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露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ù lù shū fēng沐露梳風 | 謂受風露輕拂、浸潤。 | 宋·王十朋《郡圃無海棠買數根植之》詩:“半含欲吐不勝情,沐露梳風睡明月?!?/td> |
lù sù fēng cān露宿風餐 | 在露天過夜,在風口吃飯。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 | 宋 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露宿風餐六百里,明朝飲馬南江水?!?/td> |
mù lù zhān shuāng沐露沾霜 | 形容飽經霜露辛苦。 | 唐·王勃《為人與蜀城父老書》:“因公入務,懷書將相之門;沐露沾霜,擁箒公侯之門?!?/td> |
lù wěi cáng tóu露尾藏頭 | 藏起了頭,露出了尾。形容說話躲躲閃閃,不把真實情況全部講出來。 | 元 張可久《點絳唇 翻歸去來辭》套曲:“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省藏頭露尾。” |
cān fēng lù sù餐風露宿 | 餐:吃;宿:睡覺。在風中吃飯;在露天過夜。形容旅途或野外的艱辛。也作“露宿風餐”、“風餐露宿”。 | 宋 蘇軾《將至筠先寄遲適遠三猶子》詩:“露宿風餐六百里,明朝飲馬南江水?!?/td> |
lù chāo xuě zuǎn露鈔雪纂 | 謂勤于收輯抄錄,晝夜寒暑不停。 | 元·黃溍《題李氏白石山房》詩:“露鈔雪纂久愈富,何啻鄴侯三萬軸。” |
lù hóng yān lǜ露紅煙綠 | 見“露紅煙紫”。 | 宋·晏幾道《泛清波摘遍》詞:“催花雨小,著柳風柔,都似去年時侯好。露紅煙綠,盡有狂情斗春早。” |
lù zuǎn xuě chāo露纂雪鈔 | 見“露鈔雪纂”。 | 鄭逸梅《陳瘦愚編年詞選》序:“露纂雪鈔,累累成帙?!?/td> |
zhuō jīn lù zhǒu捉襟露肘 | 同“捉衿見肘”。 | 清·薛雪《一瓢詩話》:“分題拈韻,詩家之厄也……一遭牽合,未免捉襟露肘?!鼻濉の髦苌缎咽酪鼍墏鳌返谄呤换兀骸巴叩溃骸蹖嵉冒偈畠摄y接接手才好哩;要不,也就捉襟露肘了。’” |
fú yún zhāo lù浮云朝露 | 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時光易逝,人生短促。 | 《周書 蕭大圜傳》:“人生若浮云朝露,寧俟長繩系景,實不愿之。執燭夜游,驚其迅邁?!?/td> |
náng zhuī lù yǐng囊錐露穎 | 比喻顯露才華。 | 《舊唐書·高駢傳》:“始則囊錐露穎,稍有知音;尋則天驥呈才,急于試效?!?/td> |
mì ér bù lù秘而不露 | 嚴守秘密,不肯吐露。 | 晉 陳壽《三國志 董昭傳》:“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td> |
fēng sūn lù sù風飧露宿 | 飧:晚餐;露:露水,露天;宿:住宿,過夜。風里吃飯,露天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 宋·陸游《壯士吟》:“風飧露宿寧非苦,且試平時鐵石心?!?/td> |
shēn xiān cháo lù身先朝露 | 謂身體比早晨露水消失還快。比喻很快死亡。 | 《元史·齊履謙傳》:“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客城先人墓側,修營一舍,儻病努不退,當居處其中以待盡。” |
zhǎn lù tóu jiǎo嶄露頭角 | 嶄:嶄然;突出的樣子;露:顯露;頭角:比喻人的氣概和才華。比喻突出地顯示出才能和本領。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 |
shuāng lù zhī bēi霜露之悲 | 對父母先祖的悲思。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終制》:“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td> |
xiǎn lù tóu jiǎo顯露頭角 | 露:顯露。頭上的角已明顯地突出來了。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td> |
gān lù fǎ yǔ甘露法雨 | 甘露:甜美的露水。佛教稱如來的教法如降甘露雨水。 | 《妙法蓮花經·普門品》:“淑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td> |
lù shuǐ fū qī露水夫妻 | 指暫時結合的非正式夫妻;亦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一回:“露水夫妻乃前世定的,只要自己謹慎些兒就是了?!?/td> |
zhuō jīn lù zhǒu捉衿露肘 | 同“捉衿見肘”。 | 明·焦竑《焦氏筆乘·募疏》:“伏以捉衿露肘,誰憐子夏之貧?!?/td> |
xī fēng yǐn lù吸風飲露 | 道家及詩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絕食五谷。 | 先秦 莊周《莊子 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皇澄骞龋L飲露?!?/td> |
xiān lù míng zhū仙露明珠 | 比喻人風神秀異。也形容書法秀逸圓潤。 | 唐 唐太宗《三藏圣教序》:“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
yǐn fēng cān lù飲風餐露 | 飲食風露。比喻遠離世俗而生活或旅途艱辛。 | 明·無名氏《破天陣》第一折:“黃冠鶴氅,息氣養神,導咽還丹,飲風餐露?!?/td> |
dī lù yán zhū滴露研朱 | 見“滴露研珠”。 | 明·葉憲祖《鸞鎞記·品詩》:“滴露研朱非草草,從容鑒定庶無尤。” |
fēng yún yuè lù風云月露 | 指綺麗浮靡,吟風弄月的詩文。 | 漢魏 劉楨《隋書 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 |
cháo lù kè zhì朝露溘至 | 形容人生短促好似朝露那樣。 | |
bù lù cí sè不露辭色 | 辭色:言辭神色。不讓心里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形容說話沉著老練。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
lù hóng yān zǐ露紅煙紫 | 形容花木的色彩鮮艷。 | 宋·曾鞏《芍藥廳》詩:“小碧闌于四月天,露紅煙紫不勝妍?!?/td> |
xiǎn shān lù shuǐ顯山露水 | 比喻出名,顯露才能。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六章:“那個從不顯山露水的青年實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寬寬的肩膀。” |
chū tóu lù miàn出頭露面 | 在人多的場合公開出現;也指在眾人面前出風頭表現自己;又常因出現于公共場合而出名。還指出面活動、做事、講話。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面,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么羞恥?!?/td> |
shuāng lù zhī bìng霜露之病 | 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病。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逎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
jī lù wéi bō積露為波 | 比喻積少成多。 | 明 袁宏道《題龍堂僧募冊》詩:“衲子欲言面羞澀,試介烏紗作檀越,積露為波江可得,東鄰北里賢相識。” |
qīng xīn lù dǎn傾心露膽 | 傾心:竭盡忠誠。形容待人竭盡誠心。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傾心露膽,講說平生之懷?!?/td> |
lù cān fēng sù露餐風宿 | 在露天中吃飯,在風中住宿。形容旅途艱辛。 |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33回:“沿途露餐風宿,到了汛地,駐扎數月。” |
wēi ruò zhāo lù危若朝露 | 危險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樣容易消失。比喻面臨死亡。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
fēng cān lù sù風餐露宿 | 餐:吃飯;露:露水;宿:住宿;過夜。在野外的風雨中吃飯;在露天的環境中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艱苦。 | 宋 范成大《元日》詩:“饑飯困眠全體懶,風餐露宿半生癡。” |
fēng máng bù lù鋒芒不露 | 鋒芒:刀劍的尖端,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干或心機;露:顯露。有才干或心機卻不外露。形容滿腹才干或心機,表面上看不出來。 | 宋 沉括《夢溪筆談補》:“宋寇準拜相時,朝廷所下詔書有:\'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干將之器,不露鋒芒,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td> |
cān fēng yàn lù餐風咽露 |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青天白日》:“餐風咽露,跋涉奔波。” |
zhēn rén bù lòu xiàng真人不露相 | 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現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臉或暴露身分。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悟空,這里人家,識得我們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為久淹,失了大事?!?/td> |
fā jiān lù fù發奸露覆 | 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序》:“竊怪二千年來,通人大儒,肩背相望,而咸為瞀惑,無一人焉發奸露覆,雪先圣之沉冤?!?/td> |
diàn guāng zhāo lù電光朝露 | 一閃而過的電光,日出以前的露水。比喻存在不久的事物。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td> |
lù shuǐ yīn yuán露水姻緣 | 指短暫或臨時結合的情緣。 | 高陽《胡雪巖全傳·煙消云散》:“因為看到馬逢時目不轉睛地看著孫干娘,決心成全他們這一段露水姻緣?!?/td> |
lù jǐ yáng cái露己揚才 | 見“露才揚己”。 | 宋·蘇舜欽《投匭疏》:“若出而求陛下之試,是其人非高蹈者,則皆露己揚才,干時謁進者也。” |
yuè lù fēng yún月露風云 | 比喻無用的文字。 | 《隋書·李諤傳》:“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td> |
chū lù tóu jiǎo初露頭角 | 比喻剛剛顯示出能力或才干。 | 周得京《花城洛陽賞牡丹》:“相傳洛陽牡丹在隋前還是默默無聞的,到唐朝初露頭角?!?/td> |
tiān jī bù kě xiè lù天機不可泄露 | 舊時迷信認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卻不能泄露。也指涉及機密的事,不到時候不能預先透露。同“天機不可泄漏”。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那時老先生尚不曾高發,天機不可泄露,所以晚生就預先回避了。” |
zhǎn lù tóu jiǎo嶄露頭腳 | 指初顯露優異的才能。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td> |
cān xiá xī lù餐霞吸露 | 餐食日霞,吸飲沆瀣。指超塵脫俗的仙家生活。 | 明 單本《蕉帕記 幻形》:“翦雪披霜號九尾,餐霞吸露歷千秋?!?/td> |
bào lù wú yí暴露無遺 | 暴露:顯露;顯現;遺:遺漏。全部、徹底地暴露了出來;沒有絲毫遺漏。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二章:“只要在這里發現敵人主力,那敵人一切詭計就暴露無遺?!?/td> |
lù miàn pāo tóu露面拋頭 | 拋:暴露。露出頭和面孔。原指婦女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F指公開露面。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倘久后此城一破,使我妻女擒往朝歌,露面拋頭,尸骸殘暴,惹天下諸侯笑我為無謀之輩;不若先殺其妻婦,然后自刎,庶幾不失丈夫之所為?!?/td> |
yuán xíng bài lù原形敗露 | 本來面目暴露出來。 | 唐浩明《曾國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臉先想以一個老實膽小的小商販的面目混過厘卡,現在見原形敗露,知道哀求無用,只有狠心出一筆大錢來買通。” |
pāo tóu lù miàn拋頭露面 | 拋:暴露。原指婦女出現于大庭廣眾之中(封建道德認為是不體面的事)?,F泛指人公開露面。 | 明 阮大鋮《燕子箋 收女》第四十二卷:“人在亂離間,顧不得拋頭露面?!?/td> |
chūn fēng yǔ lù春風雨露 | 像春天的和風和雨滴露水那樣滋潤著萬物的生長。舊常用以比喻恩澤。 | 宋·王清惠《滿江紅·題驛壁》:“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聲色 | 露:顯露;聲:說話的聲音或語氣;色:臉上的表情。指不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聲音、語氣和表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薊素秋》:“女知為所紿,特不知何人設此坑阱。女固黠,不露聲色,靜以待之?!?/td> |
lòu mǎ jiǎo露馬腳 | 比喻暴露了隱蔽的事實真相。 |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這一來只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 |
shuāng lù zhī gǎn霜露之感 | 指對父母或祖先的懷念。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td> |
chū guāi lù chǒu出乖露丑 | 乖:荒謬;丑:可恥。在眾人面前丟臉出丑。 | 元 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小姐,若真個打起官司來,出乖露丑,一發不好?!?/td> |
tǔ gān lù dǎn吐肝露膽 | 喻赤誠相待,說出心里話。 | 明·李贄《復京中友朋》:“我既真切向道,彼決無有厭惡之理……決無不吐肝露膽與我共證明之意。” |
lù yǐng cáng xíng露影藏形 | 躲躲閃閃貌。猶言藏頭露尾。 | 清·感惺《斷頭臺·黨爭》:“此時國民眼中,盡是照妖有鏡,又何用扭扭捏捏,露影藏形呢?” |
cān pā yǐn lù餐葩飲露 | 吞食百花,吸飲露水。形容超塵脫俗的神仙生活。 | 漢 劉向《列仙傳 赤將子輿》:“子輿拔俗,餐葩飲露。” |
jīn fēng yù lù金風玉露 | 泛指秋天的景物。 | 唐 李商隱《辛未七夕》詩:“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
zhēn xiāng bì lù真相畢露 | 真面目完全顯露出來。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經陛下醉之以酒,酒醉則真相畢露?!?/td> |
bào yī lù gài暴衣露蓋 | 日曬衣裳,露濕車蓋。形容奔波勞碌。 | 《史記·蕭相國世家》:“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td> |
yān fēi lù jié煙菲露結 | 菲:飄揚。煙霧飄飛露水凝集的樣子。比喻書法。 | 《晉書·王羲之傳論》:“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菲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td> |
pī shuāng mào lù披霜冒露 | 冒:沖。身披寒霜,頭頂寒露。形容星夜兼程趕路。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6回:“說不盡那水宿風餐,披霜冒露?!?/td> |
zhì shuāng mù lù櫛霜沐露 | 迎著霜,頂著露。形容奔波勞苦。 | 清·李漁《憐香伴·僦居》:“櫛霜沐露多勞頓,喜借得一帆風順?!?/td> |
bù lù fēng máng不露鋒芒 | 鋒:兵刃;芒:植物的尖刺。不顯露出銳氣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將自己的才能、抱負等加以掩飾。 |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 雜說》第20卷:“語有力而不露鋒芒者,善言也?!?/td> |
bù lù xíng sè不露形色 | 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 |
tǎn xiōng lù bì袒胸露臂 | 袒:裸露。敞開上衣,露出胳膊,指沒有修養和禮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7回:“遠遠望見一個長大漢子,草帽短衣,肩上背了行囊,袒胸露臂,忙忙的走來。” |
bào yī lù guàn暴衣露冠 | 日曬衣裳,露濕冠冕。形容奔波勞碌。 | 《漢書·燕刺王劉旦傳》:“今宗室子孫,曾無暴衣露冠之勞,裂地而王之,分財而賜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
wēi rú zhāo lù危如朝露 | 危險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陽一出就會消失。比喻處境極危險。 | 《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延年益壽乎?!?/td> |
yáng jǐ lù cái揚己露才 | 露:顯露;揚:表現。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自己。 | 漢 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td> |
dà lù tóu jiǎo大露頭角 | 頭角:指人的氣概與才華;露頭角:比喻人顯露才能。比喻人很好地顯露了一回才能。 | |
shuāng lù zhī jí霜露之疾 | 指因風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 西漢·司馬遷《史記·公孫弘傳》:“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
chǒu tài bì lù丑態畢露 | 畢:完全。丑惡的形態徹底暴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賈璉亦丑態畢露。 |
tǎn xiōng lù bèi袒胸露背 | 敞開上衣,露出胳膊。 |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71回:“湛越加咆哮,迫令宮女褫李氏衣,使她袒胸露背,然后取鞭自撻?!?/td> |
shuāng lù zhī chén霜露之辰 | 指父母先人的生日。 | |
chè jīn lù zhǒu掣襟露肘 | 掣:牽接。接一下衣襟胳膊肘兒就露出來。形容衣服破爛,生活貧困。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5回:“宗昭原是寒素之家,中了舉,百務齊作的時候,去了這四十兩銀,弄得手里掣襟露肘?!?/td> |
zhāng yǎn lù jīng張眼露睛 | 謂瞪著眼睛說瞎話。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八回:“這晁大哥可是聽著人張眼露睛的沒要緊!” |
lù dǎn pī chéng露膽披誠 | 同“露膽披肝”。 | 《梁書·王僧孺傳》:“露膽披誠,何能以酬屢顧?!?/td> |
bàn tǔ bàn lù半吐半露 | 形容說話含糊不清,不直截了當。 | 《紅樓夢》第五十回:“因賈母尚未說明,自已也不好擬定,遂半吐半露告訴賈母道:‘可惜了這孩子沒福!前年他父親就沒了?!?/td> |
bù lù guī jiǎo不露圭角 | 圭角:圭玉的棱角。比喻才干不外露。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毀方而瓦合”鄭玄注“去已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 |
bái gǔ lù yě白骨露野 | 露:暴露;野:野外。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戰爭或災難所造成的悲慘景象。 | 三國 魏 曹操《蒿里行》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
guī jiǎo bù lù圭角不露 | 圭角:圭之鋒芒有棱角。指深沉不露鋒芒。 | 《禮記 儒行》“毀方而瓦合”漢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笨追f達疏:“圭角謂圭之鋒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td> |
chū lù fēng máng初露鋒芒 | 鋒芒:刀劍的刃口和尖端;多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引申為人的棱角和銳氣。比喻剛開始顯露出自己的力量或才能。 | 《人民日報》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從他十四歲在鄉間初露鋒芒時算起,已有六十五個年頭了。” |
cái bù lù bái財不露白 | 露:顯露;白:銀子的代稱。指有錢財不能泄露給別人看。 | 明 海瑞《驛傳議 無策》:“使客謂有此官銀也,廩糧夫馬,百計折乾。俗謂財不露白,今露白矣,孰能保群盜仗戈奪之?” |
yuè lù zhī tǐ月露之體 | 喻指辭藻華美而內容空乏的詩文。語本《隋書·李諤傳》:“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 | 語本《隋書·李諤傳》:“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td> |
pī gān lù dǎn披肝露膽 | 見“披露肝膽”。 | 《晉書·杜弢傳》:“吾得披肝露膽,沒身何恨!” |
cǎo xíng lù sù草行露宿 | 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遠路的人艱苦和匆忙的情形。 | 《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十七八?!?/td> |
cáng tóu lù wěi藏頭露尾 | 頭藏起來;卻把尾巴露出來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閃閃;不肯把真實情況全暴露出來。也作“露尾藏頭”。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勸周公莫便生嗔,將酒禮強勒成親,不爭我藏頭露尾,可甚的知恩報恩?!?/td> |
chūn lù qiū shuāng春露秋霜 | 比喻恩澤與威嚴。也用在懷念先人。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詔策》:“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之滋;明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td> |
chū tóu lù liǎn出頭露臉 | 露:顯露。具體顯示出來,指在公開場合出現。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九回:“伯伯不守戒律,伯母何必出頭露臉,送與官打,被他燥皮,又要吃驚吃嚇。” |
bù lù shén sè不露神色 | 神色:態度,神情。內心活動不在臉色上流露,以防別人覺察 | 老舍《老張的哲學》:“南飛生不露神色,只是兩手微顫,龍樹古坦然的和別的會員說閑話,像沒有看見選舉結果似的。” |
fēng zhú cǎo lù風燭草露 | 風中之燭易滅,草上之露易干。比喻人已衰老,臨近死亡。明·楊慎《洞天玄記》四折:“人生一世,猶如石火電光,壽算百年,恍若風燭草露?!?/td> | 明·楊慎《洞天玄記》四折:“人生一世,猶如石火電光,壽算百年,恍若風燭草露?!?/td> |
yuán xíng bì lòu原形畢露 | 原形:本來面目;畢露:完全暴露。本相完全暴露了。 | 清 錢泳《履園叢話》:“(狐女曰)將衣求印,原冀升天,詎意被其一火,原形畢露,骨肉僅存,死期將至?!?/td> |
bù lù jīn fǔ不露斤斧 | 斤:斧頭??床灰姷陡庸さ暮圹E。形容精巧自然。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巧匠施工,不露斤斧?!?/td> |
lù cái yáng jǐ露才揚己 | 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自己。 | 漢 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td> |
hán zhe gǔ tóu lù zhe ròu含著骨頭露著肉 | 比喻說話半吞半吐,不把意思完全說出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你要我收下這個東西,須先和我說明白了。要是這么‘含著骨頭露著肉’的,我倒不收。” |
xiè lù tiān jī泄露天機 | 比喻泄露秘密。 | 宋 陸游《醉中草書因戲作此詩》:“臨池勤苦今安有,漏壁工夫古亦??;稚子問翁新悟處,欲言直恐泄天機?!?/td> |
fú qì tūn lù服氣吞露 | 服氣:導引之術,即氣功。指修煉道術。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