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二則”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導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后能夠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這樣以后就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兌命》上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雖有嘉肴)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終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財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厭惡)不一定是因為想要據為己有;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作亂害人(之事)不會興起,所以(家家戶戶)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這叫做“大同”社會(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
注釋
雖:雖然。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強:自我勉勵。
強:勉勵。
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兌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命, 《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
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之:是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此”。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為:是,表判斷。
與:通“舉”,選舉,推舉。
修:培養。
親:意動用法,以為親,親近。
壯:青壯年。
矜(guān):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孤:幼而無父的人。
獨:老而無子的人。
廢疾:殘疾人。
分(fèn):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指女子出嫁。惡(wù):憎惡。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這樣一來。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生。閉:杜絕;興:發生。
作:興起。
故:所以。
外戶:從外面把門帶上。
閉:用門閂插上。
謂: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最高準則。同:有和、平的意思。
“禮記二則”鑒賞
文言知識
一、雖有嘉肴
通假字
(兌)命(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古代皇帝發布的政令。
(學)學半(通“敩”(xiào)“),教導。
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2.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
3.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然后能自強也(古義:勉勵;今義:健壯的,有力的)
5.教學相長也(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二、大道之行也
古今異義
大道之行也
古義: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義:寬闊的路
男有分,女有歸
古義:女子出嫁
今義:返回,回歸,回到本處
鰥寡孤獨
古義 :為兩個字。“孤”指幼而無父的人;“獨”指老而無子的人。
今義:為一個詞,單一,只有一個,指獨自一個人。
盜竊亂賊而不作
古義:造反
今義:“雜亂”,“搗亂”等含義
賊
古義 :害人
今義:小偷,竊賊
作
古義:興起
今義:作為
是謂大同
古義:代詞“這”
今義:常用于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通假字
〔選賢與(jǔ)能〕與通“舉”,推舉,選舉。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
詞類活用
1.故人不獨親其親 (親)動詞作意動用法,以……為親,奉養。
2.不獨子其子 (子)名詞作意動用法,以.......為子,撫養。
⒊使老有所終 (老) 形容詞作名詞,老年人。
⒋壯有所用 (壯) 形容詞作名詞,壯年人。
⒌幼有所長 (幼) 形容詞作名詞,幼童。
6.故外戶而不閉(外)名詞作動詞,打開。
7.選賢舉能(賢) 形容詞作名詞,品德高尚的人。
8.選賢舉能(能) 形容詞作名詞,才干出眾的人。
賞析
大道之行的主題思想
此文在闡明“大同”社會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指出了“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安居樂業,且各盡所能,這里寄托著儒家崇高的社會理想。
文中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總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社會的幸福憧憬。雖然主觀目的,只是論說禮儀、闡釋古制、宣傳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理想,卻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賢留給全人類的思想財富。讀來啟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層解析
第一層
(一、二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
(三、四句話)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滿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
2、滿足發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3、滿足精神愉悅上的需求: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
(第五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用現實社會跟理想社會中的“大同”社會做對比,指出現實社會中的諸多黑暗現象,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取代的將是“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上官儀簡介
兩漢·上官儀的簡介

上官儀(約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陜州陜縣(今河南三門峽陜縣)人,生于江都。貞觀初,擢進士第,召授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唐高宗時供職門下省,頗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賞識。龍朔二年(662年),成為宰相。后來高宗不滿武后跋扈,上官儀向高宗建議廢后,高宗亦以為然,由上官儀草詔。武后涕泣陳請,事遂中綴,自此武后深惡上官儀。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被誅,家產和人口被抄沒,其一子上官庭芝也同時被誅殺。中宗即位后,因上官庭芝女上官婉兒為昭容,對上官儀父子有所追贈,繡像凌煙閣,追封為楚國公。
...〔? 上官儀的詩(2篇)〕猜你喜歡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