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八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ī zhé bā kòu七折八扣 | 比喻折扣很大,減掉了很多。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用了。” |
shí bā bān wǔ yì十八般武藝 |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領。亦泛指多種武藝。②比喻多種技能。 | 元 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征塵。”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叉。” |
bā zì dǎ kāi八字打開 | 象“八”字那樣,撇、捺向兩邊分開。原意是放著正路不走,卻走歪門邪道。也形容門路很寬。 | 宋 朱熹《與劉子澄書》:“近日因看《大學》,見得此意甚分明。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但人自不領會,卻向外狂走耳。” |
bā nàn sān zāi八難三災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 元 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難三災,一心齋戒。” |
bā bài wéi jiāo八拜為交 | 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交情,友誼。舊時稱異姓結拜兄弟或姐妹的關系。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我有個八拜為交的故人,乃青州刺史劉元普。” |
qī xì bā shǒu七郤八手 |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一齊動手。 | |
qī niǔ bā ào七扭八拗 | 拗:拗口。形容十分別扭不通順。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六回:“拿起讀了兩遍,雖不深知其味,念來卻十分順口,不似自家的七扭八拗。” |
bā gōng cǎo mù八公草木 | 將八公山的草木視為敵人。形容心情極為緊張和恐懼。 | 《晉書·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qī zǐ bā xù七子八婿 | 唐郭子儀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見《舊唐書·郭子儀傳》。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眾多。 | 《舊唐書·郭子儀傳》載:唐郭子儀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 |
qī zú bā shǒu七足八手 | 見“七腳八手”。 | 沙汀《替身》:“這時候,那個可憐的鹽客,已經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sān tóu bā bì三頭八臂 | 見“三頭六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bā xiān guò hǎi八仙過海 |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 明 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圣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
luàn qī bā zāo亂七八遭 | 見“亂七八糟”。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人生識字胡涂始》:“非常駁雜,腦子給古今各種馬隊踐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亂七八遭。” |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qī shàng bā luò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4卷:“自實心里好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盤上螞蟻,一霎也站腳不住。” |
qī duàn bā xù七斷八續 | ①形容散亂,不相照應。②斷接之處甚多。形容十分破爛。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中:“應榮圣刀頭引舉三軍喊殺,秦兵敗走,東砍西伐,七斷八續。” |
chūn shān bā zì春山八字 | 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 | 《剪燈余話·江廟泥神記》:“春山八字爭妍媚,姨姨妹妹皆殊麗。” |
tǔ bā lù土八路 | 八路:八路軍。指非正規軍,引申為土氣的人。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51回:“汽車上的敵人,聽見山坡上有人叫喊,一看是幾個‘土八路’,跳下車來。” |
bā miàn líng lóng八面玲瓏 | 玲瓏:透亮;清澈的樣子;也指人機靈、靈巧。原指室內各面窗戶敞通明亮。后形容為人機靈;善于應付。 | 唐 黃滔《黃御史集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七面八面玲瓏。”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jiǔ háng bā yè九行八業 | 指各種行業。 | 顧笑言《你在想什么》:“礦山是除了神話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處,而三教九流,九行八業之中,礦工是最崇高的職業。” |
qī wān bā guǎi七灣八拐 | 亦作“七彎八拐”。①多處彎曲,不斷轉變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當。 | 郭沫若《孔雀膽》第四幕第一場:“好啦,好啦,不要太自負了,被你七灣八拐的幾下子,連我都拿不定主意來了。” |
qī qiè bā shǒu七郄八手 |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一齊動手。 | |
qī shǒu bā jiǎo七手八腳 | 原指比一般人多好幾個手腳。形容人多手雜;動作忙亂。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20卷:“上尚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一片。” |
wǔ huā bā mén五花八門 | 原指五行陣和八門陣。這是古代兩種戰術變化很多的陣勢。比喻變化多端或花樣繁多。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戲子一個個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極新鮮的靠子,跑上場來,串了一個五花八門。” |
yī shí bā bān bīng qì一十八般兵器 | 泛指各種兵器。 | 元 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掄不動那鞭、簡、撾、錘。” |
qī shé bā zuǐ七舌八嘴 | 同“七嘴八舌”。 | 丁玲《奔》:“茶館里又圍了許多人,都把他們當做談話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沒有一句話可以暫時使他們寬心一下。” |
gā qī mǎ bā嘎七馬八 | 指毫無條理,亂七八糟 | 老舍《駱駝祥子》:“他就嘎七馬八的買回一大堆食物,給他們倆吃。” |
jiǔ gāi bā yán九垓八埏 | 垓:通“陔”,重,層;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極高處;埏:邊際;八埏:指邊際遠之地。指天地的終極之處,即天涯海角。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上暢九垓,下坼八埏。” |
yī shí bā bān wǔ yì一十八般武藝 | 泛指各種武術技藝。 | 元 白樸《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
hú shuō bā dào胡說八道 | 指沒有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一氣。也作“胡說亂道”。 | 宋 宗杲《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手指東畫西,口中亂說亂道。” |
qī kāi bā dé七開八得 | 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 老舍《龍須溝》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開八得,也找不著他!” |
qī lǎo bā shí七老八十 | 形容年紀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卷:“趕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 |
zá qī suì bā雜七碎八 | 形容十分混雜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六章:“有時還背誦一遍雜七爛八的事。” |
wāi qī niǔ bā歪七扭八 | 歪歪扭扭,不直。 | 老舍《小人物自述》:“那些古錢已然都歪七扭八的,在錢眼里探出些不十分綠的草葉來。” |
qī zòng bā héng七縱八橫 | 形容奔放自如。 |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 |
qī shàng bā xià七上八下 | 形容心神不安的驚惶樣子。 |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 |
jiǔ jiāng bā hé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四游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卻說次日眾真君聚朝奏玉帝曰:‘當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龍會,會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宮龍王赴會迎雨。’” |
wáng bā gāo zǐ王八羔子 | 王八:俗稱烏龜或鱉。比喻妻子不忠、偷人養漢的丈夫以及壞小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9回:“吳二浪子那個王八羔子,我們在牢里的時候,他同賈大妮子天天在一塊兒。” |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qī bù bā chā七步八叉 | 相傳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凡八叉手而賦成八韻,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缽催詩,我要擊缽了。” |
sì píng bā wěn四平八穩 | 原形容說話做事穩當。現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錯;缺乏積極創新精神的意思。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4回:“戴宗、楊林看裴宣時,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穩,心中暗喜。” |
sì lín bā shè四鄰八舍 | 指左右鄰居。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動了諸親百眷、四鄰八舍,送人情,斗分子,雖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茍。” |
sì tíng bā dàng四亭八當 | 亭、當:即停當,妥貼。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貼。 | 宋 朱熹《答呂伯恭書》:“不知如何整頓得此身心四亭八當,無許多凹凸也。” |
sì qú bā jiē四衢八街 |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 |
sì tōng bā dá四通八達 | 通、達:暢通無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 《子華子 晏子問黨》:“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 |
sì tíng bā dāng四停八當 | 見“四亭八當”。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卷:“須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 |
sì shí bā jié四時八節 |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節氣。 | 唐 杜甫《狂歌行贈四兄》:“四時八節還拘禮,女拜弟妻男拜弟。” |
sì chōng bā dá四沖八達 | 同“四沖六達”。 |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橫通》:“然通之為名,蓋取譬于道路,四沖八達,無不可至,謂之通也。”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sì zhì bā dào四至八道 | 舊時標志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 |
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 | 到處;各個方面。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岳禪師》:“忽遇四方八面來怎么生?”宋·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二:“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
sì huāng bā jí四荒八極 | 四面八方極偏遠之地。 | 唐·白居易《八駿圖》詩:“四荒八極蹋欲遍,三十二蹄無歇時。” |
chǒu bā guài丑八怪 | 相貌丑陋的人。 | 老舍《我這一輩子》:“一個漂亮小伙子所最怕的恐怕就是娶個丑八怪似的老婆吧。” |
wāi qī shù bā歪七豎八 | 歪歪扭扭的。形容不正的樣子。 | 茅盾《上海·我的二房東》:“沿馬路上的電燈柱上,里門口,都有些紅紙小方塊;爛瘡膏藥似的,歪七豎八貼著。” |
xiā shuō bā dào瞎說八道 | 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指亂編瞎說。 | 丁玲《水》:“大福,你這小子懂什么!菩薩又看不見,你盡瞎說八道……” |
jiǔ qū shí bā wān九曲十八彎 | 曲:曲折;彎:不直。指十分彎曲。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彎中,喚我那結義兄弟出來,就好與他算賬。” |
bàn jīn bā miàn半斤八面 | 舊制一斤合十六兩,半斤等于八兩。一個半斤,一個八兩,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樣,不分上下。亦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半斤對八兩”。 | |
jiā qī jiā bā夾七夾八 | 指說話東拉西扯,混雜不清。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朱世遠原有怕婆之病,憑他夾七夾八,自罵自止,并不敢開言。” |
qī kǒng bā dòng七孔八洞 | 窟窿很多,十分破爛的樣子。 | |
zhèng jīng bā běn正經八本 | 見“正經八百”。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八章:“可是,我們干革命,只要正經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時候兒?” |
qī gāo bā dī七高八低 | 形容道路不平坦。 |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三回:“獨自一個,在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腳絆一腳的望前走去。” |
zhū bā jiè chī rén shēn guǒ,quán bù zhī zī wèi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 比喻吃東西狼吞虎咽,來不及細嘗。也比喻看書做事貪多務得,實則無所收獲。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這奴才,‘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
bā bài zhī jiāo八拜之交 | 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舊時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與小生同郡同學,當初為八拜之交。” |
hú zhōu bā chě胡謅八扯 | 胡扯瞎說。 | |
bā tái dà jiào八抬大轎 | 大官坐的由八個人抬著走的大轎子,是身分重要的標志。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44回:“大人這一次出京,坐的八抬大轎,比先前更顯榮耀。” |
yòu chuán zhī bā zhāng右傳之八章 | 打了一頓巴掌。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4回:“左右照管貽安驕傲之臉,放肆之嘴,打了十個‘右傳之八章’。” |
qī léng bā bàn七棱八瓣 | 比喻四分五裂。 | 梁實秋《老年》:“臉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還平添無數雀斑,有時排列有序如星座。” |
qī mǎn bā píng七滿八平 | 形容沒有空馀的地方。 | 清·趙翼《錦州刺史劉蔭萱駐藏回蜀遠寄藏佛一尊賦謝》詩:“刺瑞刻猴地幾多,七滿八平何處可施巧?” |
qī dà bā xiǎo七大八小 | 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謂妻妾眾多。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shén tōng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辦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領互相比賽。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正是八仙過海,獨自顯神通。” |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qí néng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 八仙:傳說的仙人,即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鐵拐李、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比喻做事各有各自的辦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正是八仙過海,獨自顯神通。” |
cháng qī duǎn bā長七短八 | 指事情的頭緒。 |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16回:“康順風一邊點頭,一邊結結巴巴的央求,喉嚨里像塞了一團棉花,半天也沒說下個長七短八。” |
qī lǎo bā xiǎo七老八小 | 指老人與小孩。老老少少。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qī lǎo bā dǎo七老八倒 | 形容年老體衰。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qī sǔn bā yì七損八益 | 謂女子月事宜以時下,男子精氣宜于充盈。中醫述人生長發育過程,女子以七為紀,男子以八為紀,故七指女,八指男。 | |
qī wān bā niǔ七灣八扭 | 同“七灣八拐”。 | |
huī chì bā jí揮斥八極 | 揮斥:奔放;八極:八方,極遠之處。形容人的氣概非凡,能力巨大。 | 《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
qī tuī bā zǔ七推八阻 | 比喻有意為難。 | 明 高明《琵琶記 蔡公逼試》:“我教你赴選,也只是要改換門閭,光顯祖宗,你卻七推八阻,有這許多說話。” |
bā gōng bā kè八攻八克 | 屢次攻擊,屢次勝利。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北敵勢方強,婁師德八遇八克;南蠻心未服,諸葛亮七縱七擒。” |
sān zāi bā nàn三災八難 | 比喻小孩生來多病。也形容經常遭遇不幸。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況且自己又三災八難的,好容易懷了一個哥兒,到了六七個月還掉了。”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bā hóng tóng guǐ八纮同軌 | 指天下一統。八纮,指八方極遠之地。 | 《晉書 武帝紀》:“廓清梁、岷、包懷揚、越,八纮同軌,祥瑞屢臻。” |
bā zì méi yī piě八字沒一撇 | 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 人事》:“《通俗編》:‘朱子《與劉子澄書》: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不自領會。’按今有‘八字不見兩撇’之諺,似又因于此語。凡事無端緒者,謂之八字不曾見兩撇。” |
èr bā nǚ láng二八女郎 | 二八:指十六歲。十五六歲的美女。指年輕貌美的女子。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瞳人語》:“見車幔洞開,內坐二八女郎,紅妝艷麗。” |
bàn jīn bā liǎng半斤八兩 | 八兩:即半斤;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和八兩輕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
wēi fēng bā miàn威風八面 | 形容神氣十足,聲勢懾人。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鄙人面奉御旨,辦理‘七七’周年紀念——有人早就這樣替我宣傳出去了——應該是威風八面的事。” |
qī yán bā yǔ七言八語 | 形容人多語雜。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三回:“妹子一心想笑話,你們七言八語,那里還敢理會,實實不曾聽得。” |
bā bǎi gū hán八百孤寒 | 八百:形容多;孤寒:指貧困的讀書人。許多生活貧困的讀書人。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
qī pīn bā còu七拼八湊 | 指把零碎的東西拼湊起來。形容隨意拼湊;多而雜亂。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41回:“我殯葬婆婆,是我替俺家男人行一輩子的大事,我不心疼錢。況且這織布機,紡花車兒,一個箱子,一張抽斗桌,七拼八湊,賣了也值兩千多錢。” |
qī le bā dāng七了八當 | 形容十分妥帖。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6卷:“將昨夜剩下的米煮的早飯,拂拭凈了桌椅。忙忙碌碌做了一朝,七了八當。” |
qī zhī bā dā七支八搭 | ①隨意瞎扯。②謂不團結。 | |
qī cháng bā duǎn七長八短 | 形容高矮、長短不齊。也指不幸的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左有顧大嫂,右有孫二娘,引一千余軍馬,都是七長八短漢,四山五岳人。” |
bā miàn wēi fēng八面威風 | 八面:各方面。形容聲勢氣派十足。 | 元 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托賴著真天子百靈咸助,大將軍八面威風。” |
qī shǒu bā jiǎo七首八腳 | 形容慌張亂闖。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來不會走城里的路,這時著了急,七首八腳的亂跑,眼睛又不看著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頭撞到一頂轎子上。” |
lǎo bā bèi zǐ老八輩子 | 極為古老、陳舊的。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18回:“他啊,那么個麻臉兒,我八輩子也看不上!” |
bā fāng fēng yǔ八方風雨 | 八方:四方四隅的總稱。四面八方的疾風驟雨。比喻形勢驟然變幻,動蕩不安。 | 唐 劉禹錫《賀晉公留守東都》:“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 |
bā jiē jiǔ mò八街九陌 | 形容城市的街道縱橫,市面繁華。 | 《三輔舊事》:“長安城中,八街九陌。” |
huī chì bā jí麾斥八極 | 麾斥:奔放。形容人氣概非凡,不可一世。 | 明·宋濂《國朝名臣序頌·張獻武王宏范》:“麾斥八極,群雄云從。” |
bā zhēn yù shí八珍玉食 | 泛指精美的肴饌。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三卷:“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萬語對生意。” |
qī lāo bā rǎng七撈八攘 | 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59卷:“若存得此心,則氣常時清……睡夢里亦七撈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