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發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ā xíng xīn shì發硎新試 | 硎:磨刀石。象新磨的刀那樣鋒利。比喻剛參加工作就顯露出出色的才干。 | 《莊子·養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
pī fà zuǒ rèn被發左衽 | 被發:散發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區以外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夷狄。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
hóng yán bái fà紅顏白發 | 顏:面容,臉色。頭發花白,面色紅潤。形容老年人身體健康。指紅顏少女和白發老翁 | 明·張伯純《收江南·壽康對山太史》曲:“看了這紅顏白發老風流,覷的那今來古往似蜉蝣。” |
fā nù chōng guàn發怒沖冠 | 同“發上沖冠”。 | 《燕丹子》下卷:“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高漸離擊筑,宗意和之。如壯聲則發怒沖冠,為哀聲則士皆流涕。” |
pī fà yīng guàn被發纓冠 | 來不及將頭發束好,來不及將帽帶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別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
fā zōng zhǐ shì發蹤指示 | 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追殺。比喻在幕后操縱指揮。 | 西漢·司馬遷《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huáng fā tái bèi黃發臺背 | 指長壽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黃發,指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臺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鮐魚背。臺,通“鮐”。 | 《詩經·魯頌》:“黃發臺背,壽胥與誠。” |
pī zī xuē fà披緇削發 | 緇:黑色僧衣。剃去頭發披上僧衣。指出家為僧尼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何不舍離愛欲,披緇削發,就此出家。” |
fā cè jué kē發策決科 | 策:策問;科:等第。拆閱策問題目,以決定錄取。舊指應試取中。 | 漢·揚雄《法言·學行》:“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 |
fā fèn yǒu wéi發奮有為 | 精神振作,有所作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報效朝廷,正是男子漢發奮有為之時。” |
pī fà zuǒ rèn披發左衽 | 左衽:衣襟向左掩。頭發披散;前襟左開。指古代東方;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束;也指淪為異族。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
yīng zī bó fā英姿勃發 | 英勇威武,神采四溢。 | 賴少其《<錢松喦畫集>序》:“現在的畫面上舍棄了兩棵大黃桷樹,把柏樹從小改大,使其英姿勃發,昂首挺立。” |
zhuó yì zāi huā huā bù fā,wú yì chā liǔ liǔ chéng yīn著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 | 著意:用心。有心栽種的花沒開,無意插下的柳枝卻成了一片柳蔭。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沒得到,不經意的卻意外地取得了收獲。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閑插柳柳成蔭。” |
shǐ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 矢:箭;弦:弓上用以法箭的牛筋繩子。箭已搭在弦上。比喻為形勢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 | 晉·王沈《魏書》:“琳謝曰:‘矢在弦上,不得不發。’太祖愛其才,不咎。” |
jīng cǎi xiù fā精采秀發 | 精采:精神、神采;秀發:煥發。形容人的精神煥發。 | 《晉書·慕容超載記》:“精采秀發,容止可觀。” |
jī fū hè fā雞膚鶴發 | 皮膚起皺,頭發變白。形容衰老。形容老年人皮膚皺、頭發白。 | 北周·庾信《竹杖賦》:“子老矣,鶴發雞皮,蓬頭歷齒。” |
páng méi bái fà龐眉白發 | 龐:通“尨”,雜色。眉毛頭發都已花白。形容老人相貌。 | 漢 張衡《思玄賦》:“尉尨眉而郎潛兮。”李善注引《漢武故事》:“顏駟,不知何許人,漢文帝時為郎。至武帝嘗輦過郎署,見駟尨眉皓發。” |
hán chǐ dài fā含齒戴發 | 口中有齒,頭上長發。指人類。 | 《魏書·韓子熙傳》:“遂乃擅廢太后,離隔二宮,拷掠胡定,誣王行毒,含齒戴發,莫不悲惋。” |
pī fà tú xiǎn被發徒跣 | 徒跣:赤腳步行。披散頭發,赤腳走路。形容悲痛到極點。 | 《魏書·徒何慕容廆傳》:“及葬,熙被發徒跣步從。” |
mén xì fā xià捫隙發罅 | 捫:摸;罅:裂縫。尋找縫隙。指尋找可乘之機。 | 宋·王令《答劉公著微之書》:“今夫人爵,人之求者,猶研精苦思,捫隙發罅,以窺求門戶,雖所學固不中節,然張巧射中之心不為不勤矣。” |
yī yán bù fā一言不發 | 一句話也不說。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啼哭起來。” |
qiān jūn yī fà千鈞一發 | 鈞:古時的計量單位;以三十斤為一鈞。一根頭發上拴著千鈞重物。形容萬分危急的情形。 | 宋 程珌《程端明公洛水集 丙子輪對札子》第11卷:“肆我祖宗得請于上帝,假手韃靼,連歲屏除,岌岌之千鈞一發矣。” |
qiǎo fā qí zhòng巧發奇中 | 發:射箭,比喻發言。形容善于乘機發表意見,后能為事實所證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孝武本紀》:“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 |
fā jiān tì fú發奸擿伏 | 發、擿:揭發;奸:奸臣,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廣漢傳》:“其發奸擿伏如神。” |
fēng fā quán yǒng風發泉涌 | 風發:形容迅速猛烈;涌:向上冒出。大風刮起,噴泉涌現。比喻多種力量或事物并發,發展迅速,聲勢大。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8回:“兩樣功夫互乘,屬題構思,竟成了風發泉涌。” |
máo fà sēn shù毛發森豎 | 豎:直立。汗毛和頭發都豎立起來。形容憤怒或極度恐懼、緊張的樣子。 | 宋·岳珂《桯史·館娃浯溪》:“余忽心動,毛發森豎,乃跡故步,還至水滸。” |
fā cái zhì fù發財致富 | 因獲得大量財物而富裕起來。 |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五章:“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發財致富的機會。” |
fā yáng dǎo lì發揚蹈勵 | 發:奮發,振作;揚:昂揚;蹈:跳、踏。后比喻精神奮發,意氣風發昂揚。 | 明·唐順之《寄趙浚谷》:“至若老呂,以鷹揚稱,以發揚蹈勵稱,未免露出將才氣象,此老呂不及老伊處也。” |
fā shì dǔ zhòu發誓賭咒 | 咒:誓言。莊嚴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或對某事提出保證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先是我發誓賭咒砸這勞什子,你都沒勸過,說我瘋的?剛剛的這幾日才好了,你又來慪我。” |
xīng dé fā wén腥德發聞 | 腥德:穢惡的行徑。丑惡的行徑為人所知曉。 | 漢·徐干《中論·虛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發聞,百姓傷心,鬼神怨痛。” |
jiàn bù xū fā箭不虛發 | 箭射得準;每發必中。也作“弓不虛發”。 | 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 |
xìng zhì bó fā興致勃發 | 興致:興趣。形容興頭很足。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9回:“梨園子弟同宮女們,歌的歌,舞的舞,飲至半酣,興致勃發。” |
nù fà chōng guān怒發沖冠 | 冠:帽子。憤怒得頭發豎起;頂著帽子。形容憤怒到極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
fā qián chǎn yōu發潛闡幽 | 潛:潛伏;幽:隱藏。闡發沉漸深奧的事理。 |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述異·桃花夫人示夢》:“此翰苑筆也,聊贈一枝,以報發潛闡幽之厚意。” |
kuàng ruò fā méng曠若發蒙 | 曠:空曠;開闊。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開闊明朗,好像雙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見了東西。亦比喻使人頭腦忽然開竅,明達起來。 | 三國 魏 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閑者此游,喜歡無量,登芒濟河,曠若發蒙。” |
fā fán jǔ lì發凡舉例 | 發凡:揭示全書的通例;舉:提出。指舉例以闡明要點。說明全書通例。 | 明·焦竑《玉堂叢語·纂修》:“時編摩之士,皆山林布衣,發凡舉例,一仰于濂。” |
máo fā sǒng rán毛發聳然 | 見“毛發悚然”。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朵思見之,毛發聳然,回顧孟獲曰:‘此乃神兵也!’” |
dōng chuāng shì fā東窗事發 | 現泛指陰謀敗露或秘密勾當被發覺。 | 明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 佞幸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
jié fà fū qī結發夫妻 | 結發:束發;指初成年。初成年結成的夫妻。后特指原配夫妻。 | 漢 蘇武《詩四首》之三:“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xīn huā nù fā心花怒發 | 猶心花怒放。 | 清·鄭燮《花間堂詩草跋》:“一旦心花怒發,便如太華峰頭十丈蓮矣。” |
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牽一發而動全身 | 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 清 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發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
zhuàng fā chōng guàn壯發沖冠 | 形容氣概雄偉豪邁。 | 唐·楊炯《遂州長江縣先圣孔子廟堂碑》:“公雄心烈眥,壯發沖冠,按東海之金刀,飛北斗之石箭。” |
xī máo biàn fā晰毛辨發 | 連毛發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圣嘆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辯發,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于其間矣。” |
fā yǒng chōng guàn發踴沖冠 | 同“發上沖冠”。 | 宋·徐爰《旄頭說》:“臣謂壯士之怒,發踴沖冠,義取於此。” |
qǐ gēn fā yóu起根發由 | 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 | |
fā zòng zhǐ shì發縱指示 | 發:發現;縱:放縱,也通“蹤”。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暗中操縱指揮。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chōng guàn fā nù沖冠發怒 | 見“沖冠怒發”。 | 唐·元稹《觀兵部馬射賦》:“凡獻藝者,豈自疑于無必。沖冠發怒,揚鞭氣逸,引滿雷砰,騰凌飆疾,皆窮百中之妙,盡由一孔而出,乃知來者之藝,蓋亦前人之匹。” |
huáng fā dài bèi黃發駘背 | 見“黃發臺背”。 | 唐·李德裕《上尊號玉冊文(會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倫,暨藩侯邦伯,黃發駘背,不謀而進曰……” |
bái fà cāng cāng白發蒼蒼 | 蒼蒼:灰白色。形容年邁而頭發花白。 | 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白發蒼蒼,而齒牙搖動。” |
cóng qīng fā luò從輕發落 | 發落:處分,處置。指處罰從寬,輕予放過。 | 明 李贄《與周友山書》:“想仲尼不為已甚,諸公遵守孔門家法,決知從寬發落、許其改過自新無疑。 |
tóu nǎo fā zhàng頭腦發脹 | 自負;自大。 | |
lìng rén fà zhǐ令人發指 | 令:使得;發指:頭發豎起來。憤怒得使人頭發都豎直起來。也作“令人發豎。” | 莊周《莊子 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
zhū yán lǜ fā朱顏綠發 | 指青春年少。 | 宋·沈遘《送句諶通判穎川》詩:“朱顏綠發出塵土,長纓高蓋生清風。”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時,但見:朱顏綠發,皓齒明眸。” |
fā míng chéng yè發名成業 | 發:顯現。發揚名聲,成就事業。 | 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一抵京師就明經試,退曰:‘此不足發名成業。’” |
hèn qióng fā jí恨窮發極 | ||
chù jī biàn fā觸機便發 | 機:弓弩上的發箭器。原指弓弩上的發箭器,一經觸發,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機會便要發作。 | 《舊唐書·韋思謙傳》:“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權,觸機便發,固宜為身災也。” |
shén cǎi huàn fā神采煥發 | 精神煥發,風采動人。 | 《宋史·趙孟頫傳》:“孟頫才氣英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 |
fā yáng guāng dà發揚光大 | 光大:使顯赫盛大。使好的優秀的事物現象不斷發展;從而更加完善、提高。 | 宋 黃榦《黃勉齋文集 劉正之遂初堂記》:“備前人之美發揮而光大之。” |
fā lóng zhèn kuì發聾振聵 | 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也能聽到。發:開啟;振:振動;聵:耳聾。比喻言論文章等喚醒麻木糊涂的;給人以極大的震動和啟發。 | 清 蕊珠舊史《京塵雜錄 廠年玉筍志》:“如洛鐘之應銅山,蒲牢夜半鳴,足以發聾振聵。” |
háo fà bù shuǎng毫發不爽 | 毫發:細發和頭發;爽:差錯。形容一絲一毫都不差。也作“毫厘不爽”。 | 明 李贄《觀音問 答自信》:“慳貪者報以餓狗,毒害者報以虎狼,分厘不差,毫發不爽。” |
xīn cháng fà duǎn心長發短 | 心長:智謀深;發短:指年老。頭發稀少,心計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謀高。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三年》:“彼其發短而心甚長,其或寢處我矣。” |
fèn fā tú qiáng奮發圖強 | 奮發:精神振作;情緒飽滿;圖:謀求。振作精神;謀求強盛。 | 郭沫若《科學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學工作者奮發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高峰。” |
róng guāng huàn fā容光煥發 | 容光:臉上的光彩;煥發:光彩四射的樣子。身體健康。面容有神采。形容精神飽滿。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阿繡》:“母亦喜,為女盥濯,竟妝,容光煥發。” |
hèng fā nì qǐ橫發逆起 | 橫:不測,意外。指出乎所料,突然興起。 | 宋·岳珂《桯史·丹棱巽巖》:“吉兇禍福,橫發逆起,有不可知,將合于道,其惟權乎。” |
fā hào shī lìng發號施令 | 發、施:發布;下達;號:號令、命令。發布命令;下達指示;進行指揮。 | 《尚書 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
huò fā xiāo qiáng禍發蕭墻 |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比喻內部。指禍亂發生在內部。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dà fā yì lùn大發議論 | 發:表達,傳達。盡情地發表各種意見和評論。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6回:“文琴便扯天扯地的大談起來,一會兒大發議論,一會兒又竭力恭維。” |
fà zhǐ zì liè發指眥裂 | 頭發向上豎起;眼眶也裂開。形容極度悲傷;憤怒。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
sī fā zhī gōng絲發之功 | 絲發:一根絲,一根頭發。指功勞極微小。 | 漢·蔡伯喈《上漢書十志疏》:“父子一門,兼愛恩寵,不能輸寫心力,以效絲發之功。” |
máo fā dǎo shù毛發倒豎 | 倒豎:尾端朝上直立。汗毛、頭發都豎起來。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緊張。亦作“毛發皆豎”、“毛發盡豎”、“毛發為豎”。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0回:“騰讀畢,毛發倒豎,咬牙嚼舌,滿口流血。” |
yī mù sān zhuō fà,yī fàn sān tǔ bǔ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 沐:洗頭;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頭與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形容渴求賢才,謙恭下士。形容為延攬賢才而忙碌。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
dǔ shì fā yuàn賭誓發愿 | 猶言賭咒發誓。莊嚴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或對某事提出保證。 | 《石點頭 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江湖上客商,賭誓發愿便說:‘若有欺心,必定遭遇吾剝皮。’” |
dǔ zhòu fā shì賭咒發誓 | 莊嚴地說出表示決心的話或對某事提出保證 | 溫靖邦《將星在狼煙中升起》:“陳書農他們賭咒發誓,聲明自己決無二心。” |
xiān fā zhì rén先發制人 | 發:開始行動;制:制服。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現泛指先下手爭取主動。 | 東漢 班固《漢書 項籍傳》:“先發制人,后發制于人。” |
dà fā léi tíng大發雷霆 | 霆:暴雷;雷霆:震耳的雷聲。形容大發脾氣;高聲怒斥別人。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5卷:“陳秀才大發雷霆。” |
yán fā huò suí言發禍隨 | 同“言出禍從”。 | 唐·陸贄《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其如言發禍隨,求之以情既無端,驗之以跡又無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
jiǎn fā bèi hè剪發被褐 | 見“剪發披緇”。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里中豪族爭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發被褐,訪道于牛頭山。” |
chū fā fú róng初發芙蓉 | 芙蓉:荷花。剛開放的荷花。比喻詩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艷麗的女子。 | 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中:“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彩鏤金。” |
páng méi hè fā龐眉鶴發 | 同“龐眉皓發”。 | 宋·陳合《寶鼎記·壽賈師憲》詞:“盡龐眉鶴發,天上千秋難老。” |
fā kē dǎ hùn發科打諢 | 以滑稽的動作和語言引人發笑。 | 明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
tóu pí fā má頭皮發麻 | 形容極其恐懼的感覺。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8章:“當西邊‘中央軍’被殲以后,一些偽保長確實感到頭皮發麻。” |
duì zhèng fā yào對癥發藥 | 針對病根下藥。比喻針對缺點錯誤采取相應辦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癥發藥呢!” |
shī hào fā lìng施號發令 | 發布號令。 | 《北齊書 楊愔傳》:“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愔辭氣溫辯,神儀秀發,百僚觀聽,莫不悚動。” |
fā hào tǔ lìng發號吐令 | 發:發布;號:號令;令:命令。發布命令,下指示進行指揮。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發號吐令,則訇若雷霆之激響,而不為邪辨改其正。” |
fā zōng zhǐ shì發綜指示 | 獵人發現野獸的蹤跡,指示獵狗跟蹤追捕。比喻在后面操縱指揮。 |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
fā jiān lù fù發奸露覆 | 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序》:“竊怪二千年來,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咸為瞀惑,無一人焉發奸露覆,雪先圣之沉冤。” |
bù jué rú fà不絕如發 | 絕:斷。形容局勢危急。 | 東漢 班固《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 |
shī mìng fā hào施命發號 | 發布號令。 |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選賢建戚,則宅之于茂典;施命發號,必酌之于故實。” |
jiàn bù róng fà間不容發 | 間: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頭發。比喻情勢非常危急。也指嚴謹完整;沒有破綻。 | 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于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 |
jiè tí fā huī借題發揮 | 發揮: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達出來。借談論另一個題目來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 | 王衡《郁輪袍》第二折:“我隨分劃幾劃便罷,這個原是借題發揮。” |
shēng lèi jù fā聲淚俱發 | 俱:都。指邊說邊哭,形容極其悲慟、哀傷的樣子。 | 唐·裴度《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銘》:“每一言一誓,聲淚俱發。” |
shù dài jié fā束帶結發 | 束系衣帶,挽起發髻。謂出仕。 | 唐·韓愈《爭臣論》:“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發,愿進于闕下。” |
fā rèn zhī shǐ發軔之始 | 發軔:撤蕩撐住車輪的木頭,啟動車輛啟程。比喻事情的發端。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8回:“以李彥青一生事業而論,此時還不過發軔之始。” |
fà tū chǐ huò發禿齒豁 | 關發脫光,牙齒豁落。形容人已衰老。 |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私自憐悼,悔其初心,發禿齒豁,不見知己。” |
shì tiān duàn fā誓天斷發 | 斷發向天起誓。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
dǎo lì fā yáng蹈厲發揚 | 蹈厲:踏地猛厲;發揚:奮發。比喻奮勇直前。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大公之志也。” |
fà nù chuān guān發怒穿冠 | 毛發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同“發上沖冠”。 | 三國 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張目決眥,發怒穿冠。” |
yī fà qiān jūn一發千鈞 | 鈞:古代重量單位;約等于現在三十斤。千萬斤的重量吊在一根頭發上;比喻情況萬分危急。 | 東漢 班固《漢書 枚乘傳》:“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 |
wò fā tǔ bǔ握發吐哺 | 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亦記此事。 |
fā méng qǐ zhì發蒙啟滯 | 發蒙:啟發蒙昧;滯:不流通。啟發蒙昧,打通阻塞。 | 《宋書·武帝紀下》:“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當于此,發蒙啟滯,咸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