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紗女
[唐代]:王昌齡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錢塘江畔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
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
“浣紗女”譯文及注釋
譯文
錢塘江邊是誰的家鄉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好色的吳王統治時她們不敢出門,如今卻毫無顧忌地到春江洗紗。
注釋
浣:洗濯 。紗:棉、絲織物的通稱。
錢塘江:在今浙江。
勝:超過,勝過。
吳王:特指春秋時期吳國的國君夫差。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踐曾獻美女西施與他,以亂吳國之政。據說西施本是越國的一個浣紗女,故說“吳王在時不得出”。
公然:毫無顧忌,公開地。
“浣紗女”鑒賞
賞析
此詩描繪了一幅十分迷人的圖畫:一群比鮮花還要美麗的女子在碧綠的江水中浣洗著輕紗,她們歡歌笑語,如花的臉龐映著碧綠的江水和水中的輕紗。詩的前二句寫詩人在錢塘江畔看到了“勝花”的女子,情不自禁地問起這些女子是誰家的女兒,是從正面對錢塘女兒進行熱烈贊美。其中,“是誰家”三字的用意并不是在詢問這些女子是誰家的女兒,而是用反詰的方式來表達對錢塘女兒的贊美,充滿了驚喜贊嘆的感情;同時,詩人只用“勝花”二字寫女子之美,簡潔而形象。緊接著,詩人并不是順勢對女子的美做進一步的具體描繪,而是把筆宕開,引用歷史故事對女子進行贊美,用浣紗將浣紗女與西施之聯系起來的同時在同中求異,在異同之間略作點撥,在平白明快的話語中注入耐人品味的意蘊,表現浣紗女勝過西施的命運,顯出巧妙和深曲,使全詩在贊美錢塘女兒的同時,又對歷代的荒淫統治者進行了諷刺,豐富了全詩的內容。其中,“吳王在時不得出”一句在遺憾中傳出對“公然來浣紗”的女子的慶幸,曲折深蘊而又留有空白;“公然”二字則不僅表現了女子們浣紗時的喜悅心情,還含著詩人對世事清平的由衷贊美。
?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為了贊頌盛唐朝政而作,胡問濤(胡嗣坤)和羅琴的《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將此詩系于詩人謫官后,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
唐代·王昌齡的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
? 王昌齡的詩(14篇)〕
宋代:
姜夔
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家在碧云西。別母情懷,隨郎滋味,桃葉渡江時。
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楊柳津頭,梨花墻外,心事兩人知。
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家在碧雲西。別母情懷,隨郎滋味,桃葉渡江時。
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楊柳津頭,梨花牆外,心事兩人知。
明代:
葉小鸞
香到酴醾送晚涼,荇風輕約薄羅裳。曲闌憑遍思偏長。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關春色惱人腸。誤他雙燕未歸梁。
香到酴醾送晚涼,荇風輕約薄羅裳。曲闌憑遍思偏長。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關春色惱人腸。誤他雙燕未歸梁。
五代:
和凝
正是破瓜年紀,含情慣得人饒。桃李精神鸚鵡舌,可堪虛度良宵。卻愛藍羅裙子,羨他長束纖腰。
正是破瓜年紀,含情慣得人饒。桃李精神鸚鵡舌,可堪虛度良宵。卻愛藍羅裙子,羨他長束纖腰。
南北朝:
蕭衍
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
朱口發艷歌,玉指弄嬌弦。
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
朱口發豔歌,玉指弄嬌弦。
宋代:
施酒監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滿目圍芳草。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識盡千千萬萬人,終不似、伊家好。
別你登長道。轉更添煩惱。樓外朱樓獨倚闌,滿目圍芳草。
南北朝:
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宋代:
王詵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云沉雨散。憑闌干、東風淚眼。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雲沉雨散。憑闌幹、東風淚眼。海棠開後,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唐代:
溫庭筠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澹煙如柳。垂翠幕,結同心,待郎熏繡衾。
城上月,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宮樹暗,鵲橋橫,玉簽初報明。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澹煙如柳。垂翠幕,結同心,待郎熏繡衾。
城上月,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宮樹暗,鵲橋橫,玉簽初報明。
五代:
和凝
迎得郎來入繡闈,語相思,連理枝。鬢亂釵垂,梳墮印山眉。婭姹含情嬌不語,纖玉手,撫郎衣。
迎得郎來入繡闈,語相思,連理枝。鬢亂釵垂,梳墮印山眉。婭姹含情嬌不語,纖玉手,撫郎衣。
唐代:
孟郊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欲別牽郎衣,郞今到何處?
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