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蘇洵的詩 > 木假山記

      木假山記

      [宋代]:蘇洵

      木之生,或蘗而殤,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為棟梁,則伐;不幸而為風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則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沒于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然后可以脫泥沙而遠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幾何,不為好事者所見,而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勝數?則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則疑其有數存乎其間。且其孽而不殤,拱而不夭,任為棟梁而不伐;風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間,而不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則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愛之,則非徒愛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愛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見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莊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木假山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樹木生長的時候,有的剛出嫩芽就死了,有的長到兩手合圍的時候居然死了。還有幸運的長成可以用做棟梁的時候,就被鋸掉了。還有那些不幸被大風拔起,被水沖走了,有的被劈開折斷了,有的爛掉了;還有的很幸運沒有被折斷,也沒腐爛,人們認為它是有用之材,最終還是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其中最幸運的,是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沒,經過幾百年的時間,受到水中蟲蛀之后,形成了山峰一樣的形狀,讓喜愛它的人拿去制成了假山,從此它就可以脫離泥沙的沖擊,免遭斧砍刀削的災難了。但是,在荒涼的江邊灘頭上,能夠這樣幸運的木頭能有多少?要是它們不被好事、喜愛它們的人發現,而是恰好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砍伐了的,哪能夠數得過來呢?那么在這最幸運的樹木中,又有多少不幸的木頭呢。

      我家有一座長著三個峰頭的木假山。每次我看到它,總覺得在它身上似乎有一種命運在起作用。再說,它在發芽抽條的時候沒死,在長成兩手合抱粗細的時候也沒死,可用做棟梁卻沒有被砍伐,被風拔起,在水中漂浮并沒有折斷,也沒爛掉,卻未被人當作材料,沒有遭受斧頭的砍伐,而是從急流泥沙之中出來,沒有讓種田的人當作柴火燒了,最終到了我的手里,那么這里面的理數僅僅用偶然是無法解釋的啊。

      但是我之所以喜愛木假山,不僅僅是喜愛它的形狀像山,而是還對它的形態有一些感慨;不僅喜愛它,對它我還含有一種敬意。看它的中峰,魁梧奇偉,神情高傲舒展,意態端正莊重,很有氣概。好像在用一種力量使它旁邊兩峰順從它似的。旁邊的兩座山峰,神態莊重謹慎,威嚴挺拔,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雖然它們處在服從于中峰的位置,但那高聳挺立的神態,沒有一點逢迎、附和的意思,唉!這木假山,難道沒有可敬重的地方嗎?能不讓人發出感嘆嗎?

      注釋

      蘗(niè):樹木的嫩芽。

      殤(shāng):未成年而死。

      拱:指樹有兩手合圍那般粗細。

      斤:斧頭。

      汩(gǔ)沒:沉沒。

      湍(tuān):急流。

      濆(fén):水邊高地。

      野人:村野之人,農民。

      數:指非人力所能及的偶然因素,即命運,氣數。

      魁(kuí)岸:強壯高大的樣子。

      踞(jù)肆:傲慢放肆,文章形容”中峰”神態高傲舒展。踞:同”倨”。

      服:使……佩服。

      莊栗(lì):莊重謹敬。

      岌(jí)然:高聳的樣子。

      阿(ē)附(fù):曲從依附。

      “木假山記”鑒賞

      賞析

      蘇洵一生屢試不第,沉淪下僚,未能施展政治抱負;但他自重自尊,絕不與世浮沉,這篇以木假山為題的記,實際上是篇闡述人才問題的議論文。寄寓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同時也是對不亢不卑的獨立人格的推崇,追求高潔不阿的情操。文章先從木假山的形成過程寫起,后漸顯寓意,在詠木假山的背后蘊含著作者對人才問題的深沉的感喟與思考。全文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多用排比句,而句式又參差變化、錯落有致;描繪木假山之狀隨物賦形,具體生動,寄慨遙深,耐人尋味。

      文章的前面部分講木假山得來不易,它經歷了重重厄運:從樹木生長本身講,它隨時可能夭折;從自然條件講,它可能被風、水所摧折、腐蝕;從和人的關系講,它成材后可能被隨意砍伐。幸而度過這些厄運,又經過幾百年急流的沖刷才造成假山形狀,終可供人們觀賞。因此比起那些已成山形而未經發現、或被當作一般柴禾砍伐掉的木假山來,確是難得的幸運了。文章用層層推演的論述手法,強調人才成長的艱辛歷程,抒寫了人才難成與人才難得的感嘆,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會摧殘和壓抑各種人才的現象。

      文章后面部分才寫到作者所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從而回到這篇記的本題。作者以“中峰”比喻那些位尊權重者,以“二峰”比喻那些隸屬于他們的士大夫階層。其中突出地寫了“二峰”。他們雖然按其社會地位不得不“服于中峰”,但節操自守,絕無阿諛逢迎的媚態,表達了作者對有抱負、有氣節的士人的贊頌,也是他的自勵和白況。

      文章的標題是“木假山記”,但作者并沒有泛泛地交代木假山的制作經過,也沒有刻意描繪其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而是借欣賞木假山抒發感慨,闡述事理。有“形”之木經過重重厄運被造成假山形狀,供人欣賞,確屬幸運;更有許許多多的木材,未被發現,卻被“樵夫野人”砍去當柴燒掉。這樣看來,樹木要活下去,要成材,是極難的;要逃脫厄運,也是極難的。作者以極其復雜的心情來寫樹木的遭際,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字面上是寫樹木,其實字字句句都在寫人。全文語言生動、形象;句式變化多端、錯落有致;氣韻流暢,節奏急緩有度。

      創作背景

      公元1058年(作于嘉祐三年),蘇洵從溪叟得到木山三峰,把它放在庭中,于是寫下這篇文章得以紀念。

      蘇洵簡介

      宋代·蘇洵的簡介

      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 蘇洵的詩(2篇)

      猜你喜歡

      傷溫德彝

      唐代溫庭筠

      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

      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


      贈王桂陽

      南北朝吳均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菱溪石記

      宋代歐陽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臥于溪側,以其難徒,故得獨存。每歲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見其可怪,往往祀以為神。

      菱溪,按圖與經皆不載。唐會昌中,刺史李漬為《荇溪記》,云水出永陽嶺,西經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無所謂荇溪者。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楊行密有淮南,淮人諱其嫌名,以荇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遺址,云故將劉金之宅,石即劉氏之物也。金,偽吳時貴將,與行密俱起合淝,號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愛賞奇異,為兒女子之好,豈非遭逢亂世,功成志得,驕于富貴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臺榭、奇木異草與此石稱,亦一時之盛哉!今劉氏之后散為編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廢興,惜其可愛而棄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負城而近,以為滁人歲時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棄沒于幽遠則可惜,置之耳目則愛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劉金者雖不足道,然亦可謂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豈不偉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孫泯沒而無聞,況欲長有此石乎?用此可為富貴者之戒。而好奇之士聞此石者,可以一賞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臨江王節士歌

      唐代李白

      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吳云飛。

      吳云寒,燕鴻苦。

      風號沙宿瀟湘浦,節士悲秋淚如雨。

      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壯士憤,雄風生。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滿江紅·仙姥來時

      宋代姜夔

      仙姥來時,正一望、千頃翠瀾。旌旗共、亂云俱下,依約前山。命駕群龍金作軛,相從諸娣玉為冠。向夜深、風定悄無人,聞佩環。

      神奇處,君試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電,別守東關。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又怎知、人在小紅樓,簾影間。


      殿前歡·拍欄桿

      元代喬吉

      拍闌干。霧花吹鬢海風寒。浩歌驚得浮云散。細數青山,指蓬萊一望間。紗巾岸,鶴背騎來慣。舉頭長嘯,直上天壇。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宋代張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徙倚欄桿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沈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東湖新竹

      宋代陸游

      插棘編籬謹護持,養成寒碧映漣漪。

      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籜時聞聲簌簌,放梢初見葉離離。

      官閑我欲頻來此,枕簟仍教到處隨。


      不遇詠

      唐代王維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詠銅雀臺

      唐代汪遵

      銅雀臺成玉座空,短歌長袖盡悲風。

      不知仙駕歸何處,徒遣顰眉望漢宮。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日产无码精品|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亚洲国产欧洲精品一|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日本红怡院亚洲红怡院最新| 亚洲国产精品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午夜看片女人员|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美女激情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jizzjizz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