人與賢人共處。 | 《晉書 張載傳》:“及其無事也,則牛驥共牢,利鈍齊列,而無長涂犀革以決之,此離朱與瞽者同眼之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