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多次經歷科考以后,便發覺它深不可測??婆e場中士子們無所拘束地任意發揮,自成一家之見。
隱藏在堂屋內的燕子完全感受不到秋天的肅殺之氣,路旁的那些烏鴉依然留戀著沒落的夕陽。
美人已經成了老寡婦,怎能再做人家的姬妾?古木年久根深,再也不像盛年那樣繁茂了。
哪一天能夠像天上的飛鴻,離開這個名利之場,剩下美人和經卷,從此結束自己的一生。
注釋
逆旅:客舍。周伯恬:即周儀暐(wěi)(1777—1846),字伯恬,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嘉慶九年(1804)舉人,選宣城縣訓導,改授陜西山陽知縣,署鳳翔知縣。工詩,著有《夫椒山館詩集》。次韻:和詩的一種形式,要求入韻字與原詩依次相同。周儀暐原詩為《富莊驛題壁和龔孝廉自珍韻》:“何曾神女有生涯,漸覺年來事事賒。夢雨一山成覆鹿,頹云三角未盤鴉。春心易屬將離草,歸計宜栽巨勝花。扇底本無塵可障,一鞭清露別東華?!?/p>
名場:爭名的地方,指科舉考場。
莽:草木深處,引申為深邃。
無涯:不能窮盡。
心史:指自己主觀上對社會歷史的看法。
縱橫:無所拘束。
自一家:自成一家之見。
秋氣:使草木凋殘的秋天肅殺之氣。比喻衰敗的形勢。
堂內燕:比喻得勢的達官貴人。
夕陽:比喻沒落的形勢。
路旁鴉:比喻頑固守舊的人物。
東鄰:指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彼抉R相如《美人賦》:“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豐艷,蛾眉皓齒?!?/p>
嫠(lí):寡婦。
冥鴻:高飛遠舉的鴻雁。后比喻隱士。
遂:遂心。
經卷:佛經。
葬:葬送。
“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鑒賞
賞析
這是詩人會試下第,從京城返家,途中題壁之作。詩人感嘆科舉考試的艱辛,以及飽食終日的當權者不知道朝廷已日薄西山,危機四伏,卻依然迷戀著昔日的余暉,因而說出就此歸隱,與美人佛經相伴,了此一生的激憤語。詩中既表現了詩人科場失意的憤懣,也流露出對國事時勢的深切憂慮。全詩以比喻象征手法刻畫社會現實,將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融為一體,深沉蘊藉,耐人尋味。
首聯回顧親身經歷的兩次科舉考試的失敗,詩人禁不住發出一聲浩嘆,這浩嘆正如晏殊所謂“勸君看取利名場,今古夢茫茫”(《喜遷鶯·花不盡》)的悵惘失望。但是,他并沒有因失敗而一并失去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學問、見識都是獨步一時、自成一家的。而也許正因為是“自一家”,他才屢次落第?!懊o涯”三字把時間延伸到遙遠的未來,含有無限的感慨,沉痛低徊;“縱橫”則又把時間向歷史深處推溯再向未來延伸,同時又把現在的一段拓寬,大有縱觀古往今來、橫視天下當代的氣概,充滿自信,深沉堅定。這兩句一果一因,一嘆一轉,已經蘊含了全詩的大意。
頷聯是全詩的警句,表面是描寫此時此地所見的景與物:秋天來了,堂內的燕子還安臥不動;暮色蒼茫,路旁的烏鴉依然癡戀夕陽而不歸巢。實際上,只要稍微聯系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就不難發現這兩句詩所隱含的深層意義,那時的清王朝正是處在這樣―種秋風衰颯、暮色濃重的局勢中,眼看著就有被吞沒被覆亡的危險,詩人一路上或許就有許多這樣的見聞。而全國上下仍像堂內燕、路旁鴉一樣,還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燕子是候鳥,秋冬之際必須南遷,否則,北方的冬天將凍結它的生命;烏鴉也得在天黑之前歸巢,否則將遭遇“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二首·其一》)的難堪。而詩人筆下的燕和鴉,居然感受不到秋風、暮氣的侵襲,感受不到冬天黑暗死亡覆沒的氣息,由此引發了詩人的哀嘆、焦慮。“夕陽”“暮鴉”意象常見于古詩詞中,確有實寫景物之義,但這里的“夕陽”應該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一類,與“秋氣”一起,成為王朝漸趨衰落的象征。這是詩人的深憂,也是他作為政治家的敏銳,先覺者的悲哀,“自一家”的具體表現。
頸聯這兩句意思比較晦澀、模糊,大意是說:天生麗質而不愿以姿容媚俗的絕色女子,是得不到人的寵愛的;根底深厚而不能綻開鮮花笑臉迎人的參天古木,也不會得到眾眼的賞睞?!皷|鄰”“嫠老”似合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天下之佳人……莫若臣東家之子”及《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等典故,卻又難以指實。這樣就導致對詩句的理解產生一定的分歧?!皷|鄰嫠老”“古木根深”作感慨解可,作自負解也可;“難為妾”“不似花”作傷心語可,作矜持語也可;就主體言,作詩人的自道看可,作為對方設看也可。聯系全詩及其創作背景,應該說,這些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而只有同時并存才是較為合理的解釋。詩人才華出眾,思想敏銳,“常為大國憂”,但因為不愿趨時媚俗,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和賞識,一再落第?,F在面對周儀暐這個理解他的人,其內心活動的復雜是可以想見的,自傷自負、自憐憐人,種種情感交結一起,難分先后主次。這兩句照應開頭兩句,是全詩所有情結的綰合。
尾聯是說詩人想望著有朝一日像飛鴻那樣高翔遠翥,退出名利場的追逐,伴著美人和佛經,度過自己的一生?!昂稳铡笔且环N期盼的口吻,而“葬”則語含酸痛。冥鴻遂跡,美人經卷,似帶著一定的哲理和玄義,予人某種啟迪,但同樣撲朔迷離,難以指實。這兩句自是憤激話。其實,由唐至清一千余年有關科舉的詩中,最不能當真的就是落第詩的結尾兩句。不管它是怎樣的激昂慷慨,還是怎樣的意志消沉,都只是一時沖動。拿龔自珍來說,雖然從這一年開始他“收狂向禪”,但并未真的一生禮佛成為高僧,況美人與經卷也是難以同時捧置在手的。這一次失敗后他又多次赴舉,直至一第,也并未真的“鴻飛冥冥”成為世外高人。這是他的矛盾和不幸,也是時代的悲劇。在“秋氣”“夕陽”中,他空有救時扶世而“自一家”的心與才,卻沒有施展懷抱的時與世。他預感到“堂內燕”“路旁鴉”的危險,卻只能希望像“冥鴻”那樣獨自離開,這也正是那個時代“先覺者”的寫照。
創作背景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三月,龔自珍第二次參加恩科會試,再次失利。此時他已經二十九歲,人近中年,第二次落第對他是很大的打擊。落榜后,龔自珍和友人周儀暐一同離京南下。時值秋天,二人途經富莊驛,相與題詩于驛壁,此詩為龔自珍的和詩。
19世紀初期的中國已是危機四伏,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有列強環伺虎視眈眈,幾千年的封建帝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可是,統治者卻自以為安穩得很,朝廷上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官僚們也多做著皇基鞏固、泱泱大國的美夢。只有少數頭腦清醒、目光遠大的人,才能夠感受到“秋風”“暮氣”,指出所謂“盛世”的實質乃是“衰世”。龔自珍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較早地洞察到了“暮世”的實質,因而在詩中充滿了對國事時勢的憂郁。
龔自珍簡介
清代·龔自珍的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龔自珍的詩(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