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詩”譯文及注釋
譯文
南山林中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做啄木。
餓了就啄樹木取食,天黑就在巢里住宿。
從不干涉他人事情,只為自己志向努力。
品性高潔就是榮耀,品性污濁則是恥辱。
注釋
巢宿:在鳥巢中住宿。
惟志所欲:表示不干涉他人,只是為自己的志向努力。
“啄木詩”鑒賞
賞析
《啄木詩》是一首詠物抒情的小詩,詩表面上是寫啄木鳥,實質上是以啄木鳥喻詩人自己,通過寫啄木鳥與世無爭的高潔品德,表現出詩人的清高自守、無求寵幸的獨立人格,啄木鳥的生活其實也是詩人淡泊自律生活的寫照。
古人認為啄木鳥是一種很丑陋的益鳥,詩人拿啄木鳥自比,暗示自己遠離宮闈中的明爭暗斗,只為自己心中的志向而努力的決心。“性清者榮,性濁者辱”,這種標舉清高的口吻,很有幾分哲理的味道,其中含有對自己清高品性的自信,又有對其他嬪妃只知道追逐榮華富貴的鄙視。人生最可寶貴的是要有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而此詩正反映出她的心靈充溢著對生命的愉悅、達觀,給人一種十分親切的感覺。
這首詩樸素自然,毫無雕琢的痕跡,流露出一種清新自然之美。這和西晉趨于綺糜繁縟、過分雕琢的文風迥然不同。左棻的詩歌毫無雕飾的痕跡,在她的現實生活中,精神的漫游是“書詩”與“文詞”,幻化在文章中的是樸質自然而潛含傷悲的感情,只將情愫平敘出而自有震撼人心的效力。《啄木詩》就是如此。
唐人朱慶余也有一首詠啄木鳥的詩《啄木兒》,詩是這樣寫的:“丁丁向晚急還稀,啄遍庭榆未肯歸。終日于君除害,莫嫌無事不頻飛。”同樣是詠啄木鳥,由于各自心境不同,詩的格調也就差別很大。跟朱慶余的《啄木兒》相比,左棻的《啄木詩》,以啄木鳥自喻,表現自己于世無爭的高潔品質,讀后讓人感到干凈自然,給人一種精神的超脫。
這首《啄木詩》受到后人很高的評價。清人陳沆《詩比興箋》卷二引傅玄《啄木詩》:“啄木髙翔鳴喈喈,飄搖林薄著桑槐。緶緣樹間啄如錐,嚶喔嚶喔聲正悲。專為萬物作倡俳。當此之時,樂不可回。”后箋注曰:“刺小人也。”然后引左棻《啄木詩》與之對比,謂左棻是用啄木鳥“以之自況,與此正反,故詩之取興,無有定義”。清人冒春榮《葚原詩說》卷四將左棻此詩作為魏晉時期四言詩的代表作,與郭璞的《贈溫嶠》、陶淵明的《時運》《榮木》《歸鳥》《勸農》諸詩并列。
創作背景
左棻于西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因文才出眾被晉武帝司馬炎召充后宮。被召宮中,對于左棻來說,承受的是雙重的痛苦。首先從女人的角度說,她既沒有得到真摯的愛情,也沒有得到普通夫妻間的日常恩愛。其次從文人的角度來說,她失去了創作的自由,總要寫些命題應制之作。她自知相貌平平,遠不如后宮其他嬪妃,就一心修德修文。《啄木詩》就是她在這種心境下創作的,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
袁淑簡介
南北朝·袁淑的簡介

(408—453)南朝宋陳郡陽夏人,字陽源。袁湛侄。博涉多通,好屬文,不為章句之學。為彭城王劉義康司徒祭酒。宋文帝元嘉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太子左衛率。太子劉劭將弒文帝,淑不從,被害。
...〔? 袁淑的詩(1篇)〕猜你喜歡
短歌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墜。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專征,為仲尼所稱。
達及德行,猶奉事殷,論敘其美。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述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后,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于譙東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難,興舉義兵。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與強敵爭,倘更為禍始。故汴水之戰數千,后還到揚州更募,亦復不過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領兗州,破降黃巾三十萬眾。又袁術僭號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號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爭為皇后。志計已定,人有勸術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但計投死為國,以義滅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紹,梟其二子。又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孤復定之,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論語》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后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后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當親重之任,可謂見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過于三世矣。
孤非徒對諸君說此也,常以語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謂之言:“顧我萬年之后,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懇懇敘心腹者,見周公有《金縢》之書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復以為榮,欲以為外援,為萬安計。
孤聞介推之避晉封,申胥之逃楚賞,未嘗不舍書而嘆,有以自省也。奉國威靈,仗鉞征伐,推弱以克強,處小而禽大。意之所圖,動無違事,心之所慮,何向不濟,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謂天助漢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念奴嬌·策勛萬里
策勛萬里 ,笑書生骨相,有誰相許?壯志平生還自負,羞比紛紛兒女。酒發雄談,劍增奇氣,詩吐驚人語。風云無便,未容黃鵠輕舉。
何事匹馬塵埃,東西南北,十載猶羈旅?只恐陳登容易笑,負卻故園雞黍。笛里關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佇。吾今未老,不須清淚如雨。
把酒對月歌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梅花 一作: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