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1 個避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ōng bù bì wēi忠不避危 |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職守,不回避危險,。 | 《晏子》:“忠不避危,愛無惡言。” |
bì liáng fù yán避涼附炎 | 謂疏遠避開無權勢者,親熱攀附有權勢者。 | 明·朱國楨《涌幢小品》:“母,小人也,避涼附炎,且其性殘虐。” |
nèi chēng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 |
bì nán qiù yì避難趨易 | 指避開困難的而揀容易的做。 | 見“避難就易”。 |
bì jūn sān shě避君三舍 | 舍:古代計量單位,1舍=30里。指退讓和回避。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
xiāo shēng bì yǐng銷聲避影 | 猶言銷聲匿跡。 | 唐·孫揆《令應傳》:“妾又以夫族得罪于天,未蒙上帝昭雪,所以銷聲避影,而自困如是。” |
bù bì qiáng yù不避強御 | 避:回避;強御:有權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唐·權德輿《唐西川節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wēi gàn bì shī煨干避濕 | 見“煨干就濕” |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四折:“生下這孩兒,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濕,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
bì jūn sān shè避軍三舍 | 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 見“避君三舍”。 |
bì zhī ruò měi避之若浼 |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 《孟子 公孫丑上》:“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也。”趙岐注:“與鄉人立,見其冠不正,望望然,慚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
bì shì jué sú避世絕俗 | 避世:隱居不出仕;絕俗:與世間隔絕。脫離現實生活,不和人們往來。形容隱居山林,不與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極處世的態度。 | 先秦 莊周《莊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晉書 華軼傳》:“棲情玄遠,確然絕俗。” |
bì xiōng qū jí避兇趨吉 | 避:避開;趨:奔赴。指避開禍害而趨向吉利。 | 宋 王觀國《學林 祠卜》:“以此知曾參不入勝母,漢祖不留柏人,避兇趨吉,所不可廢。” |
bì jǐng rù kēng避穽入坑 | 見“避坑落井”。 | |
bì shì lí sú避世離俗 |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 東漢 王充《論衡 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
xiāo cáo bì xí蕭曹避席 | 蕭曹:指漢高祖的丞相蕭何、曹參;避席:起立離座,表示敬意。連蕭何、曹參都要對他肅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極大,超過前人。 | 《舊唐書 李德裕傳論》:“語文章,則嚴、馬扶輪;論政事,則蕭、曹避席。” |
bì shì qiáng dōng避世墻東 | 指隱居于市井販夫之中。 | 《后漢書 逸民傳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 |
yǐn xíng bì miàn尹邢避面 | 尹、邢:漢武帝的兩個寵妃;避:躲開,回避。指因妒忌而避不見面。 | |
bì zhòng zhú qīng避重逐輕 | 指避開較重的責任,揀輕的承擔。 | 見“避重就輕”。 |
bì huò jiù fú避禍就福 | 避開兇險,趨向幸福。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定分》:“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
bì fán dòu jié避煩斗捷 | 指避開煩難而比賽簡捷。 | 清 薛福成《選舉論下》:“惟小楷試貼,一望可知優劣,不能無偏重之勢,避煩斗捷,流風相師,久之而考者閱者,皆忘其所以然。” |
bì jì cáng shí避跡藏時 | 指逃避時世。 | 唐 賈至《微子廟碑頌》:“而君崎嶇險阻,避跡藏時。” |
bì ràng xián lù避讓賢路 |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yáng kuáng bì shì佯狂避世 | 佯:假裝。假裝瘋狂以回避世人。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1回:“少不得借鑒著佯狂避世,放浪形骸,以為遮飾地步。” |
qū lì bì hài趨利避害 | 趨: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開有害的一面。 | 漢·霍谞《奏記大將軍梁商》:“至于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 |
bì jǐng rù kēng避阱入坑 | 指避過了井,又掉進了坑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阱,異“穽” | 漢 焦贛《易林 觀之益》:“避阱入坑,憂患日生。”一本作“避井入坎”。 |
táo zāi bì nàn逃災避難 | 避:躲開。逃脫災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似這等逃災避難,倒不如奔井投河。” |
bì nàn táo zāi避難逃災 | 避:躲開。逃脫災害侵襲,避免罹難之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5回:“爭奈宋江出身微賤,鄆城小吏,犯罪在逃,權居梁山水泊,避難逃災。” |
táo bì xiàn shí逃避現實 | 指不敢正視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不能不顧現實,更不能逃避現實,也不能向丑惡的現實投降。” |
bì qí ruì qì避其銳氣 |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避開敵人的旺盛氣勢,等敵人疲憊松懈時再狠狠打擊。 | 春秋·齊·孫武《孫子·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
wēi dāo bì jiàn隈刀避箭 | ||
bì xián shǒu yì避嫌守義 | 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
bì shì jīn mén避世金門 | 以之比喻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 | 見“避世金馬”。 |
bù bì fǔ yuè不避斧鉞 | 斧鉞: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鉞之類的兵器。形容將士英勇無畏,或烈士忠義不屈。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
bì jì wéi xīn避跡違心 | 指違背本意而隱匿。 | 清 陳確《答張考夫書》:“其為荊公與非荊公,亦難逃后世之公,某萬不敢避跡違心,以負兄夙所教督之意。” |
táo shēng bù bì lù,dào chù biàn wéi jiā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 指人在逃生時慌不擇路,只要有地方躲藏就可以安家。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這魯達急急忙忙行過了幾處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
wèi yǐng bì jì畏影避跡 | 比喻庸人自擾,不明事理。 | 先秦 莊周《莊子 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
bì nì shān yú避溺山隅 |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遠遠回避。 | 漢 司馬相如《美人賦》:“譬于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 |
kuò náng bì jiù括囊避咎 | 括囊:束緊口袋;咎:罪責,災禍。為人謹慎小心,不輕易說話,避免災禍。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楊賜傳》:“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 |
bì kēng luò jǐng避坑落井 | 躲過了坑,又掉進井里。比喻躲過一害,又受一害。 | 《晉書 褚翜傳》:“今宜共戮力以備賊,幸無外難,而內自相擊,是避坑落井也。” |
tuì bì xián lù退避賢路 | 賢路:賢人出任的路。指辭去職位,讓賢人接替。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28章:“張懷芝皓電請各省聯名電勸李‘退避賢路’。” |
bì ér bù tán避而不談 | 有意回避;不去談論。 | 徐遲《一九五六年<特寫選>序言》:“尖銳的矛盾,避而不談,或加水沖淡了。” |
bù bì shuǐ huǒ不避水火 | 指不畏兇險。 |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說不妨,便當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 |
bì jǐng rù kǎn避井入坎 | 見“避坑落井”。 | |
bì huò qiú fú避禍求福 | 指避開災禍而求取幸福。 | 《后漢書 袁紹傳》:“臣不敢畏憚強御,避禍求福,與進(何進)合圖,事無違異。” |
bì qiáng dǎ ruò避強打弱 |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 見“避強擊惰”。 |
bì xiāo xí jìng避囂習靜 | 囂:喧嘩,吵鬧;習:習慣于。躲開喧鬧,安于清靜。 | 《追求》:“現在她已經住在醫院里,既然不是有病,那就有點避囂習靜的意味了。” |
wèi dāo bì jiàn畏刀避箭 | 畏:害怕,畏懼。比喻遇戰事退縮不前。 |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一時。空有滿朝文武,那一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
bì zhòng jiù qīng避重就輕 | 避重:指避開要緊的事;就輕:指抓小事情。避開重要的而揀次要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害問題;只談無關重要的方面。 | 宋 劉摯《忠肅集 侍御史黃君墓志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
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 其:他的;銳氣:勇猛的氣勢;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總是避開敵人初來時的氣勢,等敵人疲憊時再狠狠打擊。 |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
bì shì jīn mǎ避世金馬 | 避世:逃避世務;金馬:借指宮殿。指身為高官而逃避世務。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嵩廬之下!” |
bì nán jiù yì避難就易 | 避:躲開,回避。避開困難的揀容易的做。 | 《元史 文宗紀四》:“大都總管劉原仁稱疾,久不視事,及遷同知儲政院事,即就職,僥幸巧宦,避難就易。” |
bì hài jiù lì避害就利 | 就:接近、走向。躲開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條件。 | 《吳子·圖國第一》:“謀者,所以避害就利。” |
bì miàn yǐn xíng避面尹邢 | 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見面。 | 漢武帝同時寵幸尹夫人與邢夫人,詔二人不得相見。尹夫人向武帝請求見邢夫人。相見后,尹夫人“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見《史記 外戚世家》。 |
bì qiáng jī duò避強擊惰 |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 唐 元稹《批劉悟謝上表》:“卿宜密運謨猷,明宣號令,避強擊惰,取暴撫羸。” |
yú qiáng bì mìng逾墻避命 | 逾:越過。戰國初魏人段干木回避魏文侯的征召。越墻逃跑,回避被征召。泛指隱士拒絕出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喬玄傳》:“段干木逾墻而避文侯之命。” |
zhū bù bì guì誅不避貴 | 誅:懲罰。懲辦罪行不避忌權貴。法令面前貴賤平等。 | 《晏子春秋·內篇問》:“誅不避貴,賞不遺賤,不淫于樂,不遁于哀,盡智導民而不伐聲。” |
bì lǐ xián guā避李嫌瓜 |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qū jí bì xiōng趨吉避兇 | 趨:奔向。吉:吉利,平安。走向吉利美好的方面,避開兇禍災難。亦作“趨吉逃兇”、“避兇趨吉”。 |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趨吉避兇,儒者之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不然。圣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于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兇。” |
bì yǐng nì xíng避影匿形 | 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 清 侯方域《南省試策二》:“昔人所謂非親非故,何由習知之也。此二者已當不同觀,而況于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舉,為身累者乎?” |
shuǐ huǒ bù bì水火不避 | 謂不避艱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驅使,奮勇直前,水火不避。” |
bù bì tāng huǒ不避湯火 | 湯:沸水;火:戰火。指不畏兇險。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
bì yǐng liǎn jì避影斂跡 | 指隱蔽起來,不露形跡。 | 宋 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已而敷暢折衷,隱情遁節,如鐿見象,奸民未嘗不避影斂跡也。” |
lín nán bù bì臨難不避 | 避:回避。到了危難之時并不躲避。形容勇敢膽大。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4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
tuì bì sān shè退避三舍 | 后退九十里。比喻為避免沖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bì sú qū xīn避俗趨新 | 避:舍棄;趨:奔赴,趨向。指舍棄舊俗而追求新潮。 | 葉圣陶《未厭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
bì guā fáng lǐ避瓜防李 | 表示避免嫌疑。 | 見“避李嫌瓜”。 |
bì shí jiù xū避實就虛 | 實:實力;就:接近;趨向;虛:空虛;虛弱。原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攻擊敵人的薄弱環節。現也指辦事先找容易突破的地方著手。或談論問題回避要害。原作“避實擊虛”。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要略》:“擊危乘勢以為資,清靜以為常,避實就虛,若驅群羊,此所以言兵也。” |
bì qiáng jī ruò避強擊弱 | 指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打其疲弱的。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后避實擊虛,避強擊弱。” |
jiù xū bì shí就虛避實 | 指避開敵人的主力,找敵人的弱點進攻。又指談問題回避要害。 | 《孫子 虛實》:“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bù bì jiān xiǎn不避艱險 | 不畏懼艱難險阻。 | 《三國志 蜀志 關羽傳》:“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
bì fēng gǎng避風港 | 一種無裝卸設備、在暴風雨時使船只得到掩護的港口。比喻一塊可以躲避危險的地方。 | 張賢亮《心安即福地》:“外面的世界雖然波濤洶涌,家總是一個安寧的避風港。” |
yáng cháng bì duǎn揚長避短 | 揚;發揮;避:回避;避開。發揚長處;避開短處。 | 秦牧《漫記端木蕻良》:“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來寫作,既揚長避短,也施展了抱負。” |
wú suǒ huí bì無所回避 | 回避:避忌。沒有什么避忌或諱言的。 | 《后漢書·蔡茂傳》:“茂輒糾案,無所回避。” |
bù kě bì miǎn不可避免 | 指不能使不發生的事情。 | 毛澤東《矛盾論》:“而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會在各種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引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革命。” |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 | 指避免走漏消息。 | |
bì xiōng jiù jí避兇就吉 | 避:避開;就:趨。指避開禍害而趨向吉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6回:“主公宜避兇就吉,不可輕舉妄動。” |
bì shí jī xū避實擊虛 | 虛:空虛。避開敵人的主力所在,攻擊其防御薄弱之處。 | 先秦 孫武《孫子 虛實》:“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
nèi jǔ bù bì qīn,wài jǔ bù bì yuàn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無擇也,無惡也,唯善之所在。” |
duǒ zāi bì nàn躲災避難 | 躲:逃避;避:避開。閃躲與逃避災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今日權且去滄州躲災避難,早晚天可憐見,放你回來時,依舊夫妻完聚。” |
bì rén yǎn mù避人眼目 | 見“避人耳目”。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每日一入學中,四處各坐,卻八目勾留,或設言托意,或詠桑寓柳,遙以心照,卻外面自為避人眼目。” |
bì huǐ jiù yù避毀就譽 | 回避詆毀而追求稱譽。 | 《墨子 耕柱》:“且翟(墨翟)聞之:‘為義非避毀就譽。’支之茍道,受枉何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