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左丘明的詩 > 寺人披見文公

      寺人披見文公

      [先秦]:左丘明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寺人披見文公”譯文及注釋

      譯文

      呂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并且拒絕接見,說:“蒲城的戰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你馬上就來了。后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趕到,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雖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樣快呢?在蒲城被你斬斷的那只袖口還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說:“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如果還沒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災難。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力量。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對于我又有什么關系呢?現在您即位為君,難道就不會再發生蒲、狄那樣的事件嗎?從前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而讓管仲輔佐自己,您如果改變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驅逐的命令?這樣,要逃走的人就會很多了,豈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見了披,他把即將發生的叛亂報告了文公。晉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商量應付的辦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晉文公的宮室果然被燒。瑕甥、郤芮沒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誘他們過河把他們殺了。

      注釋

      呂、郤:呂即陰飴甥,他的采邑除陰外還有呂今山西霍縣西、瑕今山西臨猗附近,故又稱呂甥、瑕甥。郤即郤芮。二人都是晉惠公、晉懷公的舊臣。

      畏逼:害怕遭受迫害。

      弒:古時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見:謁見

      使:派人來到某個地方

      讓:斥責

      一宿:隔一夜

      女:同“汝”,你。

      田:打獵

      中宿:隔兩夜

      袪:衣袖

      入:回到國內

      其:在這里表示推測語氣

      之:指為君之道

      及難:遭遇災難

      唯力是視:即“唯視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盡多大力量

      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關系呢?

      齊桓公置射鉤:魯莊公年,管仲奉公子糾與齊桓公戰于乾時,管仲曾射中齊桓公革帶上的鉤,后來他投奔齊桓公,齊桓公能聽鮑叔牙勸說,置射鉤之仇而不問,任用其為相。

      潛:秘密地

      誘:誘騙

      “寺人披見文公”鑒賞

      賞析

      晉獻公有九子,因聽信寵妾驪姬之讒,改立其子奚齊,而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即晉文公)出奔蒲,獻公命寺人披攻打蒲,重耳越墻而逃,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晉獻公死,重耳的弟弟夷吾繼位而為惠公,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殺重耳,重耳再逃,流亡國外十九年后回國為晉文公。又遭惠公舊臣呂、郤謀殺。

      這篇文字寫了寺人披——勃鞮(di)向晉文公提供情報、助其避難平亂的過程。勃鞮應是晉文公的仇敵,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歷經事件不枚勝數,在不同的過程中,其寬闊的胸襟所展現出的人格力量,和應對事件的謀略所預示的必能振興國家的前景,使各類的人物,在他入主晉國之初,都會重新考慮自己的抉擇。勃鞮就是第一個。他得知叛亂的確切情報,也認定了即使是不以此覲見,晉文公也能夠不計前嫌,最起碼是不會殺了他。事情的進程完全證實了他的預想,也使他決心投靠重耳。這一起個人恩怨的理智處置,為晉文公贏得了時間,使他能夠在緊急的關頭避離,最后借助秦穆公鎮壓了叛軍;也為他隨后一系列穩定政局的策略,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先例。文中幾位主人公,即晉文公、勃鞮、秦穆公、呂甥、郤芮,我講《陰飴甥對秦伯》一文時,曾有簡略的介紹,這里,對他們整體的狀況,以及在該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一個梗概的說明。

      晉文公,名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晉獻公繼位時他已經成人,很有賢名,身邊逐漸聚集起一些賢士輔助。后來晉獻公寵愛驪姬姐妹,準備廢掉太子申生,這也牽涉到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夷吾,重耳為避開驪姬的讒害,他帶兵離京守備蒲城。申生自殺后,晉獻公派兵討伐蒲城,宦官履鞮——即本文的另一主人公勃鞮——率軍攻入蒲城,并逼迫重耳自殺。危機中重耳逾墻逃命,履鞮去追捕,卻只割斷了重耳的衣袖。重耳逃到母親的娘家狄國,此時他已經四十三歲了。

      五年后晉獻公死,里克殺了驪姬姐妹的兒子奚齊、悼子,要迎接重耳為君,重耳斟酌后謝絕了。于是他們迎接另一位公子夷吾繼位,這就是晉惠公。晉惠公畏懼重耳的名望,又派履鞮帶領壯士潛入狄國刺殺重耳。重耳與謀士趙衰商議,狄國太小很不安全,最重要的是無力輔助他們,決定去投奔齊桓公。重耳與趙衰曾在狄國娶妻,她們是姐妹二人:季隗(kui)和叔隗。辭行時重耳讓其妻耐心等候二十五年,如還不回來任憑其嫁人。季隗說:“這二十五年,我墳上的柏樹也成材了,放心,我等你回來!”

      在齊國,齊桓公厚待重耳一行,并選王室的女子婚配給他,這就是后來的文姜。齊桓公死后,雖然國內戰亂不斷,但后來的國君也很敬重重耳,給予他優厚的款待,重耳又很愛齊女,就不顧齊已無力幫助他的現實,再也不愿離開齊國。齊女大義凜然,規勸重耳:“你是一國的公子,被迫害才來到這里,那么多的賢士為了你奔命。你不想回去,為安逸不能回報他們的苦心,我都為你害羞!現在還不行動,什么時候才能成就大業?”她和趙衰等商議,借機將重耳灌得大醉,放置車上一行人疾駛,待重耳醒來已經出了齊國。重耳大怒仗劍要殺咎犯(另一賢士,重耳的舅舅),咎犯說:“你成了大事,殺了我我也心甘情愿。”重耳冷靜了下來,仍然狠狠地說:“大事若不成,我吃舅舅的肉!”咎犯回答:“要是成不了大事,我的肉是又腥又臊,怎么能吃?”

      一路上,他們途徑衛、曹、宋、鄭等國,有禮遇也有冷落,最后到達楚國。楚成王以諸侯的禮節厚待重耳。過了幾個月,晉太子圉逃出了秦國,秦穆公大怒,下決心迎接重耳以幫助他入主晉國。楚成王為重耳分析了形勢,力促他依靠秦穆公,厚送他赴秦。見到重耳,秦穆公說:“我知道你是急于回國的。”重耳和趙衰再拜:“我們仰望君王,如同禾苗盼著春雨!”秦穆公送懷贏等五女給重耳,開始重耳不想接受(因為涉及懷公姬圉),謀臣們說:“他的國家都將屬于我們,何況他的妻子!不能只拘小節。”

      晉惠公死晉懷公繼位。秦穆公發兵送重耳歸晉,晉國的大臣多歡迎重耳,只有晉惠公的寵臣呂甥、郤芮不附。秦軍渡過黃河,圍困令狐,晉軍屯于廬柳對恃。后來由咎犯出面,與秦晉大夫會盟,重耳入晉師、入曲沃、入武宮,逃亡在外十九年,即位為晉文公已六十二歲了。懷公圉逃亡到高粱,被晉文公派人刺殺。

      呂甥、郤芮不愿附和晉文公,謀劃在晉文公還沒有穩住局勢時,率軍焚燒王宮殺重耳。其陰謀被勃鞮得知,于是有了下文:

      呂甥(即陰飴甥,晉惠公、晉懷公的舊臣)和郤芮擔心被害,就準備孤注一擲,焚燒王宮殺死晉侯。這時宮人勃鞮(寺人:即后世所說的宦官,披:即勃鞮,亦稱履鞮)求見晉文公。但是文公派人斥責(讓)他,并推托拒絕相見。來人傳達晉文公的話:“在蒲城那一仗,君王命令所允許的時限是可以過一夜,你(女:古通汝)是當天就趕到了。我跟狄國國君在渭河邊打獵(田,古通畋:tian打獵),你奉惠公命令趕來設計謀殺我,他所允許的時限是可以過三夜,你卻第二天晚上就趕到了。雖然是有君王的命令,可你怎么那樣行動迅速呢?那只衣袖(祛qu)現在我還存著呢,你趕快跑吧(別等到我后悔,那就會殺了你)!”勃鞮回答說:“我以為您進入國內掌權,就已經懂得了作國君的道理了。如果(若)仍然還沒有明了,就還要遭遇災難啊!對君王的命令必須要專注,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為國君除掉他所憎惡的人,執行者只能是全力以赴。至于這人是蒲人還是狄人,和我有什么相干!您現在即國君之位,難道就沒有蒲城、狄國的仇人了嗎?齊桓公能放下被射中帶鉤的恩怨,拜管仲為相,您如果和他不同(不是胸懷寬闊),那何勞您命令(我走開)呢?要走的人還很多,豈止僅僅是我這受過宮刑的臣子吶!”

      于是晉文公接見了他,勃鞮把將發生的災難告訴了文公。晉文公秘密地離開晉國,到王城會見了秦穆公。三月底晉國王宮起火,呂甥(瑕:一說是呂甥的封地邑名,但是他原封地應該是陰邑;另說陰飴甥復姓瑕呂)、郤芮沒有抓到晉文公,就追到黃河邊,秦穆公設計騙其進入王城,撲殺了他們。

      寺人披說服了晉文公,使得國家又避免了一場動亂。晉文公寬闊的胸懷和氣魄,和齊桓公應屬比肩,這是他們事業成功的必要條件。齊桓公也曾流亡國外,回國即位途中,被管仲箭射帶鉤,及至管仲被押解回來,桓公卻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拜其為相國,奠定了他稱霸諸侯的人才基礎。重耳即位時所面臨的狀況和齊桓公類似,百廢待興、政局動亂,而且他已經是六十三歲,能用的時間無多。但是磨難賦予了他智慧和經驗,也為他拓展出了博大的容量。在國家和個人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正是這一切,給了他理智、機遇、靈感、對策和最后的勝利。晉文公開始聽說勃鞮來,動怒但沒有報復,只是勸其逃走——晉文公也是常人,有著人所共有的情感:“別呆在這里了,也許我一會兒越想越恨就殺了你”——胸襟的容量已見端倪,也正是這一表現,才使勃鞮放心了:重耳確是大賢!才講出了一番大道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晉文公才能涉險無虞。勃鞮的歸附,使得晉文公更加明確了,要振興晉國,必須團結臣民安撫人心穩定政局。秦國的軍隊,可以幫他打下江山,可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則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借助秦穆公殺掉呂甥、郤芮后,立即頒發赦令:在獻公、惠公、懷公時期直至此次叛亂中,晉國官員和其他人等,無論他是否呂郤二人的同黨,對其任何作為一律不咎既往,都仍在原位供職。但是晉國上下還是人心惶惶。可想而知,重耳受盡迫害,在國外流亡十九年,國內的官員大多是反對派。

      這時小吏頭須求見。這個頭須,原是跟隨重耳逃亡的人,管理一應的財物。在重耳離開齊國的時候,他動搖了。現實明擺著,就憑著這一班人?復國必將是遙遙無期,住在齊國還能安逸溫飽,偏偏要跑出來,真是上賓不當去做流浪漢。于是頭須卷走了財產悄悄回到晉國。使得重耳兩手空空,在曹、宋、鄭國備受折難。頭須在赦令頒發后——他倒是謹慎,不像勃鞮那樣冒險,有赦令在,最少是確保了自己項上的人頭——看出了赦令的成效不佳,就仿效勃鞮來見晉文公,說:“你若繼續信任、使用我,人們就會認定:‘對戰時謀殺他的勃鞮、危難中拋棄他的頭須,國君都能任用,我們還擔心什么呢?’局面就會穩定下來。”晉文公大喜,就仍然讓頭須為他駕車,也即親兵,出入都和重耳同行止。這在晉國產生了轟動效應。都知道晉文公不計前嫌,胸懷寬闊。使惡意的流言自滅。

      晉文公打開了局面,秦穆公很高興,將文贏送來團聚。重耳在蒲城的兒子姬歡,獻公征剿時躲入民間,其母死難而姬歡幸免。不久也來都城相聚,文贏認他為己子,被晉文公立為太子——就是后來的晉襄公。狄國國君送來季隗,齊國也送來了文姜。晉文公把她們的事情說給文贏,尤其是文姜大義責難和設計,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文贏十分贊許她們的品德,并堅持讓正位給文姜。開始重耳未答應,文贏請求秦穆公幫助,才最后定了下來。

      “讀史使人明智。”從歷來的歷史故事中,我們應該已經讀出應該怎樣對待前年的仇敵。個性化的語言使我們看出了晉文公的寬容大度,捐棄前仇,化敵為友的胸懷。而寺人披又是隨機應變,機智善辯,足智多謀。對于晉文公,以前自己的攻打對象能夠毫無保留的訴說自己所知的情報,體現了待人的真誠,是何等的為人境界!文章雖然不長,但是精簡的筆墨描繪將來龍去脈得淋漓盡致,令人嘆服。

      左丘明簡介

      先秦·左丘明的簡介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左丘明的詩(31篇)

      猜你喜歡

      司馬季主論卜

      明代劉基

      東陵侯既廢,過司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東陵侯曰:“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吾聞之蓄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無往不復。仆竊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則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為?”東陵侯曰:“仆未究其奧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嗚呼!天道何親?惟德之親;鬼神何靈?因人而靈。夫蓍,枯草也;龜,枯骨也,物也。人,靈于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頹垣,昔日之歌樓舞館也;荒榛斷梗,昔日之瓊蕤玉樹也;露蛬風蟬,昔日之鳳笙龍笛也;鬼燐螢火,昔日之金釭華燭也;秋荼春薺,昔日之象白駝峰也;丹楓白荻,昔日之蜀錦齊紈也。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為?”


      游俠列傳序

      兩漢司馬遷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于世云。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無可言者。及若季次、原憲,閭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茍合當世,當世亦笑之。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廩,伊尹負于鼎俎,傅說匿于傅險,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災,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享其利者為有德。”故伯夷丑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躋暴戾,其徒誦義無窮。由此觀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浮沉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豪暴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上書諫獵

      兩漢司馬相如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況乎涉豐草,騁丘虛,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樂出萬有一危之途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兩漢劉秀

      車駕至臨溜自勞軍,群臣大會。帝謂弇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于信也。又田橫烹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為仇。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又事尤相類也。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象祠記

      明代王守仁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于予。予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而不敢廢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于唐,而猶存于今;壞于有鼻,而猶盛于茲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烏,而況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則祀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驁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于世,吾于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

      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于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則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于善,則不至于惡;不抵于奸,則必入于善。信乎,象蓋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于其位,澤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于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歟?

      吾于是蓋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則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報孫會宗書

      兩漢楊惲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余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竊恨足下不深推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默而息乎,恐違孔氏各言爾志之義。故敢略陳其愚,惟君子察焉。

      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與群僚同心并力,陪輔朝庭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游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竊自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后耳熱,仰天撫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滛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惲幸有余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當盛漢之隆,愿勉旃,毋多談。


      滑稽列傳

      兩漢司馬遷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齊威王乃益赍黃金千溢,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悅,置酒后宮,召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時賜馀瀝,奉觴上壽,數起,飲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覩,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秦楚之際月表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猶以為未可,其后乃放弒。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鋤豪杰,維萬世之安。然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奮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賈誼論

      宋代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屈原列傳

      兩漢司馬遷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馀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亚洲桃色AV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 中文日韩亚洲欧美制服|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亚洲福利精品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av乱码| 亚洲第一页日韩专区|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专区一路线二|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mv|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欧洲亚洲国产精华液|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亚洲精品456播放|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99|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