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渾噩噩的成語故事
拼音hún hún è è
基本解釋渾渾:厚厚;樸實厚道;噩噩:嚴正的樣子。指渾厚而嚴正的樣子?,F(xiàn)多形容糊里糊涂;愚昧無知。
出處漢 揚雄《法言 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p>
暫未找到成語渾渾噩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渾渾噩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渾然一體 |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td> |
渾俗和光 | 先秦 李耳《老子》:“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 |
清渾皁白 | |
渾身是膽 | 宋 陳著《寶鼎現(xiàn) 壽京尹曾留遠侍郎淵子》詞:“最是滿腹精神,擔負處,渾身是膽?!?/td> |
噩噩渾渾 | 清 魏源《<書古微>序》:“于是天文地理,皆定位于高高下下之中;孔思周情,各呈露于噩噩渾渾之際。” |
璞玉渾金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td> |
渾掄吞棗 | 元·耶律楚材《<心經(jīng)宗說>后序》:“嗟見渾掄吞棗,只管誦詩?!?/td> |
渾淪吞棗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24卷:“今學者有幾個理會得章句,也只是渾淪吞棗?!?/td> |
混混噩噩 | 孫中山《建國方略 知行總論》:“三代以前,人類混混噩噩,不識不知,行之而不知其道?!?/td> |
質(zhì)直渾厚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韓吏部下》:“語多質(zhì)直渾厚,計應似其為人?!?/td> |
渾然無知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那賊渾然不知,不言不語。” |
渾水摸魚 | 老舍《四世同堂 惶惑 十》:“假若事情已定,他大可以馬上去渾水摸魚,管什么上海開仗不開仗。” |
渾渾沉沉 | 《淮南子·兵略訓》:“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渾渾沉沉,孰知其藏?!币徽f,“沉”當為“沆”字。參閱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二》。 |
一氣渾成 |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以詩志別,分韻得‘秋’字,援筆立就,一氣渾成?!?/td> |
渾金璞玉 | 南朝 梁元帝《為東宮薦石門侯啟》:“點漆凝脂,事逾衛(wèi)玠;渾金璞玉,才匹山濤。” |
鑿破渾沌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應帝王》:“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是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渾然天成 | 唐 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才,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
渾然自成 | 茅盾《大題小解》:“美麗的形象,應有適當?shù)淖謪R來構成,這原是不錯的;但二者實應同時產(chǎn)生,渾然自成。” |
璞金渾玉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td> |
昏昏噩噩 | 葉君健《曙光》:“這兩句話像兩根鐵掃把,把他的腦子攪得昏昏噩噩,好大一陣子不能進行思維活動?!?/td> |
渾身解數(shù) | 明 吳承恩《西游記》:“渾身解數(shù)如花錦,雙手騰那似轆轤?!?/td> |
返虛入渾 |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返虛入渾,積健為雄?!?/td> |
渾渾沌沌 | 先秦 孫武《孫子 勢》:“紛紛紜紜,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td> |
渾金白玉 | 宋·戴埴《鼠璞·魏相許伯》:“士大夫出處,如渾金白玉,不可玷闕?!?/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