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二妃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早晨的云彩奇詭變幻讓人眼花繚亂,可能是因為娥皇、女英居住在此吧。
她倆或在巫山之下摘采未開的荷花,或在洞庭之中巧摘荇菜。
思君心切,希望船更輕巧、更快速,一行千里,乘風破浪。
此處濃濃相思彌漫,尤其是那江邊生長茂盛的湘妃竹。
注釋
二妃廟:又稱黃陵廟。二妃,即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與女英。相傳虞舜巡視南方,中途死于蒼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寧遠縣)。娥皇、女英起先沒有隨行,后來追到洞庭、湘水地區,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
朝云:早上的云彩。
帝女:指帝堯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或說指傳說中的天帝之女瑤姬。
菡(hàn):即荷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蓮花的花苞。荷花之實為蓮子蓮子諧音為“憐子”,故被古人視作多情之物。
荇(xìng):荇菜,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開黃花。
輕薄:指船的輕巧靈便。說明二妃為了盡快見到夫君,希望船更輕巧,船速更快。
艫舳(lú zhú):大船。
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葉紛披下垂的樣子。
竹:此有所特指。湖南特生一種竹,名為斑竹,又叫湘妃竹,出于君山和九嶷山。民間傳說斑竹是二妃的眼淚染成的。
“登二妃廟”鑒賞
賞析
二妃,即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與女英。相傳虞舜巡視南方,中途死于蒼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娥皇、女英起先沒有隨行,后來追到洞庭、湘水地區,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后人為祭祀她倆,特于湘水之側建立了二妃廟(又稱黃陵廟)。《方輿勝覽》云:“黃陵廟在潭州湘陰北九十里。”這首詩歌頌了娥皇與女英對愛情的執著與忠貞不渝。
起句“朝云亂人目”乃是詩人登上二妃廟所見之景。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天邊呈現出迷人的光彩,片片云霞猶如簇簇花團,奇詭變幻令人目不暇接。在“朝云”中,還含有宋玉《高唐賦》“旦為行云”之意,暗示了詩與男女之情有關。面對這一幅燦爛的晨景,詩人頓發奇想:這大概是“帝女湘川宿”的緣故吧。帝女,即指娥皇與女英,因她們是古帝唐堯的女兒,故有是稱。這開端兩句,詩人將奇麗的景致與奇特的傳說結合起來,給全詩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讀者的心。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兩句承“帝女”而來,寫二妃對舜的那一份迷戀眷念之情。她倆或折菡萏于巫山之下,或采荇菜于洞庭之中,既以慰解纏綿不盡的相思,亦以表達對夫婦合好的向往。菡,即荷花,荷花之實為蓮子,蓮子諧音為“憐子”,故被古人視作多情之物。荇,生在水上的一種植物,《詩經·周南·關雎》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荇菜也是淑女的代稱。巫山、洞庭,自古便是相思之地,詩人遙想二妃追趕舜到達此地,念及將與他團聚歡會,心中正是萬般喜悅。那蓮子和荇菜,不正代表了她們盼望得到夫君愛憐的心聲嗎?
“故以輕薄好,千里命艫舳”,這二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寫了一步。折菡采荇,這一番癡情已足令人感嘆了,但更令人感動的是,她們這番前來,是千里迢迢、從風波浪尖中闖過來的。輕薄,原是放蕩之意,但這里是說二妃追趕夫君的意志十分堅決、一旦決定就不可收回。艫舳,船頭船尾,這里代指船。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個“故”字,有此一字,便足見得這兩位弱女子的千里遠行,是完全自愿的,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險難的,唯因如此,她們的舉動也更加感人至深了。
懷著如此的癡情,經過了如此的艱程,終于與夫君相去不遠了。然而,等待她們的又是什么呢?“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在詩的結尾,詩人并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也沒有繼續在這個古老傳說中沉浸下去,而是筆鋒呼應首聯,又轉回到現實中來。站在二妃廟前,詩人向四周舉目遠望,只見眼前的景物似乎都彌漫著一層二妃對舜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江邊一片片的翠竹,枝干斑斑點點,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淚。葳蕤,紛多貌。據《述異記》記載,二妃在湘水之旁痛哭舜亡,淚下沾竹,竹紋悉為之斑,故湘竹又稱湘妃竹。最后一句,詩人沒有直說二妃的殉情,而是采用了以景結情的手法,把情滲透到景中,以淚竹披紛無限的畫面,來透露二妃永無窮止的情思、綿綿不盡的長恨,以及自己對二妃不幸遭遇的感傷,使全詩起到了“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藝術效果。
這首登臨憑吊之作,將動人的傳說、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心情熔于一爐,情思綿邈深摯,筆調清雅明暢,特別是結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詩顯得空靈含蓄,當真是神來之妙筆。篇末有此奇峰,全詩的意境亦為之拓深了許多。
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社會動亂,所以很多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登二妃廟》一詩即是吳均在潭州時,登臨二妃廟的詠懷憑吊之作。 ?
猜你喜歡
送江陵薛侯入覲序
當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張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莊氏所謂養虎者也。猝饑則噬人,而猝飽必且負嵎。吾饑之使不至怒;而飽之使不至驕,政在我矣。”已而果就約。至他郡邑,暴橫甚,荊則招之亦不至。
而是時適有播酋之變。部使者檄下如雨,計畝而誅,計丁而夫。耕者哭于田,驛者哭于郵。而荊之去川也邇。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處。侯諭父老曰:“是釜中魚,何能為?”戒一切勿囂。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諸征調皆緩其議,未幾果平。
余時方使還,聞之嘆曰:“今天下為大小吏者皆若此,無憂太平矣。”小民無識,見一二官吏與珰相持而擊,則群然譽。故激之名張,而調之功隱。吾務其張而不顧其害,此猶借鋒以割耳。自古國家之禍,造于小人,而成于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故自楚、蜀造禍以來,識者之憂,有深于珰與夷者。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純用攻伐之劑,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今觀侯之治荊,激之耶,抑調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貪功幸名之藥毒天下也審矣。
侯為人豐頤廣額,一見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試事分校省闈,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識卓絕,其為文骨勝其肌,根極幽徹,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賞識其俊者。余弟質直溫文,其文如其人,能不為師門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謂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舉。略述其大者如此。漢庭第治行,詎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嗚呼。使逆珰時不為激而為調,寧至決裂乎?誰謂文人無奇識,不能燭幾于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