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問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èn ān shì shàn問安視膳 | 每日必問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 | 《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 |
bù chǐ xià wèn不恥下問 | 不恥:不以為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
wèn dǐng qīng zhòng問鼎輕重 | 問鼎的大小輕重。指妄圖奪取天下。 | 《左傳 宣公三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
yīn wèn xiāng jì音問相繼 | 音問:音信。書信和別人捎來的問候連續而來。 | 唐·劉禹錫《令狐仆射》詩題:“令狐仆射與予投分素深,縱山川阻峭,然音問相繼。” |
fǔ gōng zì wèn撫躬自問 | 反躬自問,指自我反省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今以愚昧,于此獲罪,所知為之流涕,路人為之嘆息。撫躬自問,為幸多矣!” |
yǐ xīn wèn xīn以心問心 | 在心中自問自盤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以心問心,忽然道:‘有計了。’” |
wèn liǔ píng huā問柳評花 | 比喻狎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5回:“這些少年,正是斗雞走狗、問柳評花的一干游俠紈绔。” |
sōu gēn wèn dǐ搜根問底 | 搜:尋求。指追問其原因和結果。 | 曾樸《孽海花》第八回:“彩云的大姐,正要問那位叫的,只說得半句,被彩云啐了一口道:‘蠢貨!誰要你搜根問底?’” |
xīng shī wèn zuì興師問罪 | 宣布對方罪狀;發兵討伐。形容群起而嚴厲斥責對方的過失。興、動:發動;師:軍隊;眾:大隊人馬。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
yīn wèn liǎng jué音問兩絕 | 書信與消息都斷絕。亦作“音問杳然”。 |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盧造》:“后楚卒,元方護喪居江陵,數年間,音問兩絕。” |
gé zhí ná wèn革職拿問 | 革:革除;拿:逮捕。革除職務,逮捕問罪。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上回書交待的是安公子因安老爺革職拿問……他把家中的地畝折變,帶上銀子,同著他的奶公華忠南來。” |
fǎng qīn wèn yǒu訪親問友 | 訪:拜訪;問:問候。指拜訪親朋好友。 | 茅盾《<子夜>后記》:“足有半年多不能讀書作文,于是每天訪親問友,在一些忙人中間鬼混,消磨時光。” |
dá wèn rú liú答問如流 | 答:回答。形容答對流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6回:“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
fǎn gōng zì wèn反躬自問 | 反:反轉;躬:身體;自身。反回身來問問自己。指作自我檢查。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
wèn guān dá huā問官答花 | 謂答非所問。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這老頭兒這才叫個‘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這與我的心事有什么相干?” |
wèn dào yú máng問道于盲 | 盲:瞎子。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 唐 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于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于聾,求道于盲。” |
rù guó wèn jìn入國問禁 | 進入別國境界,先了解他們的禁令或禁忌。 | |
xún shān wèn shuǐ尋山問水 | 尋:探求。游山玩水。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只待要說古談今,尋山問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潤物,治國齊家。” |
hào wèn jué yí好問決疑 | 喜歡向別人請教,以解決自己的疑問。 | |
wèn yáng zhī mǎ問羊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 |
wèn xīn yǒu kuì問心有愧 | 愧:慚愧。問問自己覺得有感到慚愧的地方。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31回:“只是我自己問心有愧,便覺得不好。” |
dōng ái xī wèn東捱西問 | 謂四處探問、打聽。 | 《平妖傳》第十五回:“這些眾人當一場生意,見神見鬼,東捱西問,那有消息。” |
wèn cháng wèn duǎn問長問短 | 仔細地問,表示關心。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5回:“將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問長問短。” |
qín xué hǎo wèn勤學好問 | 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于學習。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它而今是勤學好問,便謚之以文。” |
shě běn wèn mò舍本問末 | 舍:舍棄。指舍棄農耕去從經商。泛指做事不從根本上著手,而在枝節上用功夫。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豈舍本而問末者耶?” |
rù jìng wèn jìn入竟問禁 | 竟:境的古字;禁:禁忌。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以免觸犯。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竟而問禁者……竟,界首也。禁謂國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當先訪問主國何所禁也。” |
wèn yī dá shí問一答十 |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齒伶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個虞侯,能言快語,問一答十,好與太尉提拔事情。” |
bù xiāng wèn wén不相問聞 | 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 |
zhí jīng kòu wèn執經叩問 | 叩問:詢問。拿著經書,向人請教。指虛心向人學習。 |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
qián tú wèn dǐng潛圖問鼎 | 問鼎:詢問鼎的大小輕重,比喻篡奪。比喻企圖暗中篡奪。 | 南朝·齊·武帝《誅張敬兒詔》:“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設征祥,潛圖問鼎。” |
pán gēn wèn dǐ盤根問底 | 盤:仔細查問;問:尋問。盤問、追究事情的根由。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無如林之洋雖在海外走過幾次,諸事并不留心,究竟見聞不廣,被小山盤根問底,今日也談,明日也談,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
wèn liǔ xún huā問柳尋花 | ①玩賞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妓女,故以“問柳尋花”謂狎妓。 | 唐·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元戎小對出郊外,問柳尋花到野亭。” |
rù mén wèn huì入門問諱 | 古代去拜訪人,先問清楚他父祖的名,以便談話時避諱。也泛指問清楚有什么忌諱。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門而問諱 ’者,門,主人之門;諱,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為避之也。” |
mài nòng xué wèn賣弄學問 | 指故意顯示自己有文化水平。 | |
fēi péng zhī wèn蜚蓬之問 | 蜚:通“飛”;蓬:蓬草。比喻無根據的傳聞。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蜚蓬之問,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 |
tóu shí wèn lù投石問路 |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情況。后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wèn zhū shuǐ bīn問諸水濱 | 濱:水邊。比喻不承擔責任或兩者不相干。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
zhì yí wèn nàn質疑問難 | 質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于疑問反復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 清 徐枋《與曾青藜書》:“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質疑問難之一樂也。” |
wèn niú zhī mǎ問牛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
zài jiǔ wèn zì載酒問字 | 指人有學問,常有人登門求教。也比喻勤學好問。 | 《漢書·揚雄傳下》:“家素貧,嗜酒,人希至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游學。”又,“乃劉棻嘗從雄學作奇字。” |
yīn wèn yǎo rán音問杳然 | 音問:音信。書信收不到,消息也沒有。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卷:“是時真宗在魏府,與眾臣懸望救兵消息,音問杳然。” |
xū hán wèn nuǎn噓寒問暖 | 問冷問熱;口可出熱氣使受寒的人溫暖。形容對別人的生活非常關心。噓:緩緩吹氣。 | 冰心《關于女人 我最尊敬體貼她們》:“孩子們安靜聽話,太太笑臉相迎,噓寒問暖。” |
wèn tiān mǎi guà問天買卦 | 求問上天以卜吉兇。 | 《劉知遠諸宮調·君臣弟兄子母夫婦團圓》:“三娘起對諸親,奴有愿,問天買卦。” |
sān tuī liù wèn三推六問 | 推:推究;問:審問。舊時指反復審訓。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將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問,吊拷繃扒,打的小人受不過,只得屈招了。” |
cǐ wèn bǐ nán此問彼難 | 這個詰問,那個責難。 | 魯迅《華蓋集續編·送灶日漫筆》:“討論問題,研究章程,此問彼難,風起云涌。” |
bó xué shěn wèn博學審問 | 博:廣;審:詳盡細密。廣泛學習,詳細詢問。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bù gǎn wèn jīn不敢問津 | 問津:詢問渡口,問路。指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長沮桀溺藕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
gēng dāng wèn nú耕當問奴 | 比喻辦事應該向內行請教。 | 《宋書·沈慶之傳》:“治國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 |
xué wèn wú zhǐ jìng學問無止境 | 止境:盡頭。學問是沒有盡頭的。 | |
míng zhī gù wèn明知故問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種情況;卻還要故意問別人。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xún gēn wèn dǐ尋根問底 | 見“尋根究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至于內中曖昧情節,誰曾親眼見來,何必去尋根問底!” |
wèn shí dào bǎi問十道百 | 猶言問一答十。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說成篇,道成溜,問一答十,問十道百。” |
hán liǎo wèn jí含蓼問疾 | 蓼:一種苦味水草。不顧辛苦,慰問疾病。舊時比喻君主安撫軍民,跟百姓同甘共苦。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先主傳》:“吾何忍棄去。”裴松之注引晉 習鑿齒曰:“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
háo wú yí wèn毫無疑問 | 不存在問題,十分肯定。 |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威信、影響和經驗乃是黨、階級和人民的寶貴財富。” |
rù jìng wèn sú入境問俗 | 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違犯。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yǐ néng wèn yú bù néng,yǐ duō wèn yú guǎ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 | 指有才干、學識豐富的人虛懷若谷敢于向沒才干、學識少的人請教。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
rù jìng wèn jìn入境問禁 | 境:國境;禁:禁止,指法令或習俗所不歡物事項。進入一個國家或地區,先要問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 《禮記·曲禮上》:“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wàng wén wèn qiē望聞問切 | 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 《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
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打破沙鍋問到底 | 問:同“璺”諧音;指陶瓷或玉石等器皿上的裂紋或裂縫。比喻對事情尋根究底。 | 宋 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
zhì ér bù wèn置而不問 | 置:設置。對設置任命的官員放在一旁不再過問。指對事情不加過問。 | 宋·蘇軾《漢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嗇夫,才之過人者也,才者遺而不錄,不才者置而不問,則事之不廢壞者有幾?” |
fǎn shēn zì wèn反身自問 | 見“反躬自問”。 | 清·戴名世《程孝子傳》:“嗚呼!人孰不有母,讀孝子之事,反身自問,竟何如哉!” |
xīn wèn kǒu,kǒu wèn xīn心問口,口問心 | 指內心反復思量,自問自答。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心問口,口問心,打算良久,連那奇珍異寶賣了,大約也夠了,且自顧命要緊。” |
wèn shě qiú tián問舍求田 | 只知道置產業。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
měi shì wèn每事問 | 每件事都要詢問。指凡事都要作進一步的調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
qiú qiān wèn bǔ求簽問卜 | 卜:占卜。祈求于神靈,求決于占卜。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回:“又常聞得官府要拿他家屬,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簽問卜,越望越不回來。” |
rù xiāng wèn sú入鄉問俗 | 進入一個地方,先要問清那里的習俗,以求適應當地的情況。 | 《解放日報》1944.4.5:“我們要吸收群眾的經驗,一定要‘入鄉問俗’。” |
wèn hán wèn rè問寒問熱 | 經常詢問別人的生活情況,形容十分關切。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有時遇見薛蝌,他便姣姣喬喬、姣姣癡癡的問寒問熱,忽喜忽嗔。” |
zhí jīng wèn nán執經問難 | 手捧經書,質疑問難。后多指弟子從師受業。 | 《后漢書·儒林傳序》:“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于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 |
bù wèn qīng hóng zào bái不問青紅皂白 | 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
zhuī zōng wèn jì追蹤問跡 | 蹤:腳印,蹤跡。追尋蹤跡。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陳秋碧<梧桐樹>》:“陽臺夢杳,苦追蹤問跡,似無還有。” |
fǔ xīn zì wèn撫心自問 | 摸著自己的胸口問問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 魯迅《華蓋集 這回是“多數”的把戲》:“倘使我看了《閑話》之后,便撫心自問:‘要是二百人中有一百九十九人入了女大便怎樣?’” |
jì wèn zhī xué記問之學 | 只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指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
yǐ kǒu wèn xīn以口問心 | 一面口中自問,一面心中盤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隨又忖道:‘婦人之言,何足憑誰!況且他一頓飯錢,尚不能預備,就有驚恐,他如何出力相報得?’以口問心,行了幾里。” |
hē bì wèn tiān呵壁問天 | 呵:大聲呵斥;問天:向天發問。形容文人不得志而發牢騷。 | 漢 王逸《天問序》:“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
wèn dǐng zhōng yuán問鼎中原 |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
fǎng pín wèn kǔ訪貧問苦 | 訪問貧苦的老百姓。 | 郭壽《迷路記》:“平地春雷響,來了共產黨,訪貧問苦下了鄉,介梅見太陽。” |
hào wèn zé yù好問則裕 | 好:喜歡;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 | 《尚書 湯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
zhuī gēn wèn dǐ追根問底 | 見“追根究底”。 | 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至于后來那水車問題,他也實在說的毫無漏洞,但老來旺一伙竟非要擰住他追根問底!” |
liù wèn sān tuī六問三推 | 謂反復審訊。 |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我是個婦女家,怎熬這六問三推。” |
páo gēn wèn dǐ刨根問底 | 刨出根子追出底細。 | 老舍《老張的哲學》:“誰能刨根問底的要證據。” |
xué wèn sī biàn學問思辨 | 學習,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學問要學習、探究、思考、分辨。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
bù wèn sān qī èr shí yī不問三七二十一 | 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5回:“逛窯姐兒的人,倘給老爺查著了,他不問三七二十一,當街就打。” |
bǐng jí wèn niú丙吉問牛 | 看到牛的異常想起天氣變化,贊揚官員關心百姓疾苦。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楚王軾怒蛙,以昆蟲之敢死;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 |
bù xiāng wén wèn不相聞問 | 聞問:通消息,通音訊。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
dǎ pò shā guō wèn dào dǐ打破砂鍋問到底 | 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見“打破沙鍋問到底”。 |
wú rén wèn jīn無人問津 | 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比喻無人過問。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尚人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
dá fēi suǒ wèn答非所問 |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問的事情。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作稀罕兒?’” |
zhì zhī bù wèn置之不問 | 置:放著;之:代詞。放在那兒不管。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問。” |
xún xiāo wèn xī尋消問息 | 尋、問:打聽。打聽消息。 | 明·馮夢龍《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雖然炫玉求售,又怕損了自己的名譽,不肯隨行逐隊,尋消問息。” |
qiú tián wèn shě求田問舍 | 舍:房子。多方購買田地,到處問詢屋介。指只知道置產業,謀求個人私利。比喻沒有遠大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
rù guó wèn sú入國問俗 | 國:原指都城,后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rù bāng wèn sú入邦問俗 | 見“入國問俗”。 | 葉圣陶《席間》:“‘入邦問俗,古之道也。’主人唱著古人的調子。” |
wèn hán wèn nuǎn問寒問暖 | 形容對別人的生活很關心。 | 康濯《我在鄉下》:“他短不了上我屋里來拉扯個時事,還常常問寒問暖問吃問住,親熱的不行。” |
mén xīn zì wèn捫心自問 | 捫:按;摸;心:胸口。摸著胸口;自己問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xún huā wèn liǔ尋花問柳 | 隨意漫游;玩賞春景。也比喻男子引誘玩弄婦女;特指宿娼狎妓。尋:探訪。 | 唐 杜甫《嚴中丞枉駕見過》詩:“元戎小隊出郊炯,問柳尋花到野處。” |
bù wén bù wèn不聞不問 | 聞:聽。不聽也不問。形容對有關的事情不關心;不過問。也作“不問不聞”。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wèn xīn wú kuì問心無愧 | 愧:慚愧。問問自己;認為沒有什么感到慚愧的地方。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一》:“君無須問此,只問己心。問心無愧,即陰律所謂善。” |
yī wèn sān bù zhī一問三不知 | 三不知:指對事的開始、中間和結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了解太少。也作“一問搖頭三不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yǒu wèn bì dá有問必答 | 有什么問題都給以解答。 | 錢寧《圣人》第17章:“他是陳國太史,兼宮中答應,也是滿腹經綸,一肚子知識之人,博學得到了有問必答、不問也答的地步。” |
bù wèn bù wén不問不聞 | 聞:聽。不問也不聽。形容對事情不關心,很冷淡。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侍親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