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顏順旨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éng yán shùn zhǐ
基本解釋承顏:順從他人的臉色;順:順從。極力迎合順從他人的旨意。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王蕃傳》:“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旨?!?/p>
暫未找到成語承顏順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承顏順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力承當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1回:“在晉侯面前,一力承當。” |
一帆順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一回:“三只大船載了許多人馬頭領,卻投穆太公莊上行,一帆順風,早到岸邊埠頭?!?/td> |
一帆風順 | 唐 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td> |
一柱承天 | 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風竹圖》詩:“西山古淵人莫測,一柱承天萬牛力?!?/td> |
一脈相承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如今這兩個侄兒,雖分鴻臚、宜賓兩派,畢竟一脈相承,所以一個模樣。” |
一路順風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陳兩處亦無動靜,一路順風無些毫打叉之事。” |
三旨相公 | 《宋史·王圭傳》:“以其上殿進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td> |
上勤下順 | 唐·韓愈《鄆州豀堂詩》:“惟所令之不亦順乎,上勤下順遂濟登茲?!?/td> |
乘順水船 | |
五顏六色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14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顏六色,其形不一。” |
仰承鼻息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員仰承鼻息,就是撫臺……有時還讓他三分?!?/td> |
低眉順眼 | 晉 王隱《晉書》:“人或說之使仕,仲御勃然作色,謂之曰:‘我安然隨俗低眉下意乎?’” |
佛旨綸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便是佛旨綸音,要把她送到龍宮去,作個龍女,也許是萬兩黃金,買不動她那不字兒。” |
依頭順尾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前兒我們還議論到這里,再不能依頭順尾,必有兩場氣生?!?/td> |
元經秘旨 | 清·袁枚《續新齊諧·雁巖仙女》:“所說言語,都是元經秘旨,不能記憶。” |
先意希旨 | 唐·陳鴻《長恨歌傳》:“蓋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td> |
先意承志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td> |
先意承指 |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先意承指者,佞諂之徒也?!?/td> |
先意承旨 | 《韓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薄抖Y記·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td> |
先意承顏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 |
千依萬順 | 明 董說《西游補》第六回:“忽有一對侍兒跪在面前,請大王娘娘赴宴,行者暗想道:‘我還不要千依萬順?!?/td> |
千依百順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七:“凡是船家教他做些什么,他千依百順。” |
千隨百順 | 元 楊景賢《劉行首》第一折:“欲要見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隨百順。” |
華發蒼顏 | 宋·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td> |
厚顏無恥 | 《詩經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蹦铣?齊 孔稚珪《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薛荔蒙恥。” |
去逆效順 | 唐·陸贄《招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td> |
變顏變色 | 管樺《不講理的人》:“闊大爺注意到兩個老頭變顏變色的有點為難的樣子,便驚訝地豎起眉毛。” |
口耳相承 | 明·方孝孺《答王仲縉書》:“數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口耳相承,猥有所稱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