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虎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áng cān hǔ yān狼餐虎咽 | 見“狼餐虎咽”。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二回:“[行者]迎著里面燈光,仔細觀看。只見那大小群妖,一個個狼餐虎咽,正都吃東西哩?!?/td> |
hǔ yàn láng cān虎咽狼餐 | 咽:吞。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元·無名氏《耍孩兒·拘刷行院》:“虎咽狼餐勝似趁熟,酄得十分透?!?/td> |
hǔ kǒu táo shēng虎口逃生 | 從老虎嘴里逃脫出來。比喻從險境中逃出來。也作“虎口余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滴水浮漚記》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騰騰再不消停?!?/td> |
qí hǔ nán xià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td> |
chuí ěr hǔ kǒu垂餌虎口 | 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險地。 |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張銑注:“垂餌,猶送食也?!?/td> |
wèi hǔ fù yì為虎傅翼 | 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 《逸周書 寤敬》:“無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td> |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殘生 | 老虎嘴里幸存下來的生命。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得生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煩你們拜上小姐,說我鐵中玉虎口殘生,多蒙垂救,高誼已足千古?!?/td> |
hǔ tóu shé wěi虎頭蛇尾 | 頭大像老虎一樣;尾巴像蛇一樣細。比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td> |
měng hǔ pū shí猛虎撲食 | 老虎撲向食物。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放下酒杯,猛虎撲食似的撲出去?!?/td> |
duàn jiāo cì hǔ斷蛟刺虎 | 相傳晉周處曾射蛟殺虎,為民除害。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后以“斷蛟刺虎”謂武藝高強,行為俠義。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載:相傳晉周處曾射蛟殺虎,為民除害。 |
è hǔ pū yáng餓虎撲羊 | 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么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td> |
lǎo hǔ tóu shàng dǎ cāng yíng老虎頭上打蒼蠅 | 比喻膽大妄為,自己找死。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20回:“問他有腦袋沒有?誰敢在老虎頭上打蒼蠅。” |
xióng hǔ zhī jiàng熊虎之將 | 熊虎:猛獸。比喻勇猛善戰的將領。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
láng tūn hǔ cān狼吞虎餐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23回:“他們把飯煮熟,菜燒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麥場上,狼吞虎餐的吃?!?/td> |
zòng hǔ chū xiá縱虎出柙 | 放虎出籠。比喻放走強有力的敵人,貽患無窮。 | 《續資治通鑒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遼王托克托,乘國有隙,誅屠骨肉……如令歸藩,臂之縱虎出柙?!?/td> |
lóng téng hǔ jù龍騰虎踞 | 勢力強盛,雄據一方。 | 晉·葛洪《抱樸子·欽士》:“彼雖降高抑滿,以貴下賤,終亦并目以遠其明,假耳以廣其聰,龍騰虎踞,宜其然也?!?/td> |
cì hǔ chí yù刺虎持鷸 | 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 《戰國策·秦策二》及《史記·張儀列傳》載:刺虎,戰國時,陳畛說秦惠王,引卞莊子刺虎為喻,先待齊楚交戰,乘其兩敗俱傷時進兵。持鷸,用“鷸蚌相持”之典。 |
huà hǔ kè hú畫虎刻鵠 | ①比喻好高鶩遠,終無成就。②比喻好事做不成,反變了壞事。 | 《東觀漢記 馬援傳》:“與兄子嚴敦書曰:‘學龍伯高不就,猶為謹飭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td> |
láng tān hǔ shì狼貪虎視 | 象狼一樣貪婪,象老虎一樣睜大眼睛盯著。比喻野心很大。 | 清·洪昇《長生殿·陷關》:“狼貪虎視威風大,鎮漁陽兵雄將多。待長驅直把淆函破,奏凱日齊聲唱歌。” |
lóng téng hǔ cù龍騰虎蹴 | 喻勇猛沖擊,勢不可當。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一卷:“與一弟三侍衛棄軍先進,渡河沖陣,龍騰虎蹴,以四人敗敵八百。” |
lóng xiāng hǔ bù龍驤虎步 | 象龍馬昂首,如老虎邁步。形容氣慨威武雄壯。 | 三國 魏 嵇康《卜疑》:“將如毛公藺生之龍驤虎步,慕為壯士乎?” |
měng hǔ tiān yì猛虎添翼 | 比喻強大者又添了某種有利條件。 | 《人民日報》1964.1.26:“一旦掌握了文化、科學技術的武器,就像猛虎添翼一般。” |
yáng luò hǔ kǒu羊落虎口 | 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險境,很難幸免。亦作“羊入虎口”。 | 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楊,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這個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
lóng dūn hǔ jù龍蹲虎踞 | 猶言龍盤虎踞。 | 宋·丁開《建業》詩:“龍蹲虎踞江山大,馬去牛來社稷空?!?/td>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畫虎不成反類狗 | 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轉》:“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td> |
yīng yáng hǔ shì鷹揚虎噬 | 如鷹飛揚,似虎噬咬。形容耀武揚威,窮兇極惡。 | 明·陶宗儀《輟耕錄·闌駕上書》:“散散、王士宏等,不體圣天子撫綏元元之意,鷹揚虎噬,雷厲風飛?!?/td> |
lóng xiáng hǔ yuè龍翔虎躍 | 喻奮發有為。 | 明·葉蕃《〈寫情集〉序》:“其蓋世之姿,雄偉之志,用天下國家之心,得不發為千匯萬狀之奇而龍翔虎躍也。” |
féng hé bào hǔ馮河暴虎 | 猶言暴虎馮河。 | 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抱頭鼠竄者膽裂之不暇,馮河暴虎者虛驕而無實?!?/td> |
yǎng hǔ yí huàn養虎遺患 | 遺;留下;患:禍患。養著老虎;留下禍患。比喻縱容壞人;給自己留下后患。也作“養虎留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td>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td> |
hǔ zōng māo jì虎蹤貓跡 | 痕跡,蛛絲馬跡。 | |
lóng tán hǔ kū龍潭虎窟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兇險的地方。 |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閑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td> |
lóng xiāng hǔ zhì龍驤虎峙 | 驤:馬昂首的樣子;峙:聳立。雄踞的樣子。 | 明·方孝孺《春秋諸君子贊·公子友》:“龍驤虎峙,蛇豕屏竄。” |
lóng xíng hǔ biàn龍行虎變 | 《易·干》:“飛龍在天……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又《革》:“大人虎變?!笨追f達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焙笏煲浴褒埿谢⒆儭庇鞯弁醺锕识π?,創制建業。 | 《易·干》:“飛龍在天……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庇帧陡铩罚骸按笕嘶⒆??!笨追f達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 |
shǐ hǔ chuán é豕虎傳訛 | 同“豕亥魚魯”。 |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簫之數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訛,易斗分作升分?!?/td> |
bào hǔ píng hé暴虎馮河 | 暴虎:空手打虎;馮河:徒步過河,“馮”同“憑”。徒手和虎搏斗;蹚水過大河。比喻勇猛果敢。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td> |
lǔ yú dì hǔ魯魚帝虎 | 指文字傳抄錯誤。 | 晉 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td> |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政猛于虎 | 苛政:指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賦稅等。反動統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td> |
dà rén hǔ biàn大人虎變 | 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比喻居上位者出處行動變化莫測。 | 《周易·革》:“大人虎變,未占有孚?!?/td> |
yǎng hǔ zì bì養虎自斃 | 見“養虎自嚙”。 |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們養虎自斃,作繭自纏?!?/td> |
jùn bō hǔ làng駿波虎浪 | 形容迅猛洶涌的波浪。 | |
wěi ròu hǔ xī委肉虎蹊 | 委:拋棄;蹊:小路。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比喻處境危險,災禍即將到來。 | 《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td> |
rú lóng sì hǔ如龍似虎 | 形容勇猛有活力。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九回:“云氣變幻無窮,倏忽如龍似虎。人情世態,大率相同?!?/td> |
hǔ kǒu duó shí虎口奪食 | 從老虎嘴里搶奪食物。比喻十分危險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為。 | 王朔《千萬別把我當人》:“只要國內出產,全國人民不吃,虎口奪食也要給你弄來。” |
chū lín rǔ hǔ出林乳虎 | 乳虎:尚在吃奶的小虎。走出樹林的小老虎。比喻勇猛的小將。 | 清·錢彩《說岳全傳》:“兀術哪里敵得住這三個出林乳虎,直殺得兩肩酸麻,渾身流汗?!?/td> |
lóng pán hǔ yào龍盤虎拏 | 虬曲蒼勁貌。 | 明·何景明《古松歌》:“龍盤虎拏終有神,白骨蒼鱗半枯死?!?/td> |
tóu zhù shì hǔ投杼市虎 |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毫無根據的謠言,說的人多了,讓人信以為真 | 南朝·宋·臧質《舉兵上表》:“蔽于流議,投杼市虎,成于十夫。”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險境,有死無生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6回:“猶如驅羊入虎口耳?!?/td> |
wèi dí rú hǔ畏敵如虎 | 害怕敵人如同怕虎一般。 | 明·徐光啟《謹申一得以保萬全疏》:“自然人賈勇,何至如今畏敵如虎,視營伍如蹈阱乎?” |
xiáng lóng fú hǔ降龍伏虎 | 比喻有極大能力;能夠戰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 元 馬致遠《黃粱夢》:“出家人長生不老,煉藥修真,降龍伏虎,到大來悠哉也呵。” |
yáng zhì hǔ pí羊質虎皮 | 質:本性。羊雖然披上虎皮,還是見到草就喜歡,碰到豺狼就怕得發抖,它的本性沒有變。比喻外表裝作強大而實際上很膽小。 | 西漢 揚雄《法言 吾子》:“羊質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
mǎ mǎ hǔ hǔ馬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
dǎ sǐ hǔ打死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
láng cān hǔ shí狼餐虎食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讓吳用吃了幾塊,便吃不得了;那三個狼餐虎食,吃了一回?!?/td> |
lóng xiāng hǔ xiào龍驤虎嘯 | 喻氣概威武。 | 清·漢血愁予《崖山哀·胡鬧》:“忽必烈坐寶帳龍驤虎嘯,占住了燕京城鐵裹銅包?!?/td> |
yī hǔ bù hé一虎不河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痹^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后在元劇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顧一切。 | 《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薄墩撜Z·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yǎng hǔ zì cán養虎自殘 | 見“養虎自嚙”。 | 《魏書·羯胡石虎傳》:“丞相便相凌蹈,恐國祚之滅不復久矣。真可謂養虎自殘者也。” |
hǔ láng zhī xīn虎狼之心 | 比喻兇殘的野心。 | 漢·劉向《說苑·正諫》:“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td> |
hǔ xiào fēng shēng虎嘯風生 | 嘯:長鳴。猛虎長鳴,則大風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順應時代潮流而出現,并且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亦指豪杰奮起,大展宏圖。 | 《北史·張定和傳論》:“虎嘯生風,龍騰云起,英賢奮發,亦各因時。” |
huà hǔ huà pí nán huà gǔ畫虎畫皮難畫骨 | 比喻認識一個人容易,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難。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td> |
jī hǔ bù kě wéi lín饑虎不可為鄰 | 鄰:鄰居。比喻不要與窮兇極惡之人在一起。 | 清·江日升《臺灣外記》:“饑虎不可為鄰,我提師遠出,弟當留心防范?!?/td>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引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td>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兩人不能相容。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td> |
zhuō hǔ qín jiāo捉虎擒蛟 | 蛟:蛟龍。能上山捉老虎,下海擒蛟龍。比喻本領大。 | 明·無名氏《大劫牢》第三折:“捉虎擒蛟真壯士,好漢聲名播四方。” |
lóng yín hǔ xiào龍吟虎嘯 | 吟:鳴、叫;嘯:獸類長聲吼叫。像龍一樣長鳴;像虎一樣咆哮。原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現多比喻吟誦的聲音抑揚頓挫。也用以形容響聲洪大;氣勢盛大。 | 唐 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td> |
lóng xiāng hǔ shì龍驤虎視 | 象龍馬高昂著頭,象老虎注視著獵物。形容人的氣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 漢 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折沖四海?!?/td> |
hǔ tǐ yuán bān虎體元斑 | 虎體:像老虎勇猛的身體;斑:雜色花紋或斑點。比喻朝廷大官。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折楔子:“花根本艷公卿子,虎體元斑將相孫。” |
yǔ hǔ móu pí與虎謀皮 | 和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去商量損害他人利益的事;絕對辦不到。后多指要惡人放棄自己的利益;純屬幻想。 | 《太平御覽》第208卷引《符子》:“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td> |
jiǔ guān hǔ bào九關虎豹 | 比喻兇殘的權臣。語本《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td> | 語出《楚辭·招魂》:“虎豹九關,啄害下人些?!彼巍ぺw癯齋《買陂塘(聞掀髯)》詞:“功名事,不信朝鱗暮羽。九關虎豹如許?!?/td> |
lóng tiào hǔ fú龍跳虎伏 | 猶言龍騰虎臥。喻筆勢。 | 太平天國·洪仁玕《軍次實錄》:“龍跳虎伏歸毫底,魚躍鳶飛入興么?!?/td> |
lóng fēi hǔ tiào龍飛虎跳 | 喻筆勢遒勁奔放。 |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龍飛虎跳之喻,尚未足云,洵書中集大成手也。” |
hǔ láng zhī guó虎狼之國 | 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國家。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
lóng fān hǔ dào龍幡虎纛 | 將帥之旗。 | 明·陳子龍《少將行》:“五營畫戟青茫茫,龍幡虎纛云霞墻?!?/td> |
lóng tán hǔ xué龍潭虎穴 | 潭:深水坑;穴:動物的窩。龍潛居的深潭;虎藏身的穴窩。比喻極其兇險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0回:“有分教,盧浚義撇卻錦簇珠圍,來試龍潭虎穴。” |
hǔ tóu shàng zhuō shī zǐ虎頭上捉虱子 | 比喻干危險的事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8回:“你偏進去,又不就走,還要虎頭上捉虱子!” |
zòng hǔ chū xiá縱虎出匣 | 放虎出籠。比喻放走強有力的敵人,貽患無窮。同“縱虎出柙”。 | 明 唐順之《咨總督都御史胡牌》:“若乘月黑潮滿之夜,駕船沖出港門,及扛船隨處下海……是縱虎出匣,禍豈勝言。” |
jīng tūn hǔ shì鯨吞虎噬 | 像鯨魚和老虎一樣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財物。 | 宋·范仲淹《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鯨吞虎噬,無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為不急之務?!?/td> |
yún lóng fēng hǔ云龍風虎 | 虎嘯生風,龍起生云。指同類的事物相感應。 | 《周易 乾》:“云從龍,風從虎?!?/td> |
lín jiǎo hǔ chì麟角虎翅 | 麟之角,虎之翅。比喻世間不可多得的人才。 | 唐·李商隱《安平公詩》:“府中從事杜與李,麟角虎翅相過摩?!?/td>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拔須 | 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專門拉纖的掮客,壯著膽子來找偵緝隊長,想從虎口拔毛。” |
lí shān diào hǔ離山調虎 | 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地。 | 《白雪遺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爺得勝不班師,秦檜東窗定巧計,私造金牌傳假旨,暗使離山調虎計,風波亭上死的屈。” |
lóng pán hǔ jù龍蟠虎踞 | 象龍盤著,象虎蹲著。形容地勢雄偉險要。特指南京。 | 晉 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
hǔ shì dān dān虎視耽耽 | 象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 《易 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td> |
shēn jì hǔ wěn身寄虎吻 | 謂把身子置于老虎嘴邊。比喻處境極其危險。 | 晉·桓彝《薦譙無彥表》:“兇命屢招,奸威乃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td> |
hǔ bù shí ér虎不食兒 | 老虎兇猛殘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愛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 明·楊珽《龍膏記·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陽,一時未歸,待異日我自慢慢勸他,虎毒不食兒,孩兒切莫短見?!?/td> |
lóng téng hǔ zhí龍騰虎躑 | 同“龍騰虎蹴”。 | 諍民《五月二十一日上諭恭注》:“有拿破侖之龍騰虎躑,而后率輕躁之拉丁人震懾全歐?!?/td> |
lóng téng hǔ yuè龍騰虎躍 | 騰、躍:跳起;跳躍。像龍那樣飛騰;像虎那樣跳躍。形容非?;钴S的姿態。也作“龍跳虎躍?!?/td> | 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td> |
yáng hǔ wéi kuāng楊虎圍匡 | 《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睏?,通“陽”。后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 《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鬃訝铑愱柣ⅲ醒晌迦??!?/td> |
hú jiǎ hǔ wēi狐假虎威 | 假:假借;憑借。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td> |
láng tūn hǔ yàn狼吞虎咽 | 像狼虎一樣吞咽東西。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pán lóng wò hǔ蟠龍臥虎 | 踞:蹲或坐。像盤曲的蛟龍,像蹲臥的猛虎。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 賈芝《頌歌·萬丈高樓從地起》:“蟠龍臥虎高山頂,萬丈高樓從地起?!?/td> |
yǎng hǔ wéi huàn養虎為患 | 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 |
lóng zhàn hǔ zhēng龍戰虎爭 | 同“龍爭虎斗”。 | 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
è hǔ féng yáng餓虎逢羊 | 逢:碰到,遇到。饑餓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貪婪。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3卷:“他兩個正是曠夫怨女,相見如饑虎逢羊,蒼蠅見血?!?/td> |
hǔ tiào lóng ná虎跳龍拿 | 拿:取。像老虎那樣跳躍,像龍那樣伸爪抓取。形容人身手敏捷或激烈搏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就是他帳下那班奔走的健兒,也是一個個有……虎跳龍拿之技?!?/td> |
qín hǔ ná jiāo擒虎拿蛟 | 蛟:傳說中能發洪水的龍。擒住老虎捉拿蛟龍。比喻降伏強敵,本領高強。 | 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準備擒虎拿蛟計,銀山鐵壁撞將來?!?/td> |
hǔ kū lóng tán虎窟龍潭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兇險的地方。 | 元 汪元亨《沉醉東風 歸田》:“怕筑成傳說墻,愁扳折朱云檻,急跳出虎窟龍潭?!?/td> |
hǔ fú lóng jié虎符龍節 | 虎符:古代銅制虎形兵符;龍節:古代邦國使臣用的金制龍形憑證。比喻重要的憑證 | 唐·盧綸《送從叔牧永州》詩:“虎符龍節昭歧路,何苦愁為江海人?!?/td> |
yáng zhì hǔ xíng羊質虎形 | 質:本性。比喻外強內弱,虛有其表。 | 《慈溪太后演義》第13回:“看似新機勃發,政局昌明,其實是徒襲皮毛,未得精髓,羊質虎形,濟什么事?” |
hǔ bān xiá qǐ,lín lài quán yùn虎斑霞綺,林籟泉韻 | 綺:美麗;籟:自然界的聲響;韻:和諧悅耳的聲音。老虎身上的花紋和美麗的彩霞;山林中的呼嘯和泉水叮咚的聲音。泛指大自然的風景和聲音。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韻,俱為文章?!?/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