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春日湖上”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小樓還被門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處吹著簫。門前朝朝暮暮與我相對的,只有毫無情意的秋月和按約而至的春潮。心事憂愁不定,似飛花一般,雙眉緊鎖不展,恰如殘柳。
注釋
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始于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中原音韻》入“黃鐘宮”。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換頭,須連用。
礙:遮擋。楚天: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天空。
有信春潮:潮水有漲有落,其去來都有定時,稱為“信潮”。
飛花:飄飛的落花。
“人月圓·春日湖上”鑒賞
賞析
“小樓”兩句,寫從小樓遠望。西湖到處是青山,故作者在樓上遠望時,被層疊的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望見遙遠的“楚天”。這兩句,情調有點惆悵,不但通過意象來表現,而且通過一個“還”字強調出來。“還”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想眺望遠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礙了,不能達到目的;這就顯出了懊惱之意。曲文一開頭就籠罩了一層低沉不快的情緒緒,從而為下面只體的敘述抒情定下了基調。
“昨宵入夢”三句為敘事,是說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中來了,但她現在卻不知在什么地方。這里借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又惆悵的夢境。說它美麗,是因為美人入夢,必有許多旖旎溫馨,說它惆悵,是因為醒后相憶,不知她身在何處。這種別后酌“分明又向華胥見”(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許多文人才士難堪的,張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對開頭兩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原來,所謂“遙斷楚天遐”,實寓兩地分離,同“那人”的關系被隔斷之意;而“青山”之礙,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見。
“門前朝暮”三句,沿著前篇的情感之流繼續發展,敘述那段時間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對的,只有“秋月”與“春潮”而已,非常寂寞,無聊。然而還不止此,“秋月”而曰“無倩”‘,“春潮”而曰“有信”,這就增加了數倍的感傷色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有句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埋怨秋月的無情,這里的“無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埋怨潮來有信,人歸無期,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這三句在敘事寫景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是濃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結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這說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發懷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寫景,而在情感的表達上又顯得形象而含蓄,體現了張可久散曲典雅蘊藉的風格。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寫于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個春日,是作者為了抒發自已懷念遠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張可久簡介
元代·張可久的簡介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 張可久的詩(230篇)〕猜你喜歡
水調歌頭·落日古城角
落日古城角,把酒勸君留。長安路遠,何事風雪敝貂裘。散盡黃金身世,不管秦樓人怨,歸計狎沙鷗。明夜扁舟去,和月載離愁。
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何處依劉客,寂寞賦登樓。
陽春曲·題情
輕拈斑管書心事,細折銀箋寫恨詞。可憐不慣害相思,則被你個肯字兒,迤逗我許多時。
鬢云懶理松金鳳,胭粉慵施減玉容。傷情經歲繡幃空,心緒冗,悶倚翠屏。
慵拈粉線閑金縷,懶酌瓊漿冷玉壺。才郎一去信音疏,長嘆吁,香臉淚如珠。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奶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阻越情忺。
笑將紅袖遮銀燭,不放才郎夜看書。相偎相抱取歡娛,止不過迭應舉,及第待何如。
百忙里鉸甚鞋兒樣,寂寞羅幃冷篆香。向前摟定可憎娘,止不過趕嫁妝,誤了又何妨。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啟涂情己緬。
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