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虎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óng ná hǔ tiào龍拿虎跳 | 拿:抓,握。像龍抓東西、老虎跳躍一樣強勁有力。比喻筆勢遒勁奔放。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龍驤軍,虎賁軍,用著他龍拿虎跳。” |
yǎng hǔ zì niè養虎自齧 | 比喻姑息敵人,終致損害自己。齧,同“嚙”。 | |
èr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二虎相斗,必有一傷 | 兩只兇惡的老虎爭斗起來,其中必有一只受傷。比喻敵對雙方實力都很強,激烈斗爭的結果,必有一方吃虧。 | 明·煙霞散人《斬鬼傳》第四回:“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待他傷了一個,便容易了。” |
hǔ tóu shé wěi虎頭蛇尾 | 頭大像老虎一樣;尾巴像蛇一樣細。比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
yǎng hǔ yí huàn養虎貽患 | 同“養虎自遺患”。 |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計處黃把二虜》:“此所謂引賊入家,養虎貽患,是何等計策乎?”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
lóng yín hǔ xiào龍吟虎嘯 | 吟:鳴、叫;嘯:獸類長聲吼叫。像龍一樣長鳴;像虎一樣咆哮。原比喻同類事物互相感應。現多比喻吟誦的聲音抑揚頓挫。也用以形容響聲洪大;氣勢盛大。 | 唐 李頎《聽安萬善吹觱篥歌》:“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
mí lí mǎ hǔ迷離馬虎 | 糊里糊涂 | |
yàn hàn hǔ tóu燕頷虎頭 | ①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將、勇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回:“軒軒云霞氣色,凜凜霜雪威棱。熊腰虎背勢嶙纈,燕頷虎頭雄俊。”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畫虎不成反類狗 | 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轉》:“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
hǔ zhì lóng ná虎擲龍拿 | 擲:掙扎跳躍。指龍虎互相爭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 金 元好問《楚漢戰處》詩:“虎擲龍拿不兩存,當年曾此賭乾坤。” |
mǎ mǎ hǔ hǔ馬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
cáng lóng wò hǔ藏龍臥虎 | 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臥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 |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
wò hǔ cáng lóng臥虎藏龍 | 指隱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也指隱藏不露的人才。 | 北周·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gōng lín jīn hǔ宮鄰金虎 |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貪婪如金之堅,兇惡如虎之猛。 | 漢 應劭《漢官儀》:“不制之臣,相與比周,比周者宮鄰金虎。宮鄰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進,與君為鄰。” |
dǎ sǐ hǔ打死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
qián mén j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 | 明 李贄《史綱評要 周紀 顯王》:“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
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了成都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yī hǔ nán dí zhòng quǎn一虎難敵眾犬 | 一只老虎打不過一群狗。比喻一個人的本事雖高,但打不過對方人多。 | |
lóng téng hǔ yuè龍騰虎躍 | 騰、躍:跳起;跳躍。像龍那樣飛騰;像虎那樣跳躍。形容非常活躍的姿態。也作“龍跳虎躍。” | 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
lóng xiáng hǔ yuè龍翔虎躍 | 喻奮發有為。 | 明·葉蕃《〈寫情集〉序》:“其蓋世之姿,雄偉之志,用天下國家之心,得不發為千匯萬狀之奇而龍翔虎躍也。” |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殘生 | 老虎嘴里幸存下來的生命。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得生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煩你們拜上小姐,說我鐵中玉虎口殘生,多蒙垂救,高誼已足千古。” |
yàn hàn hǔ xū燕頷虎須 | 形容相貌威武。 | 《三國演義》第一回:“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 |
hǔ jù lóng pán虎據龍蟠 | 形容地勢雄偉險要。同“虎踞龍盤”。 | 北周 庚信《哀江南賦》:“昔之虎據龍蟠,加以黃旗紫氣;莫不隨狐兔而窟穴,與風塵而殄悴。” |
chū shēng niú dú bú pà hǔ初生牛犢不怕虎 | 牛犢:小牛;剛生下來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年輕人勇敢膽大;無所畏懼;敢作敢為。也作“初生牛犢不懼虎”、“初生牛犢不畏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俗云:‘初生牛犢不懼虎。’” |
píng hé bào hǔ憑河暴虎 | 憑:從水中走過去;暴:空手搏斗;暴虎:空手打虎。比喻冒險行事,有勇無謀。也比喻勇猛果敢。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洞賓問答>》:“漫夸他陸地行舟,也何用凌空舉鼎,憑河暴虎皆亡命,蠅頭蝸角紛爭。” |
sān yán é hǔ三言訛虎 | 猶三人成虎。 | 清·秋瑾《致琴文書》:“況三言訛虎,眾口鑠金;因積毀銷骨,致他方糊口。”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拔須 | 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專門拉纖的掮客,壯著膽子來找偵緝隊長,想從虎口拔毛。” |
fēng hǔ yún lóng風虎云龍 | 虎嘯生風,龍起生云。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舊時也比喻圣主得賢臣,賢臣遇明君。 | 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詞:“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袛在笑談中。” |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 | 城里本沒有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說城里有虎;聽者就信以為真。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傳播;就能使人信以為真。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 |
xiá hǔ fán xióng柙虎樊熊 | 柙中的虎,樊內的熊。比喻被囚的惡人。 | |
hǔ xué láng cháo虎穴狼巢 | 虎和狼的窩巢。比喻極其危險的地方。 | |
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觀虎斗 |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為雙方的斗爭采取旁觀的態度;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取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
hǔ yàn láng tūn虎咽狼吞 | 咽:吞。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2回:“你看八戒放開食嗓,真個是虎咽狼吞,將一笑果菜之類,吃得罄盡。” |
láng chóng hǔ bào狼蟲虎豹 | ①泛指兇猛的動物。②比喻惡人歹徒。 |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三折:“轉過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著什么狼蟲虎豹。” |
hǔ luò píng chuān虎落平川 | 平川:地勢平坦的地方。老虎離開自己稱王稱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權有勢或有實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權勢或優勢。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
zhǐ lǎo hǔ紙老虎 | 指表面強大而無實際本事的東西。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猶之世俗所稱紙老虎,望之若真,未嘗不可欺人于一時,決不能持于久遠。” |
lǎo hǔ pì gu mō bù dé老虎屁股摸不得 | 比喻自以為是了不起,聽不得批評意見,一觸即跳。 |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許人講話,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這種態度的人,十個就有十個要失敗。” |
tóu zhī chái hǔ投之豺虎 | 投:扔。指將壞人投飼豺虎。表示深惡痛絕 | 宋·陳亮《寄何茂恭文》:“要不能無遺憾于死生,安得取而投之豺虎!” |
rǔ dú bù pà hǔ乳犢不怕虎 | 比喻年輕人沒有畏懼,敢做敢為。 | 魯迅《<集外集>序言》:“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并不后悔,甚而至于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 |
lóng zhàn hǔ zhēng龍戰虎爭 | 同“龍爭虎斗”。 | 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
hǔ dú bù shí ér虎毒不食兒 | 老虎再歹毒也不會吃掉自己的孩子。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3回:“自古虎毒不食兒,如今朝廷失政,大變倫常,各處荒亂,刀兵四起,天將不祥,禍亂已現。” |
guān hǔ lì láng官虎吏狼 |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貪暴。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夢狼》:“竊嘆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
hǔ fù wú quǎn zǐ虎父無犬子 | 勇猛的父親不會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獎別人的子輩。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最后的貴族》:“以十九歲之妙齡弱質,凌數千里之莽濤瘴霧,亦可謂虎父無犬子也。” |
zhòng hǔ tóng xīn眾虎同心 | 許多虎一條心做事。比喻眾多有本事的人團結一致,力量會更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七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 |
měng hǔ tiān yì猛虎添翼 | 比喻強大者又添了某種有利條件。 | 《人民日報》1964.1.26:“一旦掌握了文化、科學技術的武器,就像猛虎添翼一般。” |
yǐ ròu dàn hǔ以肉啖虎 | 見“以肉餧虎”。 | 明·李贄《史綱評要·周紀·赧王》:“以攬權要秦王,正如以肉啖虎耳。” |
qián lóng fú hǔ潛龍伏虎 | 潛藏的蛟龍,潛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 明·何文煥《雙珠記·西市認母》:“今日里筆生香,冠禮闈,似潛龍伏虎際風云會。” |
yǎng hǔ zì yí zāi養虎自貽災 | 比喻縱容敵人,自留后患。同“養虎自遺患”。 | 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今日里亡猿殃及木,誰待肯養虎自貽災。” |
láng tūn hǔ cān狼吞虎餐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23回:“他們把飯煮熟,菜燒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麥場上,狼吞虎餐的吃。” |
diāo hǔ jiāo yuán雕虎焦原 | 《尸子》:“中黃伯曰:余左執太行之而右搏雕虎。”又:“莒國有石焦原者,廣尋,長五十步,臨百仞之溪,莒國莫敢近也。有以勇見莒子者,獨卻行劑踵焉。”后以“雕虎焦原”謂壯士履險。 | 《尸子》:“中黃伯曰:余左執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又:“莒國有石焦原者,廣尋,長五十步,臨百仞之谿,莒國莫敢近也。有以勇見莒子者,獨卻行劑踵焉。” |
féng hé bào hǔ馮河暴虎 | 猶言暴虎馮河。 | 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撫記》:“抱頭鼠竄者膽裂之不暇,馮河暴虎者虛驕而無實。” |
jīng tūn hǔ shì鯨吞虎噬 | 像鯨魚和老虎一樣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財物。 | 宋·范仲淹《上執政書》:“前代亂離,鯨吞虎噬,無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為不急之務。” |
lóng fān hǔ dào龍幡虎纛 | 將帥之旗。 | 明·陳子龍《少將行》:“五營畫戟青茫茫,龍幡虎纛云霞墻。” |
liǎng hǔ xiāng dòu兩虎相斗 | 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斗。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
hǔ tǐ xióng yāo虎體熊腰 | 形容身材魁梧,體格健壯。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乃孫武子之后。” |
yǐ ròu sì hǔ以肉餧虎 | 比喻白白地送死。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今赴秦軍,如以肉餧虎,當何益也。” |
liǎng hǔ gòng dòu兩虎共斗 | 斗:爭斗。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 | 西漢·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hǔ kū lóng tán虎窟龍潭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兇險的地方。 | 元 汪元亨《沉醉東風 歸田》:“怕筑成傳說墻,愁扳折朱云檻,急跳出虎窟龍潭。” |
jiǔ lóng shī hǔ酒龍詩虎 | 見“酒虎詩龍”。 | 清·丘逢甲《飲鎮平都司署賞菊為題宋人所畫報捷圖》詩:“粵水閩山文武會,酒龍詩虎主賓才。” |
yǎng hǔ zì bì養虎自斃 | 見“養虎自嚙”。 |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們養虎自斃,作繭自纏。”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犢不畏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
dān dān hǔ shì眈眈虎視 | 眈眈:注視的樣子。像老虎那樣兇狠地盯著 | 《舊唐書·張仲武傳》:“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 |
rén zhōng lóng hǔ人中龍虎 | 比喻人中豪杰。 | 《晉書 宋纖傳》:“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龍也。” |
xiào miàn lǎo hǔ笑面老虎 | 比喻外表善良,心地兇狠的人。 | 李良杰《人生》:“現在,我算領教到他這微笑的厲害了——簡直是笑面老虎。”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須 | 扳:拉。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清·陳瑞生《再生緣》第55回:“酈老師縱是麗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須,龍頭鋸角。” |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振虎 | 謂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1回:“這要不用個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個了當?” |
hǔ rù yáng qún虎入羊群 | 老虎進入羊群。形容強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回:“孔融望見太史慈與關、張趕殺賊眾,如虎入羊群,縱橫莫當,便驅兵出城。” |
hǔ dàng yáng qún虎蕩羊群 | 老虎沖進羊群中。比喻以強凌弱,為所欲為。同“虎入羊群”。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俠指東打西,竄南躍北,猶如虎蕩羊群,不大的工夫,打了個落花流水。” |
pán lóng jù hǔ蟠龍踞虎 | 踞:蹲或坐。像盤曲的蛟龍,像蹲臥的猛虎。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 宋·秦觀《游湯泉記》:“是日風曀望建業江山蟠龍踞虎之狀,皆依約而得之。” |
diào hǔ lí shān調虎離山 | 設計讓老虎離開原來的山頭。比喻用計謀引誘對方離開原來有利的地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3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 |
jù hǔ jìn láng拒虎進狼 | 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 明 張煌言《復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于河北。” |
hǔ xué lóng tán虎穴龍潭 | 龍潛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極險惡的地方。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70回:“抵住孔宣的刀。二將又戰在虎穴龍潭之中。” |
fēng cóng hǔ,yún cóng lóng風從虎,云從龍 | 比喻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 | 《周易 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
rú hǔ tiān yì如虎添翼 | 如同老虎長了翅膀。比喻強大的更加強大了。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3回:“那尤氏亦因沒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個女兒教道,教得個女兒如虎添翼一般,那里聽薛夫人的解勸。” |
yīng lín hǔ jué鷹瞵虎攫 | 見“鷹瞵虎視”。 | 趙漢卿《宣言書》:“列強鷹瞵虎攫,日迫一日,動輒以兵事相恐嚇。”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兩人不能相容。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dǎ mǎ hu yǎn打馬虎眼 | 故意裝糊涂蒙騙人。 | 老舍《駱駝祥子》:“待了會兒,他把錢拿起來:‘三十?別打馬虎眼!’” |
lóng hǔ fēng yún龍虎風云 | ①《易·干》:“云從龍,風從虎。”后以“龍虎風云”喻英雄豪杰際遇得時。②指君臣遇合。 | 《易·干》:“云從龍,風從虎。” |
zòng hǔ guī shān縱虎歸山 | 把老虎放回深山。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后患。縱:放;釋放。 | 晉 陳壽《三國志 劉巴傳》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 |
hǔ kǒu táo shēng虎口逃生 | 從老虎嘴里逃脫出來。比喻從險境中逃出來。也作“虎口余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滴水浮漚記》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騰騰再不消停。” |
kē zhèng měng yú hǔ苛政猛于虎 | 苛政:指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政治;包括政令、賦稅等。反動統治的苛刻的政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
chái hǔ sì nüè豺虎肆虐 | 豺、虎:兩種兇殘的野獸。比喻壞人像兇殘的野獸般橫行不法。 | 漢·張衡《南都賦》:“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
bēi gōng shì hǔ杯弓市虎 | 指捕風捉影,疑慮重重,自相驚擾。參見“杯弓蛇影”、“三人成虎”。 | 詧盦《學界風潮記 天津商學界之活動》:“同時傳來上海有罷市之說,以致杯弓市虎,危機伺伏,人心恐惶,險狀萬分。” |
hǔ wēi hú jiǎ虎威狐假 | 假:假借,憑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去欺壓別人。 | 北周·庾信《哀江南詩》:“或以集翼鷃披,虎威狐假。” |
qián pà láng,hòu pà hǔ前怕狼,后怕虎 |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 明 馮惟敏《清江引 風情省悟》曲:“明知煙花路兒上苦,有去路無來路。惡狠狠虎爬心,餓刺刺狼掏肚。俺如今前怕狼后怕虎。” |
chái láng hǔ bào豺狼虎豹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種猛獸。也比喻兇殘的惡人。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實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來個把,我們就壞了。 |
yǎng hǔ wéi huàn養虎為患 | 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 |
lóng xiāng hǔ shì龍驤虎視 | 象龍馬高昂著頭,象老虎注視著獵物。形容人的氣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 漢 潘勖《冊魏公九錫文》:“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折沖四海。” |
shì chéng qí hǔ勢成騎虎 | 情勢像騎在老虎背上一樣;很難下來。比喻已在進行中的事情;迫于情勢;欲罷不能。 | 清 吳璿《飛龍全傳》:“心里其實害怕;無奈勢成騎虎,只得勉強要去廝殺。” |
hǔ tóu yàn é虎頭燕額 | 形容王侯的貴相或相貌的威武。 | 明·無心子《金雀記·擲果》:“我虎頭燕額,羞殺他臉似桃花。” |
rú láng sì hǔ如狼似虎 | 像狼虎一樣。比喻非常兇暴。 | 《尉繚子 武議》:“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風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 |
yǐn hǔ jù láng引虎拒狼 |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進另一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 | 清·陳天華《猛回頭》:“斷不可借外洋之兵,那引虎拒狼大下策,勸列位萬萬莫做。” |
měng hǔ chū shān猛虎出山 | 像兇猛的老虎出山一樣。形容動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離山”。 | 劉流《烈火金剛》第12回:“毀公路老百姓暴風卷土,殲敵人八路軍猛虎出山。” |
láng cān hǔ shí狼餐虎食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讓吳用吃了幾塊,便吃不得了;那三個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
dǎ hǔ láo lóng打虎牢龍 | 猶言打鳳牢龍。 | |
hǔ xué dé zǐ虎穴得子 | 比喻詩文貼切中肯。 | 明·郎瑛《七修類稿·佛頂菊》:“先生之作,誠可謂虎穴得子矣!” |
lóng wēi hǔ zhèn龍威虎震 | 形容氣勢奔放雄壯。常形容書法筆勢的遒勁有力,靈活舒展。 | 宋·趙與時《賓退錄》第二卷:“梁鵠書,如龍威虎震,劍拔弩張。” |
shǐ hǔ chuán é豕虎傳訛 | 同“豕亥魚魯”。 |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序》:“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簫之數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訛,易斗分作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