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風在樹林頂端怒號。
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漲了,只是發覺釣魚的小船更高了。
注釋
釣船:漁船。
“山雨”鑒賞
賞析
歷來寫山雨的詩很多。大多數詩人都是從視覺入手并加以形容或描繪,本詩則是從感覺出發,自然流出,因此被論者稱為“純乎天籟”。
詩的前兩句全由聽覺落筆,傳人詩人耳中的都是飄灑在山間的雨聲和呼嘯于林際的風聲。“一夜”寫其持續時間之久,“怒號”言其發出響聲之大,讓人于冥冥之中去想像山中夜雨的情狀。
后兩句脈斷意連,巧妙地運用“水漲船高”的生活體驗,以只覺船高的親身感受,來反跌出不知溪漲的視覺不足。究其本意,原不是不知“溪水長”,只是為了要強調“釣船高”的特殊感覺,才故意先說不知,然后才讓“只覺”來表達不知之知。這樣就在有意無意之間,傳遞出一種夜泊山溪的疏曠情懷,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此外,小詩頗可玩味的還有“釣船”兩字。中國古代文人厭倦了爾虞我詐的官場、車馬喧鬧的世俗,常浪跡江湖,隱居山林,尋找一種樵唱漁歌式的生活情趣。詩的作者也不例外。從表面看,他只是在描寫一場山雨,時間在夜晚,但“釣船”兩字,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他所追求和得到的那種閑適和悠然。由此二字,人們可以想見他白天垂釣于山溪、夜間泊眠于釣船的曠放。如果將此二字換作“小舟”,則意境和內涵都將大受影響。
由此可知,此詩的好處除了它不加雕飾的“純乎天籟”之外,還在于意境超然、韻味悠長,表現出明人追慕唐詩的一種明顯意向。
創作背景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紅巾軍克上都,逼大寧,偰伯遼遜為避亂,攜子弟逃至高麗。詩是作者避居高麗時的作品。本詩形象生動,語調明快,不假雕飾,純乎自然之趣,寫得十分含蓄。但詩中其實表達了內心的凄涼苦寂,隱含著對時局的憂患。
偰遜簡介
元代·偰遜的簡介

偰(xiè)遜(1319~1360),元代詩人。字公遠,又字伯僚。高昌維吾爾族。偰哲篤長子。寓居溧陽(今屬江蘇)。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進士,任翰林應奉,遷宣政院斷事官經歷。選為端本堂正字。曾出守單州。元末以尚賓出使高麗,逢元朝鼎革,便留高麗不還,被封為高昌郡公。他的詩集名為《近思齋逸稿》,但國內已無傳本。小詩《山雨》被詩選家評為“純乎天籟”:“一夜山中雨,林端風怒號。不知溪水長,只覺釣船高。”按:偰遜字伯僚,又作百遼。
...〔? 偰遜的詩(1篇)〕猜你喜歡
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掛可駭
隤云曖前驅,連鼓訌后殿。
骎骎失高丘,擾擾暗古縣。
白龍起幽蟄,黑霧佐神變。
盆傾耳雙聵,斗暗目四眩。
帆重腹逾飽,櫓潤鳴更健。
圓漪暈雨點,濺滴走波面。
伶俜愁孤鴛,飐閃亂饑燕。
麥老枕水臥,秧稚與風戰。
牛蹊岌城沉,蟻隧洶瓴建。
水車競施行,歲事敢休宴。
咿啞嘯簧鳴,轣轆連鎖轉。
駢頭立婦子,列舍望宗伴。
東枯駭西潰,寸涸驚尺淀。
嗟余豈能賢,與彼亦何辨?
扁舟風露熟,半世江湖遍。
不知憂稼穡,但解加餐飯。
遙憐老農苦,敢厭游子倦?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