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文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én qī jiǔ huì文期酒會 | 定期舉行的文酒之會。 | 宋·柳永《玉蝴蝶》:“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 |
wén lǐ bù tōng文理不通 | 指文章在詞句和內容方面都行不通。 | 《舊五代史·選舉志》:“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 |
wén xiū wǔ yǎn文修武偃 | 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謂天下太平。 | 唐·王起《黿鼉為梁賦》:“我皇仁治道豐,文修武偃,要荒畢服。” |
wǔ wén wán fǎ舞文玩法 | 見“舞文弄法”。 | 魯迅《從胡須說到牙齒》:“假使真只胡涂,倒還不失為胡涂人,但他是知道舞文玩法的。” |
wén fáng sì shì文房四士 | 見“文房四寶”。 | 宋·陸游《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
gāo wén yǎ diǎn高文雅典 | 雅:雅正;典:典籍。高深的文章,雅正的典籍。 | 惲代英《致沈葆秀書》:“自然之情中所發自然之文,較高文雅典尤有價值多多也。” |
xū wén fú lǐ虛文浮禮 | 沒有意義的,表面應酬的禮數。 | |
wǔ bǐ nòng wén舞筆弄文 | 猶舞文弄墨。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 |
fán wén mò jié繁文末節 | 文:規定、儀式;節:禮節。過分繁瑣的儀式和禮節。比喻瑣碎多余的事情。 | 宋·蘇軾《上圓丘合祭六儀》:“儀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節,則一歲可以再郊。” |
wǔ wén qiǎo dǐ舞文巧詆 | 玩弄文字,詆毀構陷。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 |
shèng shén wén wǔ圣神文武 | 稱頌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詞。 | 《書 大禹謨》:“帝德廣運,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
yǎn wǔ xiū wén偃武修文 | 偃:停止;修:致力于。停止武備;提倡文教。 | 《尚書 武成》:“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 |
sī wén wěi dì斯文委地 | 斯文:指文人或儒者。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由杜子美以來,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隨世所能,杰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堂者。” |
pù cǎi xū wén鋪采摛文 | 鋪陳文采。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
yù wén wáng shī lǐ yuè,yù jié zhòu dòng gān gē遇文王施禮樂,遇桀紂動干戈 | 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紂:商紂。指碰到好人以禮相待,遇到壞人以武相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8卷:“遇文王興禮樂,遇桀紂呈干戈。” |
bǐng wén jīng wǔ秉文經武 | 執掌文事,經營武備。 | 南朝 梁 沈約《王亮等封侯詔》:“秉文經武,任惟腹心。” |
shēn wén qiǎo dǐ深文巧詆 | 羅織罪名,蓄意毀謗。 | 《史記·汲鄭列傳》:“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于罪。” |
yī wén rú mìng一文如命 | 見“一錢如命”。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 |
diǎn zhāng wén wù典章文物 |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歷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
wén zhì wǔ gōng文治武功 | 政績和戰功。指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都功績顯著。舊時多用為對帝王或重臣的贊譽之詞。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ěr yǎ wēn wén爾雅溫文 | 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 清 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生得眉清目秀,爾雅溫文,且又性情蘊藉,聰穎過人。” |
wén wǔ jiān bèi文武兼備 | 同時具有文才和武才,文武雙全。亦作“文武兼濟”、“文武兼全”。 | 漢·荀悅《漢紀·宣帝紀》:“文武兼備,惟所施設。” |
fēn wén bù míng分文不名 | 名:占有。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比喻非常貧困。 | 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窮得分文不名,還要支持那兩三間破爛的會址,招待許多左派文人。” |
yǐ wén hài cí以文害辭 | 謂拘于文字而誤解整個語句的意義。 |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辭,語也……言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 |
bīn bīn wén zhì彬彬文質 | 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繡襦記·催子趙試>》:“知本末,重綱常,彬彬文質好行藏。” |
piàn wén zhī zì片文只字 | 指少數的幾句話語。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爭解元》:“孜孜以薦賢為急務,雖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貢于有司者,莫不盡禮接之。” |
wén zé zì fù文責自負 | 作者對其發表的文章所產生的影響和問題負全責。 | 梁遇春《醉中夢話(一)》:“夢里未必說話,醉中夢話云者,裝糊涂,假癡聾,免得‘文責自負’云爾。” |
bān mǎ wén zhāng班馬文章 |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與班固的并稱。泛指可與班固、司馬遷相比美的文章。 | 明 無名氏《鳴鳳記 鄒林游學》:“夔龍禮樂承先范,班馬文章勘墨鉛。” |
zhòng xué zhī wén種學織文 | 種:栽種,引申為培養。培養學識,積累文才。 | 明·宋濂《瑞安吳門三貞母墓版文》:“種學織文,名播于邇遐。” |
fǎn diē wén zhāng反跌文章 | 形容正話反說或欲揚故抑的文章。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回:“原來三荷包進來的時候,本想做個反跌文章,先說個不成功,好等他哥來還價,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計策。” |
yǎn wǔ xīng wén偃武興文 | 同“偃武修文”。 | 《漢書·循吏傳·黃霸》:“太尉官罷久矣,丞相兼之,所以偃武興文也。” |
zūn jiǔ lùn wén樽酒論文 |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后遂以“樽酒論文”謂一邊喝酒,一邊議論文章。 | 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
pī fà wén shēn被發文身 | 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后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 西漢 戴圣《禮記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huí wén zhī jǐn回文織錦 | 典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以“回文織錦”比喻有關相思的絕妙詩文。 | 典出《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竇滔妻蘇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蘭。善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
pī fà wén shēn披發文身 | 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 《禮記 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
qì wǔ xiū wén棄武修文 | 修文:修明文教。放棄武事改習文教。 | 老舍《離婚》:“吳先生的‘先生’永遠不離口,仿佛是拿這個字證明自己已棄武修文了。” |
gāo liáng wén xiù膏粱文繡 | 指富貴人家的奢華生活。亦泛指精細貴重的東西。語本《孟子·告子上》“《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趙岐注:“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 語本《孟子 ·告子上》:“《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繡也。”岐注:“膏粱,細粱如膏者也;文繡,繡衣服也。 |
wǔ wén nòng mò舞文弄墨 | 舞:弄;墨:文筆。形容玩弄文字技巧。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豈亦效書生,區區于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
sàng yán bù wén喪言不文 | 文:文體,辭采。指居喪其間言辭要質樸。 | 《孝經·喪親篇》:“子曰:‘孝子之喪親也……禮無容,言不文。’” |
yǎn wǔ chóng wén偃武崇文 | 停息武備,崇尚文教。 | 《魏書·咸陽王禧傳》:“國朝偃武崇文,偏舍來久,州鎮兵人,或有雄勇,不閑武藝。” |
shí wén tán zì識文談字 | 見“識文斷字”。 | 明·無名氏《薛苞認母》第二折:“孩兒也,你是個識文談字的人。” |
sī wén sǎo dì斯文掃地 |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完全喪失;比喻破壞無余。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那位少爺話也收了;接過卷子來,倒給人家斯文掃地的請了個安。” |
guān yàng wén shū官樣文書 | 指堂皇典雅的應試文字。襲用固定格式而內容空虛的文章。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9回:“但也只是官樣文書,掩人耳目罷了。” |
bó wén yuè lǐ博文約禮 | 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zhí wén hài yì執文害意 | 謂拘泥于字面而損害內容。 | 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推考其故,蓋提舉鹽事司執文害意,謂非貧乏不在此數。” |
xū wén rù jié虛文縟節 | 虛:虛假;縟:繁復,繁瑣。虛偽的儀式,繁瑣的禮節 | 梁啟超《過渡時代論》:“社會既厭三綱壓抑、虛文縟節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風俗之過渡時代也。” |
pǐn dé wén zhāng品德文章 | 指學問和品德。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至于品德文章,令郎自有家傳。” |
wǔ nòng wén mò舞弄文墨 | 亦作“舞文弄墨”。①玩弄法律條文,曲解其意。②玩弄文辭;耍筆桿子。 | 《隋書·王世充傳》:“善敷奏,明習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
wǔ wén nòng fǎ舞文弄法 | 舞、弄:耍弄,玩弄;文:法令條文;法:法律。歪曲法律條文,舞弊徇私。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不避刀鋸之誅者。” |
dà kuài wén zhāng大塊文章 | 大塊:大地;大自然;文章:錯綜的花紋;華美的色彩。原指大自然錦繡般美好的景色。后用來別人內容豐富的長篇文章。 | 唐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
wén xiū wǔ bèi文修武備 | 文:指教化。修:指走上正規,已符合標準。備:準備完畢。謂文治和軍備都已達到了理想的要求。 | 明·無名氏《十樣錦》第一折:“見如今大開學校,文修武備顯英豪。” |
dà zuò wén zhāng大做文章 | 比喻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在某些問題上橫生枝節;或借題發揮;擴大事態。 | 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前回的一封信,我見過幾次轉載,有些人還因此大做文章,或毀或譽。” |
yú fēng yí wén余風遺文 | 傳留下來的習氣和文章。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馀風遺文,蓋蔑如也。” |
xīng wén yǎn wǔ興文匽武 | 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 東漢·班固《漢書·禮樂志》:“清和六合,制數以五。海內安寧,興文匽武。” |
wén bù jiā diǎn文不加點 | 點:涂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 漢 張衡《文士傳》:“據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
héng sāi bù wén橫僿不文 | 粗鄙沒有文化。 | 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十三章:“當太平之世,地地相等,無有都會、鄉邑之殊……無據亂世,學校全聚京都,而鄉邑則皆橫僿不文之俗。” |
wén wǔ shuāng quán文武雙全 | 文:文才;武:武藝。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藝都很出眾。 | 《舊唐書·李光弼傳》:“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才。” |
tōng wén dá lǐ通文達禮 | 謂有學問懂禮儀。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況甥女雖系一小小村女,然讀書識字,通文達禮,有才有德,不減古之列女,豈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
wén rén xiāng qīng文人相輕 | 文人往往彼此看不起。輕:輕視。 | 三國 魏 曹丕《典論 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子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
fán wén rù lǐ煩文縟禮 | 繁瑣而不必要的禮節。 | 《朱子語類》卷二四:“秦之所謂損益,亦見得周末許多煩文縟禮如此,故直要損其太過,益其欠處,只是損益得太甚。” |
fēn wén bù qǔ分文不取 | 一個錢也不要。比喻不計報酬。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懶龍分文不取,也不問多少,盡數與了貧兒。” |
wēi wén shēn dǐ微文深詆 | 想盡辦法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獄,所以微文深詆,殺者甚眾。” |
sú xià wén zì俗下文字 |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酬文章。 |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 |
néng wén néng wǔ能文能武 | 文的武的都行。現常指既能動筆也有實際工作能力。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漢。” |
bǐng wén jiān wǔ秉文兼武 | 猶言能文能武。 | 唐 牛肅《紀聞 吳保安》:“李將軍秉文兼武,受命專征。” |
dì xià xiū wén地下修文 | 舊指有才文人早死。 | 《太平御覽》卷八八引王隱《晉書》:“韶言天上及地下事,亦不能悉知也。顏淵、卜商今見在為修文郎。” |
wén zhì bīn bīn文質彬彬 | 原義為人的文采和本質都很適宜。后形容言談舉止斯文閑雅。彬彬:配合諧調。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
shēn wén zhōu nà深文周納 |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條文;把無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把不根據事實而牽強附會給人硬加罪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 |
wén rén yǎ shì文人雅士 | 有學問和處事修養的孤高的人。 | |
jǐn zì huí wén錦字回文 | 繡在錦緞上的回文。指情詩。 | |
qíng wén bìng mào情文并茂 | 形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都很美。 | 清·珠泉居士《續板橋雜記·二湯》:“桐邑楊米人曾為二姬作《雙珠記傳奇》,情文并茂。惜尚秘之枕函,余未得而讀之。” |
xī lǜ wǔ wén析律舞文 | 指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條文。 | 宋蘇舜欽《論五事 景佑四年五月七日閣門下》:“臣竊見州縣之吏,多是狡惡之人……清白者必多方以誤之,貪婪者則啖利以制之,然后析律舞文,鬻獄市令,上下其手,輕重厥刑。” |
kàn wén jù yǎn看文巨眼 | 形容評論文章的高手。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6回:“現在看文巨眼,應推印伯伯當代第一。” |
tōng wén diào wǔ通文調武 | 謂賣弄文才和武藝。 | 明·無名氏《精忠記·嚴刑》:“我這里是甚麼衙門?誰許你通文調武,可惡!” |
yī dài wén zōng一代文宗 | 宗:宗師。一個時代為眾人所宗仰的文學家。亦作“當世辭宗”、“一代宗匠”、“一代辭宗”。 | 明·郭勛《英烈傳》第19回:“他兩人真是一代文宗。” |
wén wǔ chà shì文武差事 | 喻明劫暗偷。 | 《冷眼觀》第12回:“倘若瞞著他,走一趟私鹽,或是打一趟文武差事,輕則剜眼睛,重則廢命。” |
wén zōng xué fǔ文宗學府 | 文章的宗伯,學問的淵府。比喻學問淵博的人。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景明寺》:“文宗學府。騰斑馬而孤上;英規勝范,凌、許、郭而獨高。” |
wén cǎi fēng liú文采風流 | ①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②指才華橫溢與風度瀟灑的人物。 |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清·惲敬《同游海幢寺記》:“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為世事牽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風流、友朋意氣相尚。” |
kàn wén lǎo yǎn看文老眼 | 形容評論文章的高手。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6回:“如品論訛錯,以后再不敢自居看文老眼。” |
wén wǔ zhī dào文武之道 |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
gū wén zhī yì孤文只義 |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清·龔自珍《〈春秋決事比〉自序》:“斯時通古今者起,以世運如是其殊科,王與霸如是其殊統;考之孤文只義之僅存,而得之乎出沒隱顯之間;……竹帛爛,師友斷,疑信半;為立德、適道、達權之君子,若此其難也。” |
zhěn diǎn xí wén枕典席文 | 謂以典籍為伴,勤于讀書學習。 | 漢·李尤《床兒銘》:“虛左致賢,設坐來賓。筵床對兒,盛養已陳。肴仁飯義,枕典席文。” |
bàn wén bàn bái半文半白 | 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話夾雜。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主要的缺點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 |
wén tāo wǔ lüè文韜武略 | 文有計謀;武有策略。指智勇雙全。韜、略:《六韜》、《三略》是古代的兵書;后來稱用兵的計謀策略叫韜略。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7回:“你便有文韜武略,怎逃出地網天羅?” |
wén tāo wǔ tāo文韜武韜 | 韜:古代兵書《六韜》,即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指文武兩方面的謀略。 |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上略中略,奏山石之奇謀;文韜武韜,奉川璜之秘訣。” |
zhù fā wén shēn祝發文身 | 削短頭發,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 《轂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晉·孫綽《喻道論》:“周之泰伯遠棄骨肉,托跡異域,祝發文身,存之不反,而論稱至德,書著大賢。” |
wén dú zhǔ yì文牘主義 | 一種官僚主義作風。不下基層搞調查而在辦公室簽發文件,想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 | |
zhī jǐn huí wén織錦回文 | 織錦:以五色絲紡織。繡在錦緞上的回文詩。指情詩或書信。 | 《晉書·列女傳》:“竇滔妻蘇氏,……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 |
jiào wǔ lùn wén較武論文 | 較:比較,評論。評論武藝,談論文章。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此書講道學,籌經濟談天測地,較武論文,無不原原本本,窮極要妙,此其本領之大也。” |
bù míng yī wén不名一文 | 名:占有。一個錢也沒有。形容極其貧窮。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老兄明白,弟半生書劍飄零,寄食江湖,囊中不名一文。” |
chē guǐ gòng wén車軌共文 | 文;文字。車軌統一,文字一致。比喻統一一致。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
wén rén xué shì文人學士 | 泛指文人、文士。 | 明·胡應麟《詩藪·遺逸中》:“昔之文人學士,平生精力,咸萃茲途。” |
wén zhāng kuí shǒu文章魁首 | 魁首:為首的,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寫得最好,文才極高。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頭;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通曉描鸞刺繡。” |
yī wén bù míng一文不名 | 一文錢都沒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貧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佞幸列傳》:“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jīng wén wěi wǔ經文緯武 | 治理國家的本領,文的武的都具備。 | 唐 許敬宗《定宗廟樂議》:“雖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 |
rù wén chū wǔ入文出武 | 稱人兼備文武之才,入朝為文臣,出朝為將帥。 | 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
biǎo miàn wén zhāng表面文章 | 比喻浮夸或不切實際,敷衍塞責的做法。 |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一句話,就是要落在實處。追求表面文章,不講實際效果、實際效率、實際速度、實際質量、實際成本的形式主義必須制止。” |
yí wén yì shì遺文軼事 | 遺文:前人流傳下來的詩文;軼事:逸事。流傳在外而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朱熹《監潭州南岳廟劉君墓志銘》:“搜集先世遺文軼事,纖悉無遺。” |
wén zhì bīn bīn文質斌斌 | 見“文質彬彬”。 | 《南史·庾杲之劉懷珍等傳論》:“懷珍宗族文質斌斌,自宋至梁,時移三代,或從隱節取高。” |
fú wén tào yǔ浮文套語 |