氈上拖毛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ān shàng tuō máo
基本解釋氈為毛制,在氈上拖毛,則澀滯難行。用以形容腳步畏縮不前。
出處元·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我著你去呵,似弩箭離弦,叫你回來呵,便似氈上拖毛。程嬰,你則道我不認(rèn)的你哩!”元·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荊》第三折:“魯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氈上拖毛?!?/p>
暫未找到成語氈上拖毛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氈上拖毛)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td> |
一哄而上 | 《人民日?qǐng)?bào)》1983.10.31:“在發(fā)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輕工行業(yè)時(shí),決不能再像發(fā)展老‘三大件’那樣,一見有利可圖,便一哄而上?!?/td>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shí)時(shí)刻刻鼓勵(lì)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td> |
一毛不拔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一箭上垛 | 元 無名氏《符金錠》第二折:“這個(gè)不打緊,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td> |
七上八下 |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shí),切莫退志。” |
七上八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gè)牙齒捉對(duì)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gè)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fēng)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口里連聲叫苦?!?/td> |
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jì),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 |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jì)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jì),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td> |
三十六計(jì),走為上計(jì)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jì),汝父子唯應(yīng)急走耳?!?/td> |
三毛七孔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jié)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td> |
上上下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今夜又該我們兩個(gè)捕獵,和十?dāng)?shù)個(gè)鄉(xiāng)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td> |
上下一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yuǎn)舉極戰(zhàn),則不可?!?/td> |
上下為難 | |
上下交困 | 《清史稿 食貨志一》:“以中國所有財(cái)產(chǎn)抵借外債,積數(shù)十年不能清償。攤派加捐,上下交困?!?/td> |
上下其手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dòng)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上下同心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雖然新遭大敗,但此人百折不撓,銳意進(jìn)取,加之重要將領(lǐng)均在,上下同心,親密無向,又善于整飭軍紀(jì),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難?!?/td> |
上下同欲 | 春秋·齊·孫武《孫子·謀攻》:“故知?jiǎng)儆形澹褐梢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shí)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td> |
上下同門 | 唐·趙璘《因話錄》卷三:“楊仆射於陵在考功時(shí),與李師稷及第。至其子相國嗣復(fù)知舉,門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時(shí)人謂之楊家上下門生。”自注:“代有姑之婿與侄之婿,謂之上下同門?!?/td> |
上下天光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上下天光,一碧萬頃?!?/td> |
上下打量 | |
上下浮動(dòng) | |
上下相安 | 《晉書·束皙傳》:“主無驕肆之怒,臣無嫠纓之請(qǐng),上下相安,率禮從道?!?/td> |
上下翻騰 | |
上不在天,下不著地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只叫他在這上不在天,下不著地的地方,給我結(jié)了幾間茅屋,我同老母居住。” |
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解老》:“上不屬天,下不著地?!?/td> |
上不得臺(tái)盤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臺(tái)盤,只好在廚房里或女兒房里幫著量白布、稱肉,亂竄?!?/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