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不如面見的成語故事
拼音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
基本解釋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出處漢朝劉向《說苑 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暫未找到成語耳聞不如面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耳聞不如面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愛不釋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扇相贈……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td> |
矢志不渝 | 《晉書 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td> |
無所不為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td> |
賓至如歸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td> |
面黃肌瘦 | 元 楊梓《霍光鬼諫》:“眼欺縮腮模樣,面黃肌瘦形相?!?/td> |
不厭其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 |
一貧如洗 | 元 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小生一貧如洗,流落在這楚州居住?!?/td> |
聞風而動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
度日如歲 | 宋·周邦彥《霜葉飛》詞:“迢遞望極關山,波穿千里,度日如歲難到。” |
不聲不響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td> |
從容不迫 | 魏蘭《<浙案紀略>原序》:“當其臨事之時,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 |
勢不可當 | 《晉書 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td> |
眼淚洗面 | 宋·陸游《避暑漫抄》:“又韓玉汝家,有李國主歸朝后與金陵舊宮人書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td> |
武不善作 | 《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
妖不勝德 | 《史記·殷本紀》:“臣聞妖不勝德。” |
月明如水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折:“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樓臺?!?/td> |
痛不欲生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td>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td> |
默默無聞 | 明 李楨《剪燈余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震耳欲聾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td>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td> |
短褐不全 | 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藜羹不厭,短褐不全,庸非貧賤乎?” |
博學多聞 | 《文子 精誠》:“雖博學多聞,不免于亂?!?/td> |
不可多得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td> |
不動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td> |
歸心如箭 | 清 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2回:“ 承長兄厚愛,本當領教,只是歸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td>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金不換 | 京劇《粉妝樓》第六本:“常言道:敗子回頭金不換?!?/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