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極目遠眺,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壯、連綿起伏。腳下河流碧波蕩漾仿佛與長天連成一線,高山聳立直入云間。站在長城高臺眺望,頓覺心曠神怡,猶已超然物外。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風拂來,不多時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中的鷗鷺安靜的聚在一起。離去時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縷縷輕煙。仕途多坎坷磨難,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再難忘記這讓人流連忘返的山水美景,楊柳依依,槐樹蔥郁,讓人生憐。
注釋
馬耳:山名,在今山東諸城市西南六十里。后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六“濰水”條:“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舉,望其馬耳,故世取名焉。”
九仙山:在諸城市南九十里。
超然:即超然臺,舊稱北臺。聯拳:群聚的樣子。小溪中的鷗鷺安靜的聚在一起。
他年:往年;以前。
“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鑒賞
賞析
這首《江城子》詞中抒發了作者對密州的一片深情。詞中景與情、虛與實交替著筆。上下片都是先寫實景,再抒情,后寫虛擬之景。
上片開頭“前瞻”三句是實有之景;中間“城上”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亦起點題作用;最后“莫使”三句是虛擬之景,借寫超然臺晝夜美景和登臨之際的超然之感,以表達對密州的留戀之情。
下片為詞作主體。換頭“小溪”三句同樣是實有之景,惟鷗鷺翩然而去又暗喻自己之離去;末尾“莫忘”三句同樣是虛擬之景,惟虛擬之景中添入囑托之語,希望故友不忘舊人;中間“人事”二句則是作者感慨的直接表白。寓居密州的時光,以至于既往半生的時光,盡于此二句中囊括之,盡于吟誦此二句時浮現之。同時又自然寓有今日登臺,追憶往昔,今日亦將轉瞬成為往昔之意,所謂“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豈不痛哉!”(王羲之《蘭亭集序》)
清黃子云《野鴻詩的》說:“詩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離乎真實無偽。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詩者若能隨境興懷,因題著句,則固景無不真,情無不誠矣。”“景無不真,情無不誠”八字,似為此詞而發。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于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冬天。當時蘇軾在密州已生活了兩年,當他離官別任時,已對密州的山山水水充滿了眷戀之情,因作此詞。《東坡紀年錄》謂丙辰十二月“東武道中作”。《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四:十月晚登超然臺望月作《江神子》詞。 ?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從軍詩五首·其三
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游媚筆泉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
高陽臺·將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歸吳下置酒話別離懷惘惘
暗水通潮,癡云閣雨,微陰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離聲。清歌欲遏行云住,露春纖、并坐調笙。莫多情,第一難忘,席上輕盈。
天涯我是飄零慣,任飛花無定,相送人行。見說蘭舟,明朝也泊長亭。門前記取垂楊樹,只藏他、三兩秋鶯。一程程,愁水愁風,不要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