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àng ēn fù yì忘恩負義 |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
ēn shēn fǎ chí恩深法馳 | 馳:廢弛。因恩情深厚關系密切而不執行法紀。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4回:“乃恩深法馳,背道寒盟,瘏口罔聞,剖心難諒。” |
bù dé shī ēn布德施恩 | 布:給予;施:施舍。給人們以道德和恩惠。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則為你積功累行陰功厚,布德施恩神天佑。” |
wéi ēn fù yì違恩負義 | 違逆自己的恩人,有負其往日情義,使之受到傷害。 | 《南齊書·扶南國傳》:“永不恭從,違恩負義,叛主之愆,天不容載。” |
lüè měi shì ēn掠美市恩 | 掠美:奪取別人的美名或功績以為己有。市恩:買好,討好。用別人的東西來買好。 |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九:“所謂曲意徇物,掠美市恩,其用心要作甚?” |
zhàn ēn wāng hún湛恩汪濊 | 謂恩澤深厚。 | |
shī rén bù ēn施仁布恩 | 施:給予;布:布施。給人以仁德和恩惠。 | 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劉皇叔施仁布恩,愛惜軍卒養下民。” |
yì hǎi ēn shān義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
ēn yú cí mǔ恩逾慈母 | 逾:超過。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 唐 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陛下恩逾慈母。” |
yǐ yì duàn ēn以義斷恩 | 用大義割斷私恩。謂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 《晉書·劉毅傳》:“凡所以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為好丑。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 |
gǎn ēn dài dé感恩戴德 | 感激別人的恩德。戴:尊敬;推崇。 | 晉 陳壽《三國志 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
gū ēn bèi yì辜恩背義 | 辜:辜負;背:違反,違背。辜負別人的恩德,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 宋·樂史《綠珠傳》:“今為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
héng ēn làn shǎng橫恩濫賞 | 不符合規定的賞賜。 | 宋·葉適《寶謨閣直學士劉公墓志銘》:“冗兵冗吏,所宜痛減;橫恩濫賞,不可輒啟。” |
yī dǒu mǐ yǎng gè ēn rén,yī dàn mǐ yǎng gè chóu rén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 送一斗米救人,人會懷感恩。送一石米給人會使人貪得無厭而反目成仇。指對人幫助要看時機與對象。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是我們養他的不是了!” |
gǎn ēn tú bào感恩圖報 | 感激別人的恩惠而設法報答。 | 宋 曾鞏《上歐陽舍人書》:“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
yī yè fū qī bǎi rì ēn一夜夫妻百日恩 | 一旦結為夫妻,就會產生深厚的感情。 | 許地山《春桃》:“咱們到底還是兩口子,常言道,一夜夫妻百日恩——” |
sī ēn xiǎo huì私恩小惠 | 私:個人的;惠:好處,實惠。私人間的小恩小惠。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飾邪》:“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
gū ēn fù dé孤恩負德 | 孤:負。指背棄恩義,忘恩負義。 |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
ēn shèn yuàn shēng恩甚怨生 | 給予太多的恩惠,反而會引起怨恨。 | 《亢倉子·用道》:“恩甚則怨生,愛多則憎至。” |
ēn zhòng tài shān恩重泰山 | 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 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發酬。” |
fù mǔ ēn qín父母恩勤 | 指父母養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勞。 | 《詩經 豳風 鴟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
ēn wēi bìng xíng恩威并行 |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
ēn yuàn fēn míng恩怨分明 | 恩:恩惠;怨:仇恨。對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
yǐ yì gē ēn以義割恩 | 義:道義。用大義割斷私恩。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 | 《漢書·孝成趙皇后傳》:“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
xù fú zhī ēn煦伏之恩 | 煦伏:鳥卵在羽翼下受孵化。比喻養育之恩。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少蒙翼卵煦伏之恩,長含鴟梟反逆之性,背棄天施,罪惡極大。” |
dé yáng ēn pǔ德洋恩普 | 謂德澤優渥普及。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
yí ēn yú liè遺恩余烈 | 前人遺留下的恩德功業。 | 《后漢書 王昌劉永傳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遺恩余烈,英雄豈能抗之哉!” |
ēn shēn sì hǎi恩深似海 |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無他志。真個恩深似海無底,義重如山義更高。” |
ēn ēn ài ài恩恩愛愛 | 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或骨肉親情。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聰明勤謹,父子恩恩愛愛,不教而善。” |
ēn shēn yì zhòng恩深義重 | 恩惠、情義極為深重。 | 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
ēn yǒu zhòng bào恩有重報 | 好好地報答別人的重大恩惠。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6回:“素姐道:‘若得如此,恩有重報。’” |
zhī ēn bào dé知恩報德 | 受別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圖報答。 | 《群英類選·〈紅蕖記·觸身諧配〉》:“可憐見咱魂銷盡,知恩報德情難混。” |
zài zào zhī ēn再造之恩 | 再造:再生。象救了自己性命那樣大的恩德。 | 《宋書 王僧達傳》:“再造之恩,不可妄屬。” |
yù chéng zhī ēn玉成之恩 | 玉成:成全。成全某事的恩情。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4回:“那太師與驛丞對行者作禮道:‘多謝老師玉成之恩!’” |
zé shēn ēn zhòng澤深恩重 | 澤:恩澤,德澤。德澤深遠,恩情厚重。 | 唐·張說《謝京城東亭子宴送表》:“當陛下圣明之朝,事出非常,澤深恩重,今者誓將瀝血,未足竭誠,徒欲殺身。豈能報答。” |
ēn tóng zài zào恩同再造 | 再造:再生。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極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樣。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倘出此關,不啻恩同再造。將來如有出頭之日,莫非伯伯所賜了。” |
dà ēn dà dé大恩大德 | 恩:恩惠;德:恩德,好處。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 |
gū ēn fù yì辜恩負義 | 忘恩負義。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 |
guǎ ēn shǎo yì寡恩少義 | 寡:少。形容人冷酷無情,刻薄自私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2回:“這劉敏雖生在這寡恩少義的老子手內,有一個知疼著熱的親娘母子,二人相偎相靠,你惜我憐,還好過得日子。” |
ēn yuàn liǎo liǎo恩怨了了 | 了了:清清楚楚。恩惠與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報恩,有怨報怨。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續黃粱》:“恩怨了了,頗快心意。” |
dé zhòng ēn hóng德重恩弘 |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
yì duàn ēn jué意斷恩絕 | 情義和恩情斷絕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做兒的會做兒,做夜的會做爺,子父每無一個差遲,生各札的意斷恩絕。” |
hù ēn shì chǒng怙恩恃寵 | 怙:依靠。恃:憑借,依靠。憑借別人所給予的恩澤和寵幸而橫行霸道、驕橫妄為。 | 《后漢書·朱穆傳》:“兇狡無行之徙,媚以求官,恃勢怙寵之輩,漁食百姓,窮破天下。空竭小人。” |
yì duàn ēn jué義斷恩絕 | 義:情誼。恩:恩情。情義、恩情一概斷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
bèi yù wàng ēn背義忘恩 | 指背棄道義,忘卻恩德。同“背恩忘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zhī ēn bào ēn知恩報恩 | 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就回報別人以恩惠。亦作“知恩報德”,。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報恩。” |
yī rì fū qī bǎi rì ēn一日夫妻百日恩 | 一旦結為夫妻,就有經久不衰的深厚恩情。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3回:“常言一日夫妻百日恩,相隨百步也有徘徊之意,一個熱突突人兒,指頭兒似的少了一個,如何不想不疼不思念的!” |
ēn duàn yì jué恩斷意絕 | 恩:恩惠,恩情;意: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 明 無名氏《認金梳》第一折:“你若得見了你的親娘,莫漏泄,休將我恩斷意絕,可憐我無家無業。” |
fù yì wàng ēn負義忘恩 |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一折:“一個個背槽拋糞,一個個負義忘恩。” |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義海 | 恩愛像高山一樣重,情義像大海一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義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黃金北斗高,這一分,何由買?” |
zhī ēn bì bào知恩必報 | 知道受到了恩惠就必定要報答。 |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小生我懷舊意無私志,小姐白玉帶知恩必報恩。” |
ēn shēn ài zhòng恩深愛重 |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 京劇《白蛇傳》第16場:“素貞與許郎恩深愛重……望求老禪師放他出來,夫妻重聚。” |
sī ēn fà yuàn絲恩發怨 | 絲、發:形容細小。形容極細小的恩怨。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時李訓、鄭注連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絲恩發怨無不報者。” |
jiù ài sù ēn舊愛宿恩 | 舊:已往;宿:通“夙”,平常。以往的眷愛和恩情。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皓傳》:“休以舊愛宿恩,任用興、布,不能拔進良才。” |
shī ēn bù dé施恩布德 | 施:給予;布:布施。給人以恩德,多行善事。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5卷:“夫學道者,第一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危難,度人苦厄,輕財重道,施恩布德,最為上善。” |
ēn tóng zài shēng恩同再生 | 恩:恩德。比喻恩情極大,像使自己再生一樣。 | 劉流《烈火金剛》第17回:“他不愿意離開他這個恩同再生的母親。” |
fù dé gū ēn負德孤恩 | 缺少恩義。 | 宋·李覯《閔雨詩》:“安知愚下鬼,負德孤恩難制指,弄天之權侮人命。” |
mài fǎ shì ēn賣法市恩 | 市:買。指玩忽法律而隨意寬恕罪犯以求得好處。 | 元 白仁甫《梧桐雨》楔子:“某也惜你驍勇,但國有定法,某不敢賣法市恩。送你上京,取圣斷,如何?” |
guǎ ēn bó yì寡恩薄義 | 寡:少。形容人冷酷無情,刻薄自私 | |
ēn jué yì duàn恩絕義斷 | 恩:恩惠,恩情;義:情義,情份。恩愛和情義完全斷絕,形容感情破裂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索什么恩絕義斷寫休書。” |
ēn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qīng恩人相見,分外眼青 | 分外:格外;眼青:親熱。形容恩人見面,格外親熱。 | 明 天然癡叟《石點頭 侯官縣烈女殲仇》:“嘗言恩人相見,分外眼青。姚氏一見知心人,回瞋作喜。” |
bài ēn sī shì拜恩私室 | 指感謝有權勢的人的推薦提拔。 | 《北史 王晞傳》:“受爵天朝,拜恩私室,自古以為干紀。” |
gē ēn duàn yì割恩斷義 | 舍棄恩德,斷絕道義。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 |
zhī yù zhī ēn知遇之恩 | 給予賞識或重用的恩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
ēn duàn yì jué恩斷義絕 | 恩愛情義完全斷絕。恩:恩惠、恩情;義:情義、情份。絕斷沒有接續。多指夫妻或親屬之間感情破裂。 | 元 馬致遠《馬丹陽》:“咱兩個恩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
gū ēn fù yì孤恩負義 | 背棄恩義。 | 《后漢書·張俊傳》:“臣孤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 |
fù ēn wàng yì負恩忘義 | 見“負恩背義”。 | 元·施惠《幽閨記·虎頭遇舊》:“緊降階,釋縛扶將起,是兄弟負恩忘義。” |
ēn bù fàng zhai恩不放債 | 對親人不宜放債。意謂免因錢財交往而致發生怨懟。恩,指親人。 |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二折:“他可是肯心肯意的還咱……正是恩不放債。” |
wǎng jí zhī ēn罔極之恩 | 罔:無,沒有。極:盡頭,到頭了。恩:恩情,恩德。極大的恩德。舊時用以頌揚父母養育子女的恩德無窮無盡。 | 《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唐·陳子昂《唐故朝議大夫梓州長史楊府君碑》:“緬維罔極之恩,思崇永錫之道” |
wàng ēn shī yì忘恩失義 | 猶忘恩負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李固道:‘我不是忘恩失義的人,慢慢地報答你兩個。’” |
qú láo zhī ēn劬勞之恩 | 謂父母辛勞養育子女之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9回:“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
fù ēn mèi liáng負恩昧良 | 昧:隱藏;良:良心。辜負恩情,泯滅良心。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獨無花。負恩昧良,莫此為甚。” |
ēn ài fū qī恩愛夫妻 | 恩:親愛。指相親相愛的夫妻。 | 漢 蘇武《詩四首》:“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
yī yè fū qī bǎi yè ēn一夜夫妻百夜恩 | 一旦結為夫妻,就會產生深厚的感情。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可不道一夜夫妻百夜恩,你可便息怒停嗔。” |
yī fàn zhī ēn一飯之恩 | 一餐飯的恩德。指小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世上如此之人,就是至親切友,尚且反面無情,何況一飯之恩,一面之識?” |
fǎn bǔ zhī ēn返哺之恩 | 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 | 《春秋運斗樞》:“飛翔羽翮為陽,陽氣仁,故烏反哺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鳳》:“君如念妾,還祈以樓宅相假,使妾得以返哺之私。” |
gǎn ēn dài yì感恩戴義 | 感:感激;戴:尊敬,推崇。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
ēn dé rú shān恩德如山 | 比喻恩德極為深生。 | 明·周楫《西湖二集·壽禪師兩生符宿愿》:“老夫垂死之命恩人救援,恩德如山,無可圖報。” |
chǐ ēn xí chǒng侈恩席寵 | 張揚恩遇憑恃寵幸。 | 明·張居正《答湖廣巡按朱謹吾辭建亭書》:“吾平生學在師心,不蘄人知,不但一時之毀譽不關于慮,即萬世之是非,亦所弗計也,況欲侈恩席寵,以夸耀流俗乎?” |
bèi ēn wàng yì背恩忘義 | 背:背叛。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 《晉書 忠義傳序》:“雖背恩忘義之徒不可勝載,而蹈節輕生之士無乏于時。” |
fù dé gū ēn負德辜恩 | 辜負了別人對自己的恩德。 |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
ēn wēi bìng jì恩威并濟 | 恩德與威勢同時并行。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6回:“以為恩威并濟,內外兼籌,布置得七平八穩,可以任我欲為了。” |
ēn wēi bìng yòng恩威并用 | 安撫和強制同時施行。現也指掌權者對手下人,同時用給以小恩小惠和給以懲罰的兩種手段。 | 《三國志 吳書 周魴傳》:“魴在郡十三年卒,賞善罰惡,恩威并行。” |
ēn gāo yì hòu恩高義厚 |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 徽劇《贈劍》:“蒙公主不棄臣陋,恩高義厚。” |
gǎn ēn huái dé感恩懷德 | 感激別人的恩德。 |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 |
gǎn ēn hè dé感恩荷德 | 感:感激;荷:承受。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 | 宋·張孝祥《代楤得居士上相府書》:“且祿優足以仁族,事簡足以養疴,使某自謀,不過如此。感恩荷德,負戴靡勝!” |
wàng ēn bèi yì忘恩背義 | 猶忘恩負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六回:“只見蔣舒叫曰:“吾已降了魏也!”僉大怒,厲聲罵曰:“忘恩背義之賊,有何面目見天下人乎!”撥回馬復與魏兵接戰。” |
ēn tóng shān yuè恩同山岳 | 猶恩重如山。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務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縮,索不得除,求斷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
fù ēn bèi yì負恩背義 |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 | 《新唐書·列女傳·楊慶妻王氏》:“今負恩背義,自為身謀,可若何?” |
yì shān ēn hǎi義山恩海 | 恩義像海一樣深,像山一樣高。 | 元·柯丹丘《荊釵記·憶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費,召共居,感此義山恩海深難棄。” |
yǔ lù zhī ēn雨露之恩 | 滋生萬物的雨露的恩情。比喻恩澤、恩情。 | 唐·劉禹錫《蘇州謝上表》:“江海遠地,孤危小臣。雖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馬之戀,親近為榮。”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天文》:“望切者,若云霓之望;思深者,如雨露之恩。” |
ēn tóng fù mǔ恩同父母 |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樣。 | 唐·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懇誠,信其赤心,實有馨竭。” |
shī ēn wàng bào施恩望報 | 施:給予;報:報答。給予人恩惠,期望得到報答。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甚么施恩望報,不望報的這個脾氣鬧的!” |
shì ēn jià yuàn市恩嫁怨 | 市:買;市恩:討好;嫁:轉嫁。一面討好別人,一面把怨恨轉嫁給他人。 | 《宋史·呂大防傳》:“不市恩嫁怨,以邀聲譽,凡八年,始終如一。” |
yì zhòng ēn shēn義重恩深 | 恩惠、情義極為深重。 | 唐 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
gù fù zhī ēn顧復之恩 | 顧:回頭看;復:反復。比喻父母養育的恩德。 | 《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
ēn ruò zài shēng恩若再生 | 恩惠極大如同給了第二次生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勾踐囚于吾國……今吾復其社稷,恩若再生。” |
bèi yù fù ēn背義負恩 | 指背棄道義,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德。 |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
fǎ wài shī ēn法外施恩 | 施:施行,給予。超越法律而給予恩惠。指寬大處理,免施刑罰。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鰲拜》:“仍照皇祖所降諭旨,給予一等男爵,世襲罔替,已足以示國家法外施恩,舊勛之意矣。” |
ēn róng bìng jì恩榮并濟 | 恩榮:恩惠榮寵。濟:調濟。恩惠與榮耀兩種手段一起施行。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