浹背汗流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 bèi hàn liú
基本解釋同“汗流浹背”,形容十分慚愧或惶恐。
出處郭沫若《文藝論集 論詩三札》:“當其方成的時候,總覺得滿腔高興,及到過了兩日,自家反復讀讀看時,又不禁浹背汗流了。”
暫未找到成語浹背汗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浹背汗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開源節流 | 荀況《荀子 富國》:“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 |
流言蜚語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芒刺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風流人物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流離瑣尾 | 《詩經 邶風 旌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
名士風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
肝髓流野 | 《舊唐書·蕭瑀傳》:“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與賊肝髓流野,得復宗廟,遺老殘民聞輿馬音,流涕相歡。”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顛沛流離 | 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第九卷:“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而共振顯之。” |
風流才子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流離轉徙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 |
流離顛沛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 |
汗牛充棟 | 唐 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雨散風流 | 清·方文《送錢而介歸攜李》詩:“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獨多……可憐一別十三載,雨散風流竟安在。”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流里流氣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農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攤前造作地擺好姿勢,等待城里來的流里流氣的攝影師按快門。” |
汗馬功勞 | 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
細水長流 | 清 翟灝《通俗編 地理》引《遺教經》:“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
背鄉離井 | 見“背井離鄉”。 |
流風馀俗 |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同流合污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盡付東流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79回:“那緣法盡了,往時的情義盡付東流,還要變成了仇怨。” |
流言飛語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流言飛語,何足憑信。” |
急流勇退 | 宋 蘇軾《贈善相程杰》詩:“火色上騰雖有數,急流勇退豈無人。” |
充棟汗牛 | 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
隨波逐流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