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間利害一致,生死與共。 | |
shì tóng gǒng bì視同拱璧 | 看作兩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貴。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4回:“求著他一副對子,一把扇子,那就視同拱璧,也不管他的字好歹。” |
yù shí tóng suì玉石同碎 | 猶玉石俱焚。 |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
shū tú tóng guī殊涂同歸 | 語出《易 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于一,但初時殊異其涂路也。”本謂由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地。后以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結果。 |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孔穎達疏:“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于一,但初時殊異其涂路也。” |
wáng zǐ fàn fǎ,shù mín tóng zuì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樣處以罪刑。指王法對于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眾人都道說那里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是因奸殺命的事,既犯到官,還有活命的嗎。” |
bì lì tóng xīn畢力同心 | 猶言齊心協力。 | 唐 陸贄《興元論賜渾瑊詔書為取散失內人等議狀》:“畢力同心,共平多難,止土崩于絕岸,收板蕩于橫流。” |
tóng zhōu gòng jì同舟共濟 | 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同心協力;共同渡過難關。舟:船;濟:渡水。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tóng lèi xiāng dù同類相妒 | 形容同類者不易相處。 | |
tóng děng duì dài同等對待 | 同等看待,等同對待。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們的子弟一律和貧下中農子弟同等對待,不論入黨入團,招工招干和參軍,都不再受影響。” |
yī mín tóng sú一民同俗 | 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yǒu fú tóng xiǎng,yǒu nàn tóng dāng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 幸福共同分享,苦難共同分擔。指患難與共,和衷共濟。 | 《官場現形記》第五回:“還有一件:從前老爺有過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在老爺有得升官發財,我們做家人的出了力、賠了錢,只落得一個半途而廢。” |
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 奸詐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惡劣到極點。 | |
tóng wù xiāng jì同惡相濟 | 同惡:共同作惡的人;濟:助。壞人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 漢 潘勗《冊魏公九錫文》:“馬超、成宜,同惡相濟。” |
tóng mén yì hù同門異戶 | 名義一樣,實質不同。 | 漢·揚雄《法言·君子》:“至于子思孟軻詭哉,曰吾于孫卿與,見同門而異戶也。” |
xié lì tóng xīn協力同心 | 心:思想;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 漢·賈誼《過秦論》:“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周書·崔謙傳》:“然后與宇文行臺,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勛,復興于茲日矣。” |
fēi tóng děng xián非同等閑 | 非:不;等閑:尋常,一般。指情況嚴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 《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拋棄了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個非同等閑的人。” |
pǔ tiān tóng qìng普天同慶 | 普:普遍;天:天下;慶:慶賀。普天下共同慶祝。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百猥頒厚賚。”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不可同日而語 | 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
shǎng tóng fá yì賞同罰異 | 謂獎賞和自己的意見相同的,懲罰和自己的意見不同的。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
tóng chuāng qì yǒu同窗契友 | 同窗:同學;契:意氣相合。老同學,好朋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瑜告眾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 |
tóng gōng yī tǐ同功一體 | 指功績和地位相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黥布列傳》:“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此三人者,同功一體之人也。” |
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難共生死 | 指為了一定的目標共度患難,出生入死。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八節:“羅馬雖屬落城,大事今且未了,余不能舍吾同患難共生死之部下,吾且將有所為。” |
tóng chuāng gù yǒu同窗故友 | 同窗:同學。老同學,好朋友。 |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我有個同窗故友,姓韓名輔臣。” |
pàn rán bù tóng判然不同 | 判:顯然的區別。區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樣。 | 《朱子語類》卷二十:“若不先見得此仁,則心術上言仁,與事物上言仁,判然不同了。”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聲 | 猶一口同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fēn gān tóng kǔ分甘同苦 | 見“分甘共苦”。 | 《北齊書·慕容儼傳》:“儼猶申令將士,信賞必罰,分甘同苦,生死以之。” |
tóng xīn xié lì同心協力 | 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協:合。 | 《梁書 王僧辯傳》:“討逆賊于咸陽,誅叛子于云夢,同心協力,克定邦家。” |
tóng rì ér dào同日而道 | 同“同日而論”。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夫臣與主豈可同日而道哉!” |
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 | 謂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
bù móu ér tóng不謀而同 | 謀:商量。事先沒有商量,言行都保持一致。 | 唐 韓愈《請上尊號表》:“考其所陳,中于義理,天人合愿,不謀而同。” |
jīng wèi tóng liú涇渭同流 | 涇渭:涇水、渭水。比喻是非、好壞不分。 |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夫豈知世終異數,涇渭同流。” |
èr rén tóng xīn二人同心 | 比喻只要兩個人齊心協力,就會無往不勝。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tóng shēng gòng qì同聲共氣 |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 | 清·李漁《蜃中樓·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聲共氣的也有,誰似我們兩個德性、才華,不爭分寸。” |
tóng qì lián gēn同氣連根 | 同氣:指有共同的血統關系。比喻兄弟之親,骨肉相連。 | 蘇雪林《玉溪詩迷·乙》:“喻她們為雙桐,有同氣連根的意思。” |
jiāng hǎi tóng guī江海同歸 | 歸:歸宿。百海千江最終都流歸大海。形容殊途同歸。 | 宋·錢易《南部新書》:“初若矛楯相向,后類江海同歸。三殿談經,自此始也。” |
hé dǎn tóng xīn合膽同心 | 猶言同心同德。 | 天地會《共同和合歌》:“和氣自然兄弟眾,合膽同心拜五人。” |
fēn xíng tóng qì分形同氣 | 形容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十分密切。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精通》:“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 |
zhòng hǔ tóng xīn眾虎同心 | 許多虎一條心做事。比喻眾多有本事的人團結一致,力量會更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七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
shù tóng bá yì樹同拔異 | 謂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 宋·司馬光《稷下賦》:“下論孔墨,上述羲炎,樹同拔異,辨是分非。” |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 | 形容關系密切如一家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我與公覆,情同骨肉,徑來為獻密書,未知丞相肯容納否?” |
tóng gān tóng kǔ同甘同苦 | 甘:甜。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大家見老爺事事與人同甘同苦,眾情踴躍,也仗著妋齊料足,果然在一月限內,便修筑得完工。” |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tóng yōu xiāng jiù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憐:憐惜。比喻因有同樣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 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子不聞《河上歌》乎?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tóng guī shū tú同歸殊涂 |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原謂天下萬事初雖異,然終究同歸于一。后泛指途徑不同而結果相同。 | 語出《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
suǒ jiàn lüè tóng所見略同 | 所持的見解大致相同。 | 明·唐順之《與王芳湖中丞書》:“愚意方欲經營,而來敘適反,此豈古謂所見略同者乎!” |
hú yuè tóng zhōu胡越同舟 | 猶言吳越同舟。謂關系疏遠者,同處危難則相互救助。語本宋蘇軾《大臣論下》:“故曰同舟而遇風,則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語出宋·蘇軾《大臣論下》:“故曰同舟而遇風,則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 |
fá yì dǎng tóng伐異黨同 | 伐:討伐,攻擊。指結幫分派,偏向同伙,打擊不同意見的人。 | 《后漢書 黨錮傳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學,懷經協術,所在霧會。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
míng tóng shí yì名同實異 | 名稱相同,而實質不一樣。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奸劫弒臣》:“俱與有術之士有談說之名,而實相去千萬也,此夫名同實異者也。” |
tóng lèi xiāng qiú同類相求 |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從虎。” |
qiān lǐ tóng fēng千里同風 | 比喻天下太平。 | 漢·王充《論衡·雷虛》:“夫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共雷。” |
yī mén tóng qì一門同氣 | 謂同門兄弟。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三回:“他是我一門同氣,我怎么不與他出力辨明冤枉。” |
yǔ mín tóng yōu與民同憂 | 憂:憂患。與人民共憂患。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yù shí tóng jìn玉石同燼 | 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梁啟超《新羅馬》:“逆著你來便玉石同燼,順著你來又雞犬不寧。” |
ēn tóng zài shēng恩同再生 | 恩:恩德。比喻恩情極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樣。 | 劉流《烈火金剛》第17回:“他不愿意離開他這個恩同再生的母親。” |
tóng rán yī cí同然一辭 | 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 唐·韓愈《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
xún yóu bù tóng qì熏蕕不同器 | 熏蕕:香草和臭草。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 三國 魏 王肅《孔子家語 致思》:“回聞熏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異類也。” |
tóng fú hé qì同符合契 |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術甚奇之,以堅部曲還策”裴松之注引《吳歷》:“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 |
kě tóng huàn,nán chǔ ān可同患,難處安 | 患:患難;處:相處,交往。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指忘恩負義的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 |
yī tǐ tóng xīn一體同心 | 一體:一個整體;同心:齊心。比喻關系密切,共同一心。 | 《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凡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gè yǒu qiǎo miào bù tóng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各自有其靈巧奧妙的變化。 | 《上饒集中營·煉獄雜記》:“個別談話……或先軟后硬,或先硬后軟,或忽硬忽軟,各有巧妙不同。” |
tóng xiū gòng qī同休共戚 | 亦作“同休等戚”。①謂同歡樂共憂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難。 | 《周書·尉遲迥傳》:“吾居將相與國舅甥,同休共戚,義由一體。” |
tóng gān gòng kǔ同甘共苦 | 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擔苦難。比喻同歡樂;共患難。甘:甜;苦:苦難。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yī xīn tóng guī一心同歸 | 齊心趨向同一目的。 | 《淮南子 泰族訓》:“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 |
lì bù tóng kē力不同科 | 同科:同一等級。指人的力量有強弱,不能等同。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八佾》:“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yī xīn tóng gōng一心同功 | 同心協力,共赴事功。 | 《戰國策 中山策》:“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dà tóng jìng yù大同境域 | 大同:所有地方都這樣。古代指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現指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 |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shēng tóng qīn,sǐ tóng xué生同衾,死同穴 | 衾:被子。生時共用一條被子,死后合一個墳墓。形容夫妻恩愛。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我既委身于你,樂則同樂,憂則同憂;生同衾,死同穴。” |
bù yuē ér tóng不約而同 | 約:約定;同:相同。事先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
wèi tóng jiáo là味同嚼蠟 | 像吃蠟一樣;沒有一點味兒。形容語言或文章枯燥無味。嚼:咀嚼。 |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同嚼蠟。” |
dí kài tóng chóu敵愾同仇 | 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 《詩經 秦風 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
tóng bì xiāng jì同敝相濟 | 猶同惡相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宦者傳序》:“同敝相濟,故其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 |
rén tóng yī shì仁同一視 | 猶言一視同仁。 | 《元典章·詔令一·成宗立皇太子詔》:“於戲!慶衍無疆,既正名于國,本仁同一視,尚均福于黎元。” |
yī shì tóng rén一視同仁 | 視:看待;仁:仁愛。用博大的仁愛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獸。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親疏。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xì fǎ rén rén huì biàn,gè yǒu qiǎo miào bù tóng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為人做事像變戲法一樣,各有各的巧妙之處。 | 魯迅《現代史》:“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其實是許多年間,總是這一套,也總有人看。” |
tóng yè xiāng chóu同業相仇 | 猶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業的人不易相處。 | 清·翟灝《通俗編·交際》:“同美相護,同業相仇。” |
jiǒng hū bù tóng迥乎不同 | 見“迥然不同”。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我們所彈的曲子,一人彈與兩人彈,迥乎不同。” |
fēi tóng xún cháng非同尋常 | 尋常:平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2回:“況且他也是王爺之分,非同尋常可比。” |
tiān xià dà tóng天下大同 | 指人人為公的理想社會,指共產主義。 | 西漢·戴圣《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xíng tóng gǒu zhì行同狗彘 | 舊時指人無恥,行為和豬狗一樣。 | 漢·賈誼《治安策》:“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
yì lù tóng guī異路同歸 |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 《文子 精誠》:“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異路而同歸。” |
shàng xià tóng xīn上下同心 | 上下一心。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雖然新遭大敗,但此人百折不撓,銳意進取,加之重要將領均在,上下同心,親密無向,又善于整飭軍紀,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難。” |
ēn tóng zài zào恩同再造 |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極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樣。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倘出此關,不啻恩同再造。將來如有出頭之日,莫非伯伯所賜了。” |
dào tóng zhì hé道同志合 | 猶言道合志同。 | 宋·司馬光《又謝龐參政啟》:“嘗托僚寀,獲友高明,道同志合,出處如一。” |
dào tóng qì hé道同契合 | 猶言道合志同。 | 晉·陸云《失題》詩:“道同契合,體異心并。” |
pǔ tiān tóng qìng溥天同慶 | 遍天下的人一同歡慶。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郭淮傳》:“今溥天同慶而卿最留遲,何也?” |
xīn rú zhǐ shuǐ心同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同“心如止水”。 | 唐 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詩:“身覺浮云無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瀟灑疏朝市, 不要崎嶇隱姓名。” |
yù shí tóng fén玉石同焚 | 焚:燒。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梁書·武帝紀》:“時運艱難,宗社危殆,昆同已燎,玉石同焚。” |
shì tóng shēng sǐ誓同生死 |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兒與吳衙內誓同生死,各不更改。” |
tóng xīn lù lì同心僇力 | 見“同心戮力”。 | 《明史·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尚書 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tóng shì cāo gē同室操戈 | 自家人動刀槍。泛指內部相爭。操:拿;戈:古代的一種兵器。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láng yáng tóng sì狼羊同飼 | 比喻把壞人同好人一樣對待。 | 明·張居正《答兩廣凌洋山計羅旁善后》:“若但務招徠,不加審別,蘭棘并植,狼羊同飼,將復為昔日之羅旁矣。” |
tóng shēng gòng sǐ同生共死 | 生死與共,形容情誼極深。 | 《隋書·鄭譯傳》:“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急此,何日忘之。” |
māo shǔ tóng mián貓鼠同眠 | 貓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職,包庇下屬干壞事。也比喻上下狼狽為奸。 | 《新唐書 五行志一》:“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嚙,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 |
yì tú tóng guī異途同歸 | 途:道路;歸:歸宿;目的。不同的道路;走向共同的歸宿。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徑;得到相同的效果;達到相同的目的。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
tóng shēng zhī yìng同聲之應 | 應:應和。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 朱自清《白采的詩——羸疾者的愛》:“這里深入顯出的工夫,使這樣奇異的主人公能與我們親近,讓我們逐漸的了解他,原諒他,最后和他作同聲之應。” |
yì kǒu tóng shēng異口同聲 | 異:不同。不同的嘴說出同樣的話。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也作“異口同音”。 | 晉 葛洪《抱樸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 |
tóng chuí bù xiǔ同垂不朽 | 一同流傳,永不磨滅。 | 《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烈士的紀念碑,同書寫碑文的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是同垂不朽的。” |
shì tóng lù rén視同路人 | 路人:過路人,指素不相識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與親人或熟人非常疏遠。 | |
shēng qìng tóng yīn笙磬同音 |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 《詩經 小雅 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
yì tú tóng guī異涂同歸 | 通過不同的道路,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儒》:“圣人異涂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