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93 個貧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ān fù xù pín安富恤貧 | 使富有的人安定,貧窮的人得到救濟。 | 《周禮 地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
zhèn qióng xù pín振窮恤貧 | 救濟貧窮的人。 | 《明史·王越傳》:“睦族敦舊,振窮恤貧,如恐不及。” |
rén pín zhì duǎn人貧志短 | 短:短小。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 |
ài fù xián pín愛富嫌貧 | 嫌:厭惡。嫌棄貧窮,喜愛富有。指對人的好惡以其貧富為準。 | 元 施惠《幽閨記 兄弟彈冠》:“你道如何?愛富嫌貧,岳丈倚強凌弱。” |
pín jiàn qīn qī lí,fù guì tā rén hé貧賤親戚離,富貴他人合 | 他人:外人;合:聚合。貧賤時親朋戚友都疏遠你,富貴時素不相識的人都會來巴結你。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22卷:“有句古詩說得好,道是:‘貧賤親戚離,富貴他人合。’賈似道做了國戚,朝廷恩寵曰隆,那一個不趨奉他?” |
zuò pín zhī liáng饋貧之糧 | 廣博的見聞是贈給知識貧乏者的寶貴的精神食糧。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 |
ān pín lè jiàn安貧樂賤 | 安于貧賤,并以此為樂。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蔡邕傳》:“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靈,覃思典籍,韞櫝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 |
pín wú zhì zhuī貧無置錐 | 猶言貧無立錐。語本《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 語出《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
gān pín lè dào甘貧樂道 | 甘貧:情愿受貧困;樂道:樂于守道。甘于受貧,樂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導的處世態度。 | 《后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不仰慕之。” |
shēn pín rú xǐ身貧如洗 | 身:自身。窮得像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如今梁鴻學成滿腹文章,爭奈身貧如洗,沿門題筆為生。” |
gān pín kǔ jié甘貧苦節 | 甘:情愿,樂意;節:節操。甘心忍受貧窮,刻苦保持忠貞的節操。 | 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甘貧苦節,不愧神明。” |
lè tuì ān pín樂退安貧 | 謂樂于遜退,安于貧窮。 | 唐·司空圖《漫書》詩:“樂退安貧知是分,成家報國亦何慚。” |
dù fù kuì pín妒富愧貧 | 忌妒別人富裕,羞愧自己貧窮。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3回:“奈他們有年老的懶于熱鬧,有家內沒有人,又有疾病淹留,要來竟不能來,有一等妒富愧貧不肯來的。” |
qīng pín guǎ yù清貧寡欲 | 清貧:貧寒。生活貧寒欲望很少。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雖有妻子,獨處山舍。” |
jié fù jì pín劫富濟貧 | 劫:奪取;濟:救濟。強奪富人的財物;救濟窮苦的百姓。 |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25回:“ 劫富濟貧,自張一幟。” |
qīng pín rú xǐ清貧如洗 | 指窮得一無所有。 | 清·李心衡《金川瑣記·示夢先生》:“清貧如洗,無以為殮,龔為經理其喪,復資助旅費。” |
zhèn pín jì fá振貧濟乏 | 接濟貧窮的人和沒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窮恤寡”、“振窮恤貧”。 | 晉·魯褒《錢神論》:“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無;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 |
shā fù jì pín殺富濟貧 | 殺掉那些為富不仁的人,向窮人提供救濟和幫助。 | 馮德英《苦菜花》第二章:“遠近聞名的神槍手于得海帶領著他們,殺富濟貧,替窮人做主。” |
lè dào ān pín樂道安貧 | 道:信念;樂道:以守道為樂;安貧:安于貧困。處在貧困的境地中,仍以守道作樂趣。 | 《晉書·儒林傳論》:“……文博之漱流枕石,鏟跡銷聲;宣子方樂道安貧,弘風闡教:斯并通儒之高尚也。” |
lián pín jìng lǎo憐貧敬老 | 老:年老的人;憐:憐恤。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將小女桂花配與奇童為妻,則為你恤孤念寡,敬老憐貧,因此感動天地也。” |
gān pín shǒu zhì甘貧守志 | 甘:情愿,樂意。甘受貧困,守住志節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為你梁鴻甘貧守志,孟光舉案齊眉,著小官親赍此封丹詔,與他加官賜賞。” |
mài fù chà pín賣富差貧 | 謂對于富人,得錢便予以免除差役;對于窮人,便任意征派勞役。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我只道只有陽世間貪官污吏受財枉法,賣富差貧,豈知陰間也自如此!” |
qī pín zhòng fù欺貧重富 | 欺:欺負。欺負貧窮的人,尊重富有的人。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7卷:“又有一詩,說欺貧重富,世情皆然,不止一買臣之妻也。” |
pín zuǐ è shé貧嘴餓舌 | ||
gān pín shǒu fēn甘貧守分 | 甘貧:甘愿貧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貧困,遵守本分。 | 明·無名氏《吳起敵秦》:“止不過閉戶讀書,甘貧守分,中心無愧。” |
pín bù xué jiǎn貧不學儉 | 謂窮人不必學儉而不得不儉。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任城陳蕭王彰傳論》:“其此之謂歟”裴松之注引三國·魏·魚豢曰:“諺言‘貧不學儉,卑不學恭’,非人性分也,勢使然耳。” |
qī pín ài fù欺貧愛富 | 欺侮貧窮;喜愛富有。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
jīn pín jiù è矜貧救厄 | 矜:憐憫。憐憫救濟遭受貧窮苦難的人。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四十:“與窮恤寡是一藥,矜貧救厄是一藥。” |
yī pín rú xǐ一貧如洗 | 窮得像用水洗過似的;什么都沒有。形容十分貧窮。 | 元 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 |
jīn pín xù dú矜貧恤獨 | 矜:憐憫;恤:周濟;獨:老年無子的人。憐憫救助貧苦和孤獨的人。 | 《魏書 高閭傳》:“甄忠明孝,矜貧恤獨,開納讜言,抑絕讒佞。”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貧賤之交不可忘 | 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 | 唐·陳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夫貧賤之交不可忘,珠玉滿堂而不足貴,薛大夫其人也。” |
pín ér lè dào貧而樂道 | 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 |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pín bìng jiāo gōng貧病交攻 | 見“貧病交迫”。 | 宋·陳亮《與王季海丞相書》:“入春以來,貧病交攻,更無一日好況。” |
zhèn pín jì fá賑貧濟乏 | 賑:救濟。救濟和幫助窮困的人。 | 《舊唐書·李軌傳》:“李軌字處則,武威姑臧人也。有機辯,頗窺書籍,家富于財,賑貧濟乏,人亦稱之。” |
pín bìng jiāo jiā貧病交加 | 交:一齊;同時;加:壓上。貧困和疾病一齊壓在身上。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 |
pín bìng jiāo pò貧病交迫 | 貧窮和疾病一起壓在身上。 | 宋 葉適《辭免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狀》:“某頹齡暮景,貧病交迫,伏蒙至仁,曲加憐念。” |
jiā pín rú xǐ家貧如洗 | 家里窮得像水沖洗過一樣;什么都沒有。形容貧窮到了極點。 | 元 秦簡夫《剪發待賓》:“小生幼習儒業,頗讀詩書,爭奈家貧如洗。” |
fēn pín zhèn qióng分貧振窮 | 分財物救助窮困的人。 | 《左傳·昭公四年》:“且撫其民,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 |
lián pín xù kǔ憐貧恤苦 | 憐:哀憐,同情;恤:體恤,周濟。同情周濟貧苦的人。 | 明·屠隆《彩毫記·散財結客》:“此間有一李相公仗義,專一憐貧恤苦。” |
rén pín zhì duǎn人貧智短 | 指人一到無路可走的時候,思想遲鈍,辦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窮智短”。 | 《古今小說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常言道‘人貧智短’,他恁地貧困,如何怪得他失張失智?” |
jiā pín qīn lǎo家貧親老 | 家里貧窮,父母年老。舊時指家境困難,又不能離開年老父母出外謀生。 | 西漢·劉向《說苑·建本》:“子路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不擇祿而仕。” |
pín jiàn zāo kāng貧賤糟糠 | 指貧賤時一起過患難生活的妻子。語本《后漢書·宋弘傳》:“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語出《后漢書·宋弘傳》:“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shuǎ pín zuǐ耍貧嘴 | 沒完沒了地跟人說廢話或玩笑話 | 張恨水《夜深沉》第十回:“小五,你干嗎和她小孩子耍貧嘴。” |
pín ér pù fù貧兒曝富 | 曝:通“暴”,顯露。窮人炫耀財富。比喻稍微有點成績就炫耀 | 宋·蘇軾《與程全父書》:“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一部,若了此二書,便得貧兒曝富也。” |
dì jí mín pín地瘠民貧 | 土地瘠薄,人民貧窮。 | 清·劉大櫆《送黟令孫君改任鳳陽序》:“先時地瘠民貧,催科愈煩,而逋負愈積,逋久不償,視為固然。” |
pín fù bù jūn貧富不均 | 均:平均。貧窮和富裕很不平均。 | 《魏書·世祖紀上》:“百姓勤勞,廢失農業,遭離水旱,致使生民貧富不均,未得家給人足。” |
gān pín shǒu jié甘貧守節 | 甘:情愿,樂意。甘受貧困,守住志節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今日夫為彭澤令,甘貧守節樂恰恰。” |
pín kùn liáo dǎo貧困潦倒 | 生活貧困,精神失意頹喪。 | |
pín wú dàn dàn貧無擔石 | 擔:古代重量單位,1擔=100市斤;石:容量單位:1石=10斗。家里窮得連一擔的糧食也沒有。形容沒什么儲備。 | 明·袁宏道《敘四子稿》:“理本荒也,而剽竊二氏之皮膚,如貧無擔石之人,指富家之囷,以夸示鄉里也。” |
lè pín gān jiàn樂貧甘賤 | 樂:喜歡;甘:甘愿;賤:地位卑微。樂于貧困的生活,甘于卑賤的地位。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3卷:“其次瀟灑蓽門,樂貧甘賤,抱經濟之器,泛若無;洞古今之學,曠若虛,爵之不從,祿之不受。” |
xī lǎo lián pín惜老憐貧 | 惜:愛惜;憐:哀憐;同情。愛護老年人;憐憫窮苦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我們太太最是惜老憐貧的,比不得那個狂三詐四的那些人。” |
pín jiàn jiāo rén貧賤驕人 | 身處貧賤,但很自豪。指貧賤的人蔑視權貴。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世家》:“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 |
pín jiàn zhī zhī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貧賤之知: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宋弘傳》:“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jié fù jiù pín劫富救貧 | 劫:強取;救:救助。奪取富人的財產,救助窮苦百姓。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三章:“天地會和饑民紛紛起義,揭‘官逼民反’……‘劫富救貧’等旗號,攻占城市,誅戮官吏。” |
jìng lǎo lián pín敬老憐貧 | 老:年老的人;憐:憐恤。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將小女桂花配與奇童為妻,則為你恤孤念寡,敬老憐貧,因此感動天地也。” |
cí fù jū pín辭富居貧 | 辭:推辭,推卻。原指拒絕厚祿,只受薄俸。現形容拋棄優厚待遇,甘于清貧的生活。 | 《孟子·萬章下》:“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 |
ān pín shǒu dào安貧守道 | 道:主張、學說。安于貧窮,恪守信仰。 | 宋 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
pín fù xuán shū貧富懸殊 | 貧的和富的相差極大。 | 朱自清《論且顧眼前》:“現在的貧富懸殊是史無前例的。” |
fǎng pín wèn kǔ訪貧問苦 | 訪問貧苦的老百姓。 | 郭壽《迷路記》:“平地春雷響,來了共產黨,訪貧問苦下了鄉,介梅見太陽。” |
nìng kě qīng pín,bù zuò zhuó fù寧可清貧,不作濁富 | 寧愿清白而遭受貧困,決不污濁而享受富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招慶道匡》:“寧可清貧自樂,不作濁富多憂。” |
pín shì shì guā貧士市瓜 | 市:買。窮苦讀書人買瓜只挑個大的。比喻以言談和外貌取人。 | 《北齊書·楊愔傳》:“然取士多以言貌,時致謗言,以為愔之用人,似貧士市瓜,取其大者。” |
lián pín xī lǎo憐貧惜老 | 同情愛護貧窮的、年老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2回:“難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們,連這樣憐貧惜老照看我。” |
pín bù xué jiǎn,fù bù xué shē貧不學儉,富不學奢 | 儉:節省;奢:奢侈。窮人不學也會節儉,富人不學也會奢侈。指人的思想受環境習慣的影響。 | 唐·馬周《請崇節儉及制諸王疏》:“語曰:‘貧不學儉,富不學奢’,言自然也。” |
chì pín rú xǐ赤貧如洗 | 赤貧:窮得一無所有。窮得如同被水洗過一樣;什么也沒有了。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1回:“老人家兩個兒子,四個孫子,家里仍然赤貧如洗。” |
pín zuǐ huá shé貧嘴滑舌 | 同“貧嘴賤舌”。 | 劉紹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許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婦兒貧嘴滑舌。” |
jìng lǎo xù pín敬老恤貧 |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 元 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將小女桂花配與奇童為妻,則為你恤孤念寡,敬老憐貧,因此感動天地也。” |
pín qióng liáo dǎo貧窮潦倒 | 家境很窮、衣著破爛、精神狀態很差。 | |
pín jiàn bù yí貧賤不移 | 移:改變。不因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堅定。 | 《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pín bìng jiāo qīn貧病交侵 | 見“貧病交迫”。 | 石三友《金陵野史·南京報壇舊事》:“據聞抗戰中,何陷身南京,貧病交侵,堅不出任偽職。” |
dǎ fù jì pín打富濟貧 | 打擊豪紳、地主,貪官污吏,奪取其財物救濟窮人。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漢奸是天經地義啦,他們又打富濟貧,這全對他的勁。” |
xián pín ài fù嫌貧愛富 | 嫌:厭惡。嫌棄貧窮的;喜愛富有的。指對人的好惡不以德行;而以貧富為標準。 | 元 關漢卿《斐度還帶》:“有那等嫌貧愛富的兒曹輩,將俺這貧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個肯恤孤念寡存仁義。” |
jì kǔ lián pín濟苦憐貧 | 救濟愛惜窮苦的人。 | 元·侯善淵《沁園春》詞:“善惠謙柔,濟苦憐貧,隨方就圓。” |
pín jiàn bù néng yí貧賤不能移 | 不會因生活貧困,地位卑微而改變自己的志向。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pín wú lì zhuī貧無立錐 | 窮得連插錐子的地方都沒有。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富者田連阡伯,貧者亡立錐之地。” |
lián pín xù lǎo憐貧恤老 | 同情和體恤貧窮年老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如今上了年紀,越發憐貧恤老的了。” |
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貧無立錐之地 | 窮得連可以插下錐子那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形容窮困之極。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十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則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漢書·食貨志》:“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無)立錐之地。”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 《南齊書·劉悛傳》:“后悛從駕登蔣山,上數嘆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顧謂悛曰:‘此況卿也。’” |
pín zuǐ bó shé貧嘴薄舌 | 貧:嘮叨令人厭煩;貧嘴:絮絮叨叨;使人厭煩;薄舌;不忠厚;老實。形容人愛說話;言語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厭。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叵耐鄰里有一班蕩子弟,平日見王媼是個俏麗孤孀,閑常時倚門靠壁,不三不四,輕嘴薄舌的狂言挑撥。” |
pín zuǐ jiàn shé貧嘴賤舌 | 指話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厭惡。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黛玉道:‘什么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討人厭罷了。’” |
pín zuǐ è shé貧嘴惡舌 | 同“貧嘴賤舌”。 | 老舍《駱駝祥子》:“他天生來的不愿多說話,所以也不愿學著城里人的貧嘴惡舌。” |
pín ér wú chǎn貧而無諂 | 謂雖然貧窮卻不巴結奉承。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
ān pín lè dào安貧樂道 | 安貧:安于貧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為人生的理想、信念、準則。處境雖很貧困;仍樂于堅守信仰。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韋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
jì pín bá kǔ濟貧拔苦 | 指救援貧苦人家。 |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講經文》:“常行慈悲,濟貧拔苦,歸將有余數不足者,將安樂施厄者。” |
shǒu dào ān pín守道安貧 | 堅守正道,安于貧窮。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操的士大夫。 | 《舊唐書·王及善等人傳贊》:“守道安貧,壞遠當仁。” |
pín jiàn zhī jiāo貧賤之交 | 貧困時結交的知心朋友。 | 《后漢書 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wēi wǔ bù néng qū,pín jiàn bù néng yí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 威武:武力;賤:地位低。不屈從于威勢的鎮懾之下,不因貧賤而改變節操。 | 魯迅《記蘇聯版畫展覽會》:“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確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必說真話的人們。” |
jì hán zhèn pín濟寒賑貧 | 濟:救濟;賑:賑濟。救助寒苦,賑濟貧窮。 | 《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養老尊賢,教其術,畜其能,吊死問孤,濟寒賑貧,與百姓同甘共苦。” |
zhèn pín dài fá賑貧貸乏 | 救濟窮人。 | 《新唐書·劉仁軌傳》:“賑貧貸乏,勸課耕種,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
mín kùn guó pín民困國貧 | 人民困苦,國家貧窮。 | 《宋史·河渠志》:“當此天災歲旱,民困國貧之際,不量人力,不順天時,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
qiáng dé yì pín強得易貧 | 謂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 葉圣陶《文心》:“結果必然不成東西,徒然使自己后悔,供人家嘲笑,這便是‘強得易貧’了。” |
zhōu jí jì pín周急濟貧 | 周:救濟。救濟有急難或貧窮的人。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四折:“我怎敢便忘了你那周急濟貧時。” |
xù lǎo lián pín恤老憐貧 | 周濟老人,憐惜窮人。 | 元·劉時中《端正好·上高監司》:“恤老憐貧,視民如子,起死回生。” |
pín jiàn zhī zhī貧賤之知 | 見“貧賤之交”。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