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駝破甕”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一開始把糧食存放到了甕中。一頭駱駝偷吃了甕中的糧食,結果頭被卡在里面出不來了。因為駱駝的頭出不來,這個人就為此事發愁。有一個老人來到見了就說:“你不要發愁,我教你一個能讓駱駝頭出來的方法。你把駱駝的頭斬斷,自然就能夠出來了。”這個人聽了隨即就采納了老人的意見,用刀把駱駝頭斬斷了。已經殺死了駱駝,進而又要把甕打破才能取出糧食。這樣行事的人,被后人所恥笑。
注釋
曩:從前,以往。
先:先前。
甕(wèng):一種口小腹大的盛器。
食:吃。
首:頭。
既:已經。
以為憂:為此事而憂慮。
語:告訴。
即:就。
依:依照,按照。
其:那個。
用:采納。
得:表示情況允許,有“能夠”,“可以”的意思。
之: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這里指那個既殺死了駱駝,又打破了甕的人。
汝:你。
復:又。
老父:老人。
患:擔憂。
“殺駝破甕”鑒賞
寓意
本文共涉及兩個人物,其中對駱駝的主人盲目聽信他人意見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同時也對那個老人不懂裝懂的表現進行了嘲諷。
雖然在通常情況下,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時有事半功倍,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經思考就接受別人的意見,連旁人的“餿主意”也言聽計從,結果只能像個笨人一樣賠了駱駝又折了甕。
世上不可能有那種“既殺駝,而復破甕”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機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來使人們獲得無上的智慧,這是《百喻經》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來裹藥的樹葉,當人有病時,就取出藥來用,而自然地將裹藥用的葉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讀了這部書,應當拋開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這個故事就啟示我們:凡事要認真思考,仔細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聽從他人的建議。
道理
雖然在通常情況下,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時有事半功倍,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經思考就接受別人的意見,連旁人的“餿主意”也言聽計從,結果只能像那個笨人一樣賠了駱駝又折了甕。
世上不可能有那種“既殺駝,而復破甕”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機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來使人們獲得無上的智慧,這是《百喻經》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來裹藥的樹葉,當人有病時,就取出藥來用,而自然地將裹藥用的葉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讀了這部書,應當拋開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蘊含的意義。這個故事就啟示我們:凡事要認真思考,仔細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聽從他人的建議。
伽膃肭簡介
南北朝·伽膃肭的簡介

伽膃肭,南北朝詩人,字號不詳,生卒年不詳,由于年代久遠,其生平已無法考證。。《殺駝破甕》選自《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是古天竺高僧伽膃肭從修羅藏十二部經中抄錄出譬喻,集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特別的一種。《百喻經》中的故事詼諧風趣,含義廣博深刻,很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因而流傳極為廣泛。
...〔? 伽膃肭的詩(1篇)〕猜你喜歡
問說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殺駝破甕
昔有一人,于甕中盛谷。駱駝入甕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為憂,無計可施。有一老人來語之,曰:“汝莫憂,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問:“法何?”老人曰:“汝當斬駝頭,自當出之。”主人以為妙,即依其語,以刀斬駝頭。既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為世人所笑。
孟母三遷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游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人有負鹽負薪者
人有負鹽負薪者,同釋重擔息樹陰。少時,且行,爭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訟于官。惠遣爭者出,顧州紀綱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無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擊之,見少鹽屑,曰:“得其實矣。”使爭者視之,負薪者乃伏而就罪。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晏子使楚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予?”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張袂成陰 一作:張袂成帷)
二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三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