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有欲買履者 一作:鄭人有且置履者)
“鄭人買履”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個(gè)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jīng)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shí)候,集市已經(jīng)散了,最后鄭國人沒能買到鞋子。
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春秋時(shí)代鄭國,在現(xiàn)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欲:將要,想要。
者:(怎么樣)的人。(定語后置)
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動詞)
而:順承連詞 意為然后
置: 放,擱在。(動詞)
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其:他的,指鄭人的。(代詞)
坐:通“座”,座位。
至:等到。
之:到……去,前往。(動詞)
操:拿、攜帶。(動詞)
已:已經(jīng)。(時(shí)間副詞)
得:得到;拿到。
履:鞋子,革履。(名詞)
乃:于是(就)
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動詞)
度(dù):量好的尺碼,這里作動詞用,即計(jì)算、測量的意思。(名詞)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罷:引申為散了,完結(jié)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jīng)解散。
遂:于是。
曰:說。
寧(nìng):副詞。寧可,寧愿。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吾:我。
市罷:集市散了
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鄭人買履”鑒賞
評點(diǎn)
這是先秦時(shí)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gè)成語,也是一個(gè)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于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于教條心理,依賴數(shù)據(jù)的習(xí)慣。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這個(gè)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xiàn)實(shí)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fā),不從實(shí)際出發(fā);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shí)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dāng)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辨析
停頓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或“有欲買履之鄭人”
何不試之以足(狀語后置句):以現(xiàn)代句式為“何不以足試之”。以:何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
而置之其坐(省略句):而置之(于)其坐。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板教條,刻舟求劍,墨守成規(guī),冥頑不靈,膠柱鼓瑟,因循守舊。
反義詞
達(dá)權(quán)通變,靈機(jī)應(yīng)變,隨機(jī)應(yīng)變。
寓意
這個(gè)故事告訴人們: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jī)應(yīng)變,不能墨守成規(guī),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事實(shí),為人處事要從實(shí)際出發(fā)。這個(gè)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笑柄。現(xiàn)實(shí)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fā),不從實(shí)際出發(fā)。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shí)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dāng)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韓非簡介
先秦·韓非的簡介

韓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約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zhàn)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師從荀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韓非的詩(9篇)〕猜你喜歡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食菱須去殼。”其人自護(hù)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chǎn),此坐強(qiáng)不知以為知也。
橘逾淮為枳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xí)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shí)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qiáng)秦之為漁夫也。故愿王之熟計(jì)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三人成虎
龐蔥與太子質(zhì)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yuǎn)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zhì),果不得見。(龐蔥 一作:龐恭)
富人之子
齊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謂其父曰:“君之子雖美,而不通世務(wù),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豈有不通世務(wù)者耶?”
艾子曰:“不須試之他,但問君之子,所食者米,從何來?若知之,吾當(dāng)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問之。其子嘻然笑曰:“吾豈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來。”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來?”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yù)之曰:“ 吾盾之堅(jiān) , 物莫能陷也 。”又譽(yù)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應(yīng)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