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中燒的成語故事
拼音nù huǒ zhōng shāo
基本解釋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宋 王邁《臞軒集》:“虛舟相觸何心在,怒火雖炎一響空。”
暫未找到成語怒火中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怒火中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一火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王媼嫁了馬周,把自己一家一火,都搬到馬家來了。” |
一言中的 | 《中國現(xiàn)在記》第一回:“你做折子須要在此等地方著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頭不能不準。” |
一語中人 | 宋·李昌令《令善錄·劉貢父》:“蓋好謔人者,但知取快一時,不知一語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一語中的 |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這是把虛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態(tài)度,真可謂一語中的,抓住了要害。” |
七竅冒火 | 《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三回:“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有信呢?俗語說的好,真是七竅冒火,五臟里生煙。” |
萬家燈火 | 唐 白居易《江樓夕望招客》:“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
不伏燒埋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若不打,這頑皮不改。”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幸而言中 | 《孔子家語 辨物》:“賜不幸而言中,是賜多言。 |
不瘟不火 | |
不通水火 | 東漢 班固《漢書 孫寶傳》:“稚季耳目長,聞知之,杜門不通水火。”顏師古注:“不通水火,謂雖鄰伍亦不往來也。” |
不避水火 | 《水滸傳》第五八回:“賢弟心中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說不妨,便當不避水火,力為解救,與汝相助。” |
不避湯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東怒西怨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 |
東怨西怒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xié)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fā)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個中之人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七卷:“據(jù)下官看起來,不是個中之人。” |
個中人 | 宋·蘇軾《李頎畫山見寄》:“平生自是個中人,欲問漁舟便寫真。” |
個中妙趣 | 宋·陸游《劍南詩稿·十一·對酒二首》:“個中妙趣誰堪語,最是初醮未醉時。” |
個中滋味 | 宋·向子諺《西江月·紹興丁巳,遍走浙東諸郡……》:“居士何如學士,翰林休笑薌林。個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
中書君 | 宋·蘇軾《自笑》:“多謝中書君,伴我此幽棲。” |
中冓之言 | 《詩經(jīng)·鄘風·墻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漢書·濟川王明傳》:“不窺人閨門之私,聽聞中冓之言。” |
中原板蕩 | 宋·岳飛《五岳祠盟題記》:“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 |
中原逐鹿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中外古今 | 茅盾《升學與就業(yè)》:“中外古今有不少偉大的事業(yè)家都不是‘學校’‘科班’出身,甚至科學家也有從沒進過什么理工大學的!” |
中外合璧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十一回:“這長苗子是我們中國原有的,如今攙在這德國操內(nèi),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個中外合璧。” |
中外馳名 | 曾樸《孽海花》第32回:“女主人又是中外馳名的美人,我要把《清平調(diào)》的‘名花傾國兩相歡’,改做‘傾城名士兩相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