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譯文及注釋
譯文
金陵風光美麗如畫,秋色明凈清爽。碧天與秋水一色,何處是盡頭呢?雨后晴朗的天色與秋水閃爍的冷光相輝映。蓼草荻花叢生的小島上,隱約可見幾間竹籬環繞的草舍。
江水盡頭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掛在云端,煙霧籠罩的岸邊,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興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為漁民、樵夫閑談的話題。在高樓上獨自遙望,倍感蒼涼,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
注釋
離亭燕:詞牌名。
一帶:指金陵(今南京)一帶地區。
風物:風光景物。瀟灑:神情舉止自然大方。此處是擬人化用法。
浸:液體滲入。此處指水天溶為一體。斷:接合部。
霽色:雨后初晴的景色。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相射:互相輝映。
蓼嶼:指長滿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長滿荻草的水中沙地。
竹籬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籬笆,用茅草搭蓋的小房子。
客帆:即客船。
低亞:低垂。
六朝: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均在南京一帶建都。
漁樵:漁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
悵望:懷著悵惘的心情遠望。
“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兼懷古的詞,在宋懷古詞中是創作時期較早的一首。詞的上片描繪金陵一帶的山水,雨過天晴的秋色里顯得分外明凈而爽朗;下片通過懷古,寄托了詞人對六朝興亡盛衰的感慨。這首詞語樸而情厚,有別于婉約派詞的深沉感慨。全詞層層抒寫,勾勒甚密,語卜而情奪取,有別于婉約派的詞風。
開頭一句“一帶江山如畫”,先對金陵一帶的全景作一番鳥瞰,概括地寫出了它的山水之美。秋天草木搖落景色蕭索,但這里作者卻說“風物向秋瀟灑”,一切景物顯得蕭疏明麗而有脫塵絕俗的風致,這就突出了金陵一帶秋日風光的特色。接著“水浸碧天何處斷”具體地描繪了這種特色。這個“水”字承首句的“江”而來,詞人的視線隨著浩瀚的長江向遠處看去,天幕低垂,水勢浮空,天水相連,渾然一色,看不到盡頭。將如此宏闊的景致,用一個“浸”字形象而準確地描繪出來。近處則是“霽色冷光相射”,“霽色”緊承上句“碧天”而來,“冷光”承“水”字而來,萬里晴空所展現的澄澈之色,江波瀲滟所閃現的凄冷的光,霽色靜止,冷光翻動,動景與靜景互相映照,構成一幅綺麗的畫面。一個“射”字點化了這一畫面。接著詞人又把視線從江水里移到了江洲上,卻只見“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敝?、嶼是蓼荻滋生之地,秋天是它發花的季節,密集的蓼荻叢中,隱約地現出了竹籬茅舍。這樣,從自然界寫到了人家,暗暗為下片的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下片先蕩開兩筆,寫詞人,再抬頭向遠處望去。“云際客帆高掛,煙外酒旗低亞”,極目處,客船的帆高掛著,煙外酒家的旗子低垂著,標志著人活動,于是情從景生,金陵的陳跡涌上心頭:“多少六朝興廢事”,這里在歷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經歷了六個朝代的興盛和衰亡,它們是怎樣興盛起來的,又是怎樣的衰亡的,這許許多多的往事,卻是“盡入漁樵閑話”?!皾O樵”承上片“竹籬茅舍”而來,到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詞人心里的隱憂。這種隱憂在歇拍兩句里,又作了進一步的抒寫:“悵望倚層樓”,“悵望”表明了詞人瞭望景色時的心情,倚高樓的欄桿上,懷著悵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著歷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日無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來,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沉下,蒼茫的夜幕即將降臨,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歇拍的調子是低沉的,他的隱憂沒有說明白,只從低沉的調子里現出點端倪,耐人尋味。
在宋代詞壇上,張昪與范仲淹一樣,創作中透露出詞風逐漸由婉約向豪放轉變的時代信息,對于詞境的開拓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創作背景
根據北宋范公偁《過庭錄》所載,這首詞是張昪(一作張升)退居江南后所作。張昪在退居以前,經歷了宋真宗、仁宗兩代,退居江南時期,又經歷了宋英宗、神宗兩朝,北宋帝國由盛到衰,積貧積弱的形勢越來越嚴重。這首詞包含著作者對國勢的關切。 ?
張昪簡介
宋代·張昪的簡介

張昪(992─1077)字杲卿,韓城(今屬陜西)人。南宋初人,作者經歷宋由盛到衰的時代。此詞為作者退居期間所作。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兼樞密使,以太子太師致仕。熙寧十年卒,年八十六,謚康節。
...〔? 張昪的詩(2篇)〕猜你喜歡
游媚筆泉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被蛟唬骸昂笕饲蠊氲夭豢勺R,被而名之?!笔辽髽洌a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
山鬼謠·問何年
雨巖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今名。
問何年、此山來此?西風落日無語。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一杯誰舉?舉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
須記?。鹤蛞过堜酗L雨,門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燈嘯,驚倒世間兒女。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待萬里攜君,鞭笞鸞鳳,誦我《遠游》賦。
?
滿江紅·贛州席上呈陳季陵太守
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遠,佳人已卜歸消息。便歸來、只是賦行云,襄王客。
些個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憶。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笑江州、司馬太多情,青衫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