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山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業 | 指著作。 | 王西彥《鄉下朋友》:“莊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專心于名山事業。” |
xié shān chāo hǎi挾山超海 | 挾:挾持,夾著;刱:超越,跨過。夾著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
xī shān è fū西山餓夫 | 指不食周粟的伯夷與叔齊。 | 《梁書·劉顯傳》:“之遴嘗聞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則西山餓夫、東土黜士,名啟施于后世。” |
kāi shān zhī zǔ開山之祖 | 佛教語,指最初建立寺廟的人,即始祖。比喻學派的創始人。 | 曾樸《孽海花》第二回:“聽說寶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國文貞之墓地。文貞為西法開山之祖。” |
yī yè bì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蔽:遮擋;泰山:山名。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 | 比喻極其艱險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 漢 高安世譯《佛說鬼問目連經》:“我一生已來,或登刀山劍樹地獄,或墮火坑……” |
shān bù zhuàn lù zhuàn山不轉路轉 | 比喻世界渺小,這里不遇那里遇。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4章:“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
pá shān shè shuǐ爬山涉水 | 形容路途艱辛。 | 范金標《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在作戰頻繁的長征路上,一年多的時間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們一樣爬山涉水,櫛風沐雨。” |
qiàn shān yīn gǔ塹山堙谷 | 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塹山”。 | 《史記 秦始皇本記》:“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直通之。” |
zhòng shān fù shuǐ重山復水 | 謂山巒重迭,水流盤曲。 | 宋·林逋《風水洞》詩:“平昔常聞風水洞,重山復水去無窮。” |
hǎi fèi shān yáo海沸山搖 | 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山裂”。 | 明 無名氏《那吒三變》第三折:“小圣嘯起大風,刮的來天昏地暗,海沸山搖。” |
kāi mén jiàn shān開門見山 | 打開門就看見山。喻指說話作文;一開始就入正題;不繞彎子。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評》:“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 |
shān chī hǎi hē山吃海喝 | 放肆地大吃大喝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
gāo shān yǎng zhī高山仰之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 《管子 九守》:“高山仰之,不可極也。”《鬼谷子 符言》:“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德術正靜,其莫之極。” |
bǎo shān kōng huí寶山空回 | 寶山:蘊藏、聚積寶物的山。進入寶山卻空著手歸來。比喻置身學府卻一無所獲。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 |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shuǐ qióng shān jìn水窮山盡 | 水和山都到了盡頭,前面無路可走。 | 元·丘處機《雪山》詩:“行到水窮山盡處,斜陽依舊向西傾。” |
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遙路遠 | 形容路途遙遠。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遙路遠。” |
tài shān kě yǐ泰山可倚 | 倚:靠。像泰山那樣可以依靠。形容有力的靠山。 | 清·鄭志鴻《常語尋源》下卷:“人以國忠為泰山可倚,吾視之如冰山耳,若皎月既升,得無失所恃乎?” |
chóng shān jùn lǐng崇山峻嶺 |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險的山嶺。也作“高山峻嶺”。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dǎo shān qīng hǎi倒山傾海 | 形容聲勢很大,力量無比。 | 《后漢書·董卓傳》:“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于焉而極。” |
zhēn shān zhēn shuǐ真山真水 | 形容風景特別優美的山水。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你看廬山,果然好景致也,端的真山真水。” |
duī jí rú shān堆集如山 | 堆集:堆積。東西堆積得像山一樣。形容極多。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闐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輛不絕,場內堆集如山。” |
shān yáo yě sù山肴野蔌 | 肴:熟的魚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
zhěn shān qī gǔ枕山棲谷 | 比喻過隱居生活。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黃瓊傳》:“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 |
shè hǎi dēng shān涉海登山 | 渡過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艱苦,也形容行程連綿不斷。亦作“涉水登山”。 | 唐·張說《賀示歷書表》:“奉宣圣旨,內出新撰歷書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竊窺深奧,仰觀英華,涉海登山,罔知攸際。” |
huǒ shān tāng hǎi火山湯海 | 喻艱難危險。 | 《晉書·張駿傳》:“雖有火山湯海,無所辭難,豈寒暑之足避哉!” |
yā shān tàn hǎi壓山探海 | 形容人數眾多。 | |
zhàn shān wéi wáng占山為王 | 占:占據,霸占;王:統治者。占據山頭,自稱為王。比喻獨霸一方,稱王稱霸。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69回:“第二件是我也不占山為王,不過是與你比并武藝,也就算完了。” |
shān míng gǔ yìng山鳴谷應 | 形容回音響亮;也比喻此鳴彼應;互相配合。 | 宋 蘇軾《后赤壁賦》:“戛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
qiān shān wàn shuǐ千山萬水 |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艱險、遙遠。 | 唐 宋之問《至端州驛見杜審言沈佺期題壁慨然成詠》詩:“豈意南中歧路多,千山萬水分鄉縣。” |
shuǐ jìn shān qióng水盡山窮 | 同“水窮山盡”。 | 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窮水斷,馬束橋飛。”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shān fū shuǐ huàn山膚水豢 | 《樂府詩集 燕射歌辭三 隋元會大饗歌》:“道高物備食多方,山膚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產的美味食物。后泛稱美味。 |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元會大饗歌》:“道高物備食多方,山膚既善水豢良。” |
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挾泰山以超北海 | 挾:夾持;超:跨過。夾著泰山跨過北海。比喻絕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戰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
lóng shān luò yě籠山絡野 | 籠:籠罩;絡:籠罩。指籠罩高山平原 | 漢·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纮,籠山絡野。” |
tī shān zhàn gǔ梯山棧谷 | 謂鑿梯、修棧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險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論》:“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 |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 諸:之于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后來志趣相投的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shè shuǐ dēng shān涉水登山 | 涉:渡水。涉渡溪水并攀登山嶺。形容旅途艱辛或行程連綿不斷。 | 明·楊慎《洞天玄記》第一折:“假饒他升天攝地三千界,亦任他涉水登山二百州,趕將去活喇喇牽轉白牛。” |
bā shān yuè lǐng巴山越嶺 | 巴:攀援。攀山過嶺。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嶺彪,馬跨翻江混海虬。” |
bá shān gāng dǐng拔山扛鼎 | 拔:拔起來。扛:兩手舉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為青銅鑄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舉起鼎。形容力大無比。 | 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 | 比喻恩情深厚。 | |
bǎi èr shān hé百二山河 | 百二:以二敵百。比喻山河險固之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馬。”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泰山不讓土壤 |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bá shè shān chuān跋涉山川 | 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左傳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
bá shù hàn shān拔樹撼山 | 拔起大樹,搖動高山。形容聲勢極大。 | 明·無名氏《哪吒三變》第四折:“喚雨的注雨如傾,呼風的狂風亂吼,天摧地塌,拔樹撼山。” |
míng luò sūn shān名落孫山 | 名字排在孫山后面。指考試未被錄取;榜上無名。 | 宋 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
shān bēng zhōng yìng山崩鐘應 | 比喻同類事物相感應。 | 南朝 宋 劉敬叔《異苑》第二卷:“此蜀郡銅山崩,故鐘鳴應之耳。” |
bá shān chāo hǎi拔山超海 |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極大。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顧指則風云總至,回眸而山岳削平,雖復旗鼓所臨,有征無戰。” |
hóng máo tài shān鴻毛泰山 |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
shēn shān qióng lín深山窮林 | 與山外、林外距離遠的、人跡罕至的山嶺、森林。 | 唐·柳宗元《零都郡復乳穴記》:“且夫乳穴必在深山窮林,冰雪之所儲,豺虎之所廬。” |
hǎi yuē shān méng海約山盟 | 見“海誓山盟”。 | 宋·歐陽修《解仙佩》:“問海約山盟何時,鎮教人,目斷魂飛。” |
dà hǎo shān hé大好山河 | 山河:指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國土 | 曹靖華《安得一飲貢河水,九泉長眠愿亦足!》:“云山萬里,遙望祖國的大好山河,被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黑天幕遮得連一絲微光也不透。” |
lóng shān luò mào龍山落帽 | 在龍山上被風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氣度恢宏,臨亂不驚。 | |
jī jiǎ shān qí積甲山齊 |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劉盆子傳》:“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齊。” |
shān bēn hǎi lì山奔海立 | 像高山飛奔,似大海豎起。形容氣勢浩大。 |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鳴樹偃。” |
mǎn shān biàn yě滿山遍野 | 布滿山嶺田野。形容數量多或范圍廣。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他坐鎮延安,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亂畫,我們就滿山遍野亂竄!” |
shān shuǐ xiāng lián山水相連 | 指邊界連接在一起。 | |
shuǐ shèng shān cán水剩山殘 | 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后以“水剩山殘”多指亡國或經過變亂后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 | 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
zuì shān tuí dǎo醉山頹倒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后以“醉山頹倒”形容醉態。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
jiāng shān rú gù江山如故 | 故:從前。高山大河面貌依舊。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 明·胡文煥《泰和記·蘇子瞻泛游赤壁》:“嘆興亡,江山如故,何處覓曹郎。” |
zhǐ shān mài mó指山賣磨 | 比喻耍手段、說空話哄人。 | 元·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第一折:“出來的都關來節去,私多公少,可曾有一件合天道?他每都指山賣磨,將百姓劃地為牢。” |
liú shuǐ gāo shān流水高山 |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 《列子 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shuǐ bì shān qīng水碧山青 | 碧:青綠色。形容景色很美,艷麗如畫。亦作“水綠山青”。 | 唐·劉禹錫《洛中逢韓七中丞之笑興口號》:“駱駝橋上蘋風起,鸚鵡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處,開顏一笑問何人。” |
tiě àn rú shān鐵案如山 | 指罪證確鑿;定的案像山那樣不能推翻。案:犯罪的紀錄或結論。 | 明 孟稱舜《鄭節度殘唐再創》第一折:“轆轆的似風車樣轉,道不的鐵案如山。” |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學海 | 道、學:學問。學識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學識淵博。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游學》:“道山學海功非淺,孔思周情文可傳。” |
yì shān ēn hǎi義山恩海 | 恩義像海一樣深,像山一樣高。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 |
tā shān zhī gōng他山之攻 | 他山:別的山。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的外力。 | 晉·葛洪《抱樸子·暢玄》:“藏夜光于嵩岫,不受他山之攻。” |
lì kě bá shān力可拔山 | 力氣大得可以拔起山來,形容勇力過人。 | 楚·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bá shān jǔ dǐng拔山舉鼎 |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引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兩人不能相容。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shān hán shuǐ lěng山寒水冷 |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來柳綠花紅。” |
yí shān kuà hǎi移山跨海 | 移動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 |
jīng shān zhī yù荊山之玉 | 荊山:山名,此山產寶玉,據傳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 三國 魏 曹植《與楊德祖書》:“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 |
dì liè shān bēng地裂山崩 | 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開。形容響聲巨大或變化劇烈。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9回:“只聽半空中一聲大震,好似地裂山崩,抬頭一看,依舊紅日青天。” |
jǐn xiù jiāng shān錦繡江山 | 形容美好的國土 | 元 白樸《梧桐雨》第二折:“統精兵直指潼關,料唐家無計遮攔,單要搶貴妃一個,非專為錦繡江山。” |
dà hǎo hé shān大好河山 | 河山:國土。無限美好的祖國大地。 | 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舉其防家賊、媚異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
zhòng yú tài shān,qīng yú hóng máo重于泰山,輕于鴻毛 | 泰山:山名,在山東省,主峰海拔1524米;鴻毛:大雁的毛。形容意義重大或比大雁的毛還輕,指雙重價值 | 高曉聲《劉宇寫書》:“是的,劉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劉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還是算鴻毛,只有天曉得。” |
qì zhuàng hé shān氣壯河山 | 同“氣壯山河”。 | 唐·張說《<洛州張司馬集>序》:“族高辰象,氣壯河山,神作銅鉤,天開金印。” |
yún yǔ wū shān云雨巫山 | 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稱男女歡合。 | 戰國楚 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
ān rú tài shān安如泰山 | 安:安穩;泰山:我國著名的高山;在山東省。像泰山一樣穩固;形容事物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 西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
shuǐ guāng shān sè水光山色 | 泛指山水景色。 | 唐·薛用弱《集異記·蔣琛》:“山勢縈回水脈分,水光山色翠連云。” |
jī tǔ chéng shān積土成山 |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積小而成大。 | 荀況《荀子 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bā shān dù lǐng巴山度嶺 | 指爬山越嶺。 | 《水滸傳》第一一六回:“只見解珍、解寶便道:‘我兄弟兩個,原是獵戶出身,巴山度嶺得慣。’”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 | 形容遙遠偏僻的地方。 | |
tián hǎi yí shān填海移山 | 把山移開填入大海之中。指仙術法力廣大。比喻決心極大。 | |
dēng shān zhì lǐng登山陟嶺 | 陟:蹈、踏。即翻山越嶺。形容旅途艱辛勞累。 | |
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應應。” |
dǔ dìng tài shān篤定泰山 | 像泰山那樣穩定。比喻有絕對把握,無須憂慮。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篤定泰山。” |
xī shān rì pò西山日迫 | 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堪嘆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蘭聚。” |
bīng shān nán kào冰山難靠 | 比喻不能長久的權勢,難于依靠。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
tài shān pán shí泰山磐石 | 比喻安定穩固。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國不動聲色,卻出斯民于火熱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fú qí nán shān福齊南山 | 南山:終南山。比喻福氣高如南山。 | 《南齊書·豫章文獻王疑傳》:“常謂福齊南山,慶鐘仁壽。” |
shān yáo hǎi cuò山肴海錯 | 猶言山珍海味。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當下山肴海錯,不記其數。” |
tī shān jià hè梯山架壑 | 形容登山涉險歷經艱辛。 | 晉·陸機《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莫不梯山架壑,鏹負來歸。” |
zhǔ hù xī shān拄笏西山 | 見“拄笏看山”。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
lí shān diào hǔ離山調虎 | 比喻用計謀調動對方離開原地。 | 《白雪遺音·八角鼓·精忠》:“岳老爺得勝不班師,秦檜東窗定巧計,私造金牌傳假旨,暗使離山調虎計,風波亭上死的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