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成語故事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基本解釋囫圇:整個兒;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學習時生吞活剝;缺乏思考;籠統地含糊地吸收知識。
出處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暫未找到成語囫圇吞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囫圇吞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蛇吞象 | 戰國·楚·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交梨火棗 |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于金丹也。”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付之梨棗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段序》:“然欲付梨棗而嗇于資,素愿莫償,恒深歉悵。” |
半吞半吐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五卷:“仿王孟以為高,而半吞半吐者,謂之貧賤驕人。” |
吞云吐霧 | 《梁書 沈約傳》:“始餐霞而吐霧,終凌虛而倒影。” |
吞刀刮腸 | 《南史 荀伯玉傳》:“若許某自新,必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
吞刀吐火 | 漢·張衡《西京賦》:“吞刀吐火,云霧杳冥。” |
吞吞吐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吞聲忍氣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
吞聲忍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我所以吞聲忍泣者,為無兒耳。” |
吞聲忍淚 | 《敦煌曲子詞·破陣子》:“迢遞可知閨閣,吞聲忍淚孤眠。” |
吞聲飲恨 | 語出南朝·梁·江淹《恨賦》:“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吞聲飲氣 | 《北史·儒林傳下》:“吞聲飲氣,惡呻吟之響,忍酸辛之酷哉!” |
吞聲飲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9回:“瓊英知道了這個消息,如萬箭攢心,日夜吞聲飲泣,珠淚偷彈。” |
吞聲飲淚 | 《敦煌曲子詞·破陣子》:“迢遞可知閨閣,吞聲忍淚孤眠。” |
吞炭漆身 | 戰國時,豫讓受知于智伯。后,韓、趙、魏三家合力攻殺智伯。豫讓為報知遇之恩,矢志復仇。于是漆身為厲,吞炭為啞,改變聲音形貌,伺機刺殺趙襄子,事敗而死。事見《戰國策·趙策一》、《史記·刺客列傳》。 |
吞符翕景 | |
吞紙抱犬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 |
吞舟之魚 |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史記·酷吏列傳序》:“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吞舟是漏 | 《南史·陳慶之傳》:“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吞舟漏網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寬斯嚴,簡斯定,吞舟漏網,而不敢再觸梁笱者何也?” |
吞言咽理 | 《南史·王藻傳》:“其人雖眾,然皆患彰遐邇,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無敢論訴。” |
吞風飲雨 | 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國課,去年職開征之始,晝夜焦蒿,吞風飲雨,僅得免于參罰。” |
咽苦吞甘 | 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想著我咽苦吞甘,十月懷耽,乳哺三年。” |
嚙檗吞針 | 唐 康駢《李使君》:“及至冰餐,俱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嚙檗吞針 。” |
嚙雪吞氈 | 明 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十一出:“嚙雪吞氈,蘇卿猶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侶。這糠呵!縱然吃些何慮?” |
囫圇半片 | 畢方《千重浪》第十章:“(邢連成)這才囫圇半片地聽出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