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云”譯文及注釋
譯文
傍晚,夕陽照射下的低空云,聚散不定,猶如破碎割裂的河灘,不能連成一片。
忽而展開了金黃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來的一群鳳凰。
隨后又變成了身披五彩織錦的牛群,牛尾上還捆著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齊人田單指揮的火牛陣。
一會又變幻成等候黑夜到來、密集無聲的一支奇襲部隊,只待發動奇襲,穴城而入。
一陣風吹散了晚云,天邊了無一物,仍然還一動不動地佇立在船頭凝望。
注釋
黕黕(dǎn):發黑的樣子。
日腳云:指夕陽照射下的低空云。
破灘:破碎割裂的河灘。
金翠尾:金黃翠碧、五顏六色的鳥尾。
秦女鸞(luán):指風凰。傳說秦穆女弄玉跟青年蕭史學吹簫,作風凰聲,引來許多風凰,后來他們雙雙隨風飛去,見于《列女傳》。
綴燧(suì):裝飾火把,代指火牛陣。據《史記·田單列傳》說:齊國田單同燕國打仗,使用千余頭耕牛,罩以五彩龍文的繒衣,牛角裝上比首,牛尾捆上火把,點燃火把,牛便狂奔,沖向敵陣,結果大敗燕軍。
伺黑密不囂:寫晚云又變幻成等候黑夜到來、密集無聲的一支奇襲部隊。
額額:形容城高。
未剜(wān):穴道還沒挖通。
了:完全。
“晚云”鑒賞
賞析
這首詩前二句寫所見晚云的最初形態,并順手點題。中間六句寫晚云變幻所構成的奇異景色。最后兩句寫詩人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這首詩借助新奇的比喻和聯想手法,巧用典故,成功地把晚云難寫之動景展現了出來。
開端二句,寫所見晚云的最初形態,并順手點題。這句點明描寫對象。烏云在晚風中舒卷離合,集散不定,猶如支離割裂的河灘,尚未連成一片,故說“斷續如破灘”。
中間六句寫晚云變幻所構成的奇異景色。由于云層浮動和日光照射,天邊晚云出現了五顏六色、絢爛多姿的形象:忽而展開了金黃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來的一群鳳凰;隨后又變成了身披五彩織錦的牛群,牛尾上還捆著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齊人田單指揮的火牛陣;一會兒又成了闃寂無聲的步兵陣,如同暗中包圍了敵寨,正等待著夜深發動奇襲,穴城而入……詩中“秦女鸞”,是借用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故事。“連牛”“綴燧”,是借用田單的故事。“伺黑”兩句,是寫奇兵圍城的情景。詩人在這里飛馳想象,借助古代故事,采用一系列復雜的比喻,寫出晚云的奇妙變幻,手法是新巧的。
收尾兩句,是寫詩人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一陣風吹散了晚云,天邊了無一物,詩人還一動不動地佇立在船頭凝望。這既暗示了景物之奇,使目睹者不暇旁顧;又寫出了晚云之幻,面前的瑰奇物象倏忽過眼一空。且還補出寫景的立足點,點明以上描述的一切,都屬詩人途中所見,從而增強了真切感。
梅堯臣認為好詩要能“意新語工”,“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這首詩正是借助于新奇的比喻和聯想,把晚云的難寫之景,展現于人們的眼前。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于慶歷八年(公元1048年)在觀賞晚云色彩絢麗、變幻多姿的奇妙景象時有感而作。
梅堯臣簡介
宋代·梅堯臣的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 梅堯臣的詩(11篇)〕猜你喜歡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逍遙堂會宿二首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凄凄。
浣花溪記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