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ù fù mín ān物阜民安 | 阜:豐富。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 |
jiǔ liú rén wù九流人物 | 指社會上的各種人物。 |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
bēi zhōng zhī wù杯中之物 | 杯子中的東西,指酒。同“杯中物”。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五卷:“一生掙得一副好酒量,悶來時只是飲酒,盡醉方休,日常飯食,有一頓,沒一頓,都不計較,單少不得杯中之物。” |
fēng chén wù biǎo風塵物表 | 風塵:指污濁、紛擾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宋·馬永易《實賓錄》:“晉王戎目王衍,自然是風塵物表。” |
wù yīn sú fù物殷俗阜 | 物產豐盛,風俗淳厚。 | 唐·鄭啟《開天傳信記》:“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
wù zài rén wáng物在人亡 |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
qīng shì ào wù輕視傲物 | 輕:輕慢;世:世人;傲:傲慢;物:人,公眾。對世俗之事一概不放在眼里。 | 明·屠隆《彩毫記·宮禁生讒》:“此人自恃文才,輕世傲物。” |
jiǎo qíng zhèn wù矯情鎮物 | 比喻故作鎮靜,使人無法猜度。 | 《晉書 謝安傳》:“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
guāng fù jiù wù光復舊物 | 光復:恢復;舊物:舊有的東西。指收復曾被敵人侵占的祖國山河。 | 宋 辛棄疾《美芹十論 自治》:“故臣愿陛下姑以光復舊物而自期,不以六朝之勢而自卑。” |
fǔ shì chóu wù撫世酬物 | 謂治政理事,待人接物。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后之君子,窮而講道明理,達而撫世酬物,謹無著一能讀書之心橫在胸中也哉!” |
fēng liú rén wù風流人物 | 風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fēng pài rén wù風派人物 | 指善于迅速改變自己立場或觀點的人。 | 張潔《沉重的翅膀》:“他們又知不知道他是個見風使舵的風派人物?” |
wù huá tiān bǎo物華天寶 | 物華:萬物的精華;天寶:天然的寶物。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
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 | 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
zāng pǐ rén wù臧否人物 | 臧否:褒貶。評論人物好壞。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未嘗臧否人物。” |
wù xī wéi guì物稀為貴 | 見“物以稀為貴”。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蓋物稀為貴,理應然也。” |
jì rén lì wù濟人利物 | 謂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 | 宋·朱熹《記外大父祝公遺事》:“公每清旦輒攜粥藥造之,遍飲食之而后返,日以為常,其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記,雖傾資竭力無吝色。” |
bó wù qià wén博物洽聞 | 廣知事物,學識豐富。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贊》:“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
kōng dòng wú wù空洞無物 | 空虛;沒有什么內容。形容言談、文章等極其空泛;沒有什么內容。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 |
mín kāng wù fù民康物阜 | 人民平安,物產豐富。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吏治下》:“可見當時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無故也。” |
yī wù xiáng yī wù一物降一物 | 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違了旨意?” |
mín bāo wù yǔ民胞物與 | 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 宋 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huā biān rén wù花邊人物 | 指八面玲瓏、快嘴利舌、幽默機智、活動于有新聞價值場合的人。 | |
diǎn zhāng wén wù典章文物 |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歷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
tóu miàn rén wù頭面人物 | 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勢力的人(多含貶義)。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
zhī wù yóu xué知物由學 | 指要認識事物、獲得知識,就必須通過不斷地學習。 | 漢·王充《論衡·實知》:“知物由學,學之乃知。” |
tiān zāi wù guài天災物怪 | 災:災禍。天地間所發生的災害和變異 | 《明史·王家屏傳》:“天災物怪,罔徹宸聰,國計民生,莫關圣慮。” |
chēng wù píng shī稱物平施 | 稱:通“秤”,計重;施:給予。根據物品的多寡來平均分配。 | 《周易·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
qīng zhān jiù wù青氈舊物 | 青氈子是家傳的故物。比喻珍貴之物。 | 《晉書·王獻之傳》:“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 |
dǔ wù sī rén賭物思人 | 看見死去或離去的人所遺下的物品,就想起該人。 | |
rén wáng wù zài人亡物在 |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明 胡文煥《犀珮記 勢逼改嫁》:“問何方得來,教我好疑猜,人亡物猶在。” |
rén fēi wù shì人非物是 | 謂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 清·洪昇《長生殿·寄情》:“蓬萊院月悴花憔,昭陽殿人非物是。” |
kuāng qiè zhōng wù筐篋中物 | 比喻平常的事情。 |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此人家筐篋中物耳。” |
wù jí bì fǎn物極必返 | 見“物極必反”。 | 宋·朱熹《近思錄·道體》:“《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之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是。” |
bó wù duō wén博物多聞 | 博: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指見多識廣。 | 南朝 宋 范曄《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夜》之篇,《五典》之策,無所不覽。” |
jiā dài rén wù夾袋人物 | 舊指當權者的親信或存記備用的人。 | 《宋史·施師點傳》:“師點惓惓搜訪人才,手書置夾袋中。謂蜀去朝廷遠,人才難以自見。” |
bēi zhōng wù杯中物 | 杯子中的東西,指酒。 | 晉 陶潛《責子》詩:“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
bù guǐ bù wù不軌不物 | 軌:軌道,引申為法規;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規和不合乎法則。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
cán mín hài wù殘民害物 | 殘:傷害。摧殘百姓,損害財物。 | 宋 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州以趣辦財賦為急,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 |
zhì zhōu wàn wù智周萬物 | 天下萬物無所不知。形容知識淵博。 | 《周易 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
biàn wù yù gǎn讬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
yí wù wàng xíng遺物忘形 | 泯滅物我界限,謂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
bù shī jiù wù不失舊物 | 舊物:舊的典章制度或原有的東西。指恢復原有的事業或山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jiǎo shí màn wù矯時慢物 | 矯時,矯正時俗。慢,傲慢。指對現實不滿,態度傲慢。 | 《后漢書·彌衡傳》:“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 |
wéi wù zhǔ yì唯物主義 | 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沒有同這些反面的東西作過斗爭,你那個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不鞏固的。” |
wù jìn qí yòng物盡其用 | 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 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chāo sú jué wù逴俗絕物 | 猶言超世絕俗。 | 清·周亮工《書影》第五卷:“吾無務為逴俗絕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趨向。” |
bì nì wù biǎo睥睨物表 | 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物表:世俗之外。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 | 《宣和書譜·草書·神仙鐘離權》:“文身跣足,欣然而立,睥睨物表。” |
wù lùn fèi téng物論沸騰 | 沸騰:水涌起的樣子。議論紛紛,指輿論強烈。 | 宋·蘇舜欽《詣匭疏·景祐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
wù lí xiāng guì物離鄉貴 | 物品離產地越遠越貴重。 | 明 沈璟《埋劍記 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 |
lì shí jí wù利時及物 | 救世濟物。 | 明·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所企效而取法焉。” |
shí tán wù yì時談物議 | 時談:時人的談論;物議:眾人的非議。指眾人的議論。 | 唐·劉子玄《論史上帝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而時談物議焉得笑仆編次無聞者哉?” |
ē dǔ wù阿堵物 | 錢。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規箴》:“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 |
lián lèi bǐ wù連類比物 | 連:連綴。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對比。 | 《韓非子 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虛而無用。” |
yán zhōng wú wù言中無物 | ||
xiōng wú sù wù胸無宿物 | 宿:過夜。胸中沒有過夜的東西。比喻心地坦率,沒有成見。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
bào tiǎn tiān wù暴殄天物 | 暴:殘害;殄:滅絕;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萬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 《尚書 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
dà gān wù yì大干物議 | 干:冒犯;物議:眾人的議論。引起眾多的議論或引起輿論的不滿。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9回:“恐怕他擺出老前輩的架子來,那是大干物議的。” |
wù wù jiāo huàn物物交換 | 進行以貨易貨交易的行動或實踐;以貨易貨。 | |
wù jí zé shuāi物極則衰 | 極:盡頭。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衰敗。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
dǔ wù xīng bēi睹物興悲 | 睹:見;興:起。見到與故人有關的東西而引起悲傷。 | 明·朱鼎《玉鏡臺記·新亭流涕》:“猛然間睹物興悲,早不覺潸然涕流。” |
kǒng zāo wù yì恐遭物議 | 物:這里指人;議:議論。擔心遭到眾人的非議。 | 《梁書·謝幾卿傳》:“時左丞庚仲容亦免歸,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誕縱,或乘露車歷游郊野,既醉則執鐸挽歌,不屑物議。” |
wù guī jiù zhǔ物歸舊主 | 主:主人。物品歸于原來擁有它的主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他不生兒女,就過繼著你家兒子,承領了這家私,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
shù jǐ jí wù恕己及物 | 恕:寬恕;物:指人。寬恕自己,推及別人。 | 唐·白居易《策林一·王澤流,人心感》:“夫恕己及物者無他,以心度心,以身觀身,推其所為以及天下者也。” |
tàn náng qǔ wù探囊取物 |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東西。比喻能夠輕而易舉地辦成某件事情。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
tǎng lái zhī wù儻來之物 | 儻來:偶然、意外得來的。無意中得到的或非本分應得的財物。 | 先秦 莊周《莊子 繕性》:“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 |
yù táng rén wù玉堂人物 | 泛指顯貴的文士。 | 金·元好問《息軒秋江捕魚圖》詩之三:“玉堂人物今何在,紙尾題詩一慨然。” |
bǐ wù jiǎ shì比物假事 | 假借相類的事物,相進行比較歸納。 | 清 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一呼一吸,因事納諫,比物假事,不辭矯誣之刑。” |
wù lì wéi jiān物力維艱 | 物:物資;力:財力;維:是;艱:困難。指財物來之不易。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wù gè yǒu zhǔ物各有主 | 主;主人。世間萬物各有其所屬。 | 宋·蘇軾《赤壁賦》:“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 |
bǐ wù chǒu lèi比物丑類 | 指連綴同類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 《禮記 學記》:“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鄭玄注:“以事相況而為之。丑,猶比也。” |
tǐ wù yuán qíng體物緣情 | 謂詩賦的狀物與抒情。語本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 語出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
yī wú cháng wù一無長物 | 一無:全無;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 《晉書·王恭傳》:“吾平生無長物。” |
rén mín ài wù仁民愛物 | 仁:仁愛,同情、愛護或幫助。愛眾人,進而愛護萬物。舊指官吏仁愛賢能。 | 《孟子·盡心上》:“君子之于物也,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
zūn xián ài wù尊賢愛物 | 尊敬賢才,愛護人民,指尊重知識,愛護人才。 | 《晉書·皇甫謐傳》:“蠶而后衣,耕而后食,先人后己,尊賢愛物,南土人士咸崇敬之。” |
gèng wú cháng wù更無長物 | 更:再;長物:多余的東西。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除此之外空無所有。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七回:“字畫不過三五張,俱是法書名繪,幾上一塊黝黑的大英石,東墻上一張大瑤琴,此外更無長物。” |
yìng tiān cóng wù應天從物 | 應:接受。適應天命,順從人心。 | 《周書·武帝紀》:“朕應天從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蕩平陽,再舉而摧勁敵。” |
zhōng fēi chí zhōng wù終非池中物 | 池中物:比喻蟄處一隅、腳無大志的人。比喻總有出頭的一天。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
chái tiān gǎi wù柴天改物 | 指改朝換代。改物,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書 武帝紀贊》:“至于鐘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于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感熙之末。” |
tuī chéng jiē wù推誠接物 | 拿出真心來對待別人。 | 《晉書·劉元海載記》:“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 |
wù jí zé fǎn物極則反 | 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 《鹖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
fèn wài zhī wù分外之物 | 分:名分。名分以外的事物。指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1回:“吾差四個統制官,引一百軍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決不輕恕。” |
gǎn wù shāng huái感物傷懷 | 感:感動;傷懷:傷心。因見到某種事物而感動傷心。 | |
tuō wù gǎn huái托物感懷 | 假借事物抒發胸懷。 | 清·汪琬《說鈴》:“故能托物感懷,纏綿凄惻,若使饑寒切膚,亦未暇爾爾。” |
bó wù jūn zǐ博物君子 | 指博學多識的人。 | 《史記 吳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后漢書 周榮傳》:“蘊櫝古今,博物多聞,《三墳》之篇,《五集》之策,無所不覽。” |
yǐn wù lián lèi引物連類 |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它事物。 |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 |
dǔ wù shāng qíng睹物傷情 | 看到東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傷感動情。形容深切的懷念。睹:看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一:“今雖年久,尚然記憶。睹物傷情,不覺哀泣。” |
tǎng lái zhī wù倘來之物 | 指意外得到的或非本分應得的東西。同“儻來之物”。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這錢財是倘來之物。” |
hòu dé zài wù厚德載物 |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 《周易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jià lián wù měi價廉物美 | 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 《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
wù shāng qí lèi物傷其類 | 傷:悲傷;同情;類:同類。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傷。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fēi chí zhōng wù非池中物 | 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
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 |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wù jí bì fǎn物極必反 | 極:盡頭;反:轉向反面。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必定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宋 朱熹《近思錄》引宋 程頤曰:“如《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無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 |
bǐ wù lián lèi比物連類 | 比物:比喻;連:連綴;類:相同的事物。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然其連類比物,有足悲者,亦可謂抗直不撓。” |
fèi wù lì yòng廢物利用 | 廢物:無用的東西。讓沒有用的東西發揮它的作用。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淺識者或當譽為廢物利用,而其實乃洪水之禍源,可嘆。” |
fēng yún rén wù風云人物 | 風云:比喻飛快發展變化的形勢、環境。在一定條件下應運而生;言論或行動在社會生活中有很大影響的人。也指在一定環境中;大家注目的人。 |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云人物之一。” |
wén fáng sì wù文房四物 | 見“文房四寶”。 | 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張、李氏之墨,吳、唐、蜀、閩、兩越之紙,端溪、歙穴之硯,鼠須栗尾貍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
wù yǐ xī wéi guì物以希為貴 | 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同“物以稀為貴”。 |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