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出處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例子讀書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基礎信息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注音ㄏㄨˊ ㄌㄨㄣˊ ㄊㄨㄣ ㄗㄠˇ
繁體囫圇吞棗
正音“囫”,不能讀作“wù”。
感情囫圇吞棗是貶義詞。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辨形“棗”,不能寫作“束”。
辨析囫圇吞棗和“生吞活剝”;都可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囫圇吞棗偏重指作學問不求甚解;“生吞活剝”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剝”還可形容吃東西時的狀態;囫圇吞棗不能。
謎語吃棗子不吐核
英語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
俄語воспринимать без разбóру
日語なつめを丸(まる)のまま飲み込む;(読書內容などを)ろくに検討(けんとう)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囫圇吞棗的意思解釋、囫圇吞棗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成語接龍(順接)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一蛇吞象 | 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
交梨火棗 | 道教經書中所說的“仙果”。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
付之梨棗 | 指刻版刊印書籍。梨棗:舊時刻書多用梨木棗木,古代稱書版。 |
半吞半吐 | 形容說話含糊不清,不直截了當。 |
吞云吐霧 | 原形容道士修煉養氣,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煙。 |
吞刀刮腸 | 比喻決心改過自新。 |
吞刀吐火 | 古雜劇之一,泛稱魔術。 |
吞吞吐吐 | 想說;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說。形容說話有顧慮。 |
吞聲忍氣 | 吞聲:不敢出聲;忍:忍耐。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
吞聲忍泣 | 吞聲:有話不敢說出來。流淚入口,不敢哭出聲響。形容無聲地悲泣。 |
吞聲忍淚 | 形容強忍悲傷。 |
吞聲飲恨 | 謂抱恨無言。語本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吞聲飲氣 | 猶吞聲忍氣。 |
吞聲飲泣 | 形容不出聲地悲泣。 |
吞聲飲淚 | 吞聲:有話不敢說出來;飲:含忍。形容強忍悲傷。 |
吞炭漆身 |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后以為忍辱含垢,矢志復仇的典實。 |
吞符翕景 | 謂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
吞紙抱犬 | 吞紙充饑,抱犬御寒。形容家貧好學。 |
吞舟之魚 | 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
吞舟是漏 | 本謂大魚漏網,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遙法外。 |
吞舟漏網 | 見“吞舟是漏”。 |
吞言咽理 | 指不敢聲張和申辯。 |
吞風飲雨 | 猶言餐風宿露。形容四處奔波,生活艱辛。 |
咽苦吞甘 | 猶咽苦吐甘。偏指吃苦。 |
嚙檗吞針 | 檗:俗稱黃柏,味苦。嚙檗:食用黃檗,比喻食物之味如黃檗之苦。吞針:將針吞下,比喻食物極難入口。形容食物難以下咽。 |
嚙雪吞氈 | 漢朝蘇武被匈奴單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應飲食,蘇武乃嚼雪混同氈毛而吞食。事見《漢書·蘇建傳》。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艱難的生活。 |
囫圇半片 | 囫圇:完整的,整個兒的。一個整體中的一部分。指只聽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