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主簿有所思”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丈夫到了歸期還未回來;心里難過,無法再織布,便走下了織機。
出門等待,在田間徘徊;一直等到月亮出來、行人稀少的時候。
注釋
佳期:這里指行人的歸期。
期未歸:期望而沒有歸來。
望望:心中怨望。
鳴機:織機。
“同王主簿有所思”鑒賞
賞析
王主簿就是詩人王融,與謝朓同為蕭子良“竟陵八友”。他們常有詩歌往還,《同王主簿有所思》是寫給王融的歌往詩,這首詩清新含蓄,畫面凄切動人,且意味深長,情境中蘊含著沉悶的幽怨,雖不言怨而深沉之怨自在其中。
詩寫一思婦夜織,懷念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她曾與夫君約好了“佳期”,定好了時辰。可是,佳期已過,思婦內心焦急,翹首盼望,急切地期待著夫君歸來,卻總是不見他的蹤影。她的心頭,不免襲上無形的惆悵。那可不同于“君問歸期未有期”(李商隱《夜雨寄北》)那種瀕于絕望的期待,那種心態畢竟是相對平靜的——盡管是低沉的平靜;這可是有“佳期”可盼的呀——惟其有了“佳期”,所以希望愈大,思念之情愈加濃郁,急不可耐;惟其有了“佳期”卻又“期”而“未歸”,熱切的希望落了空,所以失望愈大,心情愈加沉痛。女主人公想:他,是旅途遭受了什么不幸,還是忘卻了“佳期”,忘卻了山盟海誓?她實在不忍想下去了。她把全副身心都埋沒到劇烈的織布勞動之中,試圖以此來排遣苦悶。但這不僅沒能稍稍平息心中的煩惱,“唧唧復唧唧”的織布聲音,反而更攪得她思緒紛雜,心情繚亂。于是,她干脆走下鳴機,邁出了亂哄哄的屋子。“望望”二字,一般解釋為中心怨望,實際上,這里與其說是在直接刻畫思婦的心理,不如說是在描繪思婦翹首盼望夫君的姿態、神態,而她怨望的心態,只是通過這種姿態神態,婉轉地表現出來的。只有這樣解釋,才能體會到句中豐富的形象性,咀嚼到深厚的韻味。
而且,循此亦可摸索到“徘徊東陌上”的意脈——否則,如果是從心態刻畫忽然跳到動作描寫,就顯得突兀。而循此意脈,讀者又仿佛可以看到,思婦在織機上頻頻遙望,終于失望以后,走下織機,邁出門戶,仍然是一步一望,一望一步,來到郊外月色田野之中。荒漠的平原,沉寂的曠野,一下子統攝了她的身心,她的心情仿佛也變得平靜了。宛如波濤洶涌的巨流,經過峽谷的激騰、擊撞和喧囂以后,匯入了一望無際的平湖,頓時顯得汪洋恣肆、紆徐平緩了。在這寧靜的世界,她兀自徘徊陌上,徜徉田間,直到月兒悄悄升起,行人漸漸隱去。這里,詩人已將靈動之筆從主人公心態的描繪中抽將出來,大筆繪畫出一幅月下思婦沉吟圖,烘托出一種清幽深遠的境界,讓人們從這幅寂靜的圖畫和寧謐的氣氛之中,從思婦的躑躅、徘徊之中,去體會她的心境,揣摩她的心情。無盡的思念,無窮的遐想,都融化在這清寂、空曠的境界之中了。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含蓄雋永。沈德潛評此詩“即景含情,怨在情外”(《古詩源》),可謂切中肯綮。另外,此詩已具有鮮明的格律化傾向。從聲律結構形式分析,它屬于“對式”絕句,即第一聯與第二聯各自成“對”,但相互不“粘”。這是“永明體”詩的一種特殊形式,反映了五言詩從古體向律體過渡的痕跡。謝朓是“永明體”的代表作家,從這一首小詩中,也可看到他在聲律方面所作的努力。
謝朓簡介
南北朝·謝朓的簡介

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時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大族。謝朓與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初任竟陵王蕭子良功曹、文學,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終尚書吏部郎,又稱謝宣城、謝吏部。東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死。曾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今存詩二百余首,多描寫自然景物,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于發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
...〔? 謝朓的詩(18篇)〕猜你喜歡
君難托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
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
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
人事反覆那能知?讒言人耳須臾離。
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托葉。
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